
![]()
四十歲的愛麗卡剛回到家,就被媽媽堵住盤問,并奪過她的提包,從里面翻出了新買的衣服,還有寫著價錢的支票簿,嘴里在不停嘮叨。
兩人起了沖突,不斷升級,新買的衣服被扯爛,愛麗卡氣得發瘋,用手拽住母親的頭發大吼。最終,本次鬧劇以女兒的道歉結束。
這是電影《鋼琴教師》的開頭片段,女主角的母親控制欲極強,不允許女兒穿太鮮艷的衣服,晚上必須準時回家,禁錮她的各種欲望,以至于愛麗卡到了四十歲,還從未體驗過一段正常的戀愛。
這部電影非常“精神分析”,里面隱喻了許多母女間深刻的議題,這樣極端的案例較為經典,拋開影片不談,但還是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母親那種精神控制和虐待下長大的女孩,在成年之后,花了很多的時間和力量,去在痛苦中療愈自己。
![]()
溫柔和虛弱
在一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很多稱得上溫柔的媽媽,她們很少發脾氣,喜歡講道理,總有辦法讓孩子“聽話”,但這種溫柔的背后,需要的是女兒完全聽從安排,按照她的想法行事。
這些母親在表面上看來,可以充分地“滿足”自己的孩子,在衣食起居上照顧得無微不至,但為此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女兒必須要閹割自己的感受,去滿足媽媽的期待。
有位深受產后抑郁困擾的女性,忍受不了嬰兒的哭鬧,不想去照看自己的寶寶,但母親卻說要去做一個好媽媽,帶小孩沒有什么難的,不會的可以教。當她表達感覺在家里弟弟更受喜歡,并舉了很多實際發生的例子,媽媽予以了否認,并說愛都是一樣的,甚至可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讓女兒活得更好。
整個過程最詭異的是,這個母親一直在訴說著所謂的“正確答案”,甚至表面看起來還很偉大,但全程一直沒人在乎那個最痛苦的產婦,她為了正確答案,要將自己獻祭。
當感受被忽視和否認的時候,人會本能的痛苦和憤怒,但這種情緒指向一個“溫柔”的對象時,尤其是自己的媽媽,內心往往被那種內疚和自責的心態糾纏,在道德上面承擔巨大的壓力。
部分產后抑郁的女性,對母親有著很大的憤怒和恨意,但難以表達,當她們自己成為媽媽的時候,那種情緒被再次觸發,但卻指向了內部,攻擊自己。
![]()
當憤怒的艾麗卡,質問為什么要撕爛自己的衣服時,母親卻表現出了虛弱的模樣,感到自己心臟難受,頭皮也不舒服,她態度立刻軟化了下來,哭著跑過去道歉,抱在一起的母女,一幅和諧的影像。
但母親的“關愛”沒有停止,在看到自己的女兒變得平靜以后,又開始教育身為教師的她,不應該化妝,衣服也不宜過于鮮艷,并企圖評價她的專業,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
而且,她媽媽的控制非常細膩,常常在不起眼的小事上入侵,然后逐漸擴大戰果。
這是典型的誘發愧疚,在進行操控的模式,最明顯的特征是,當事人明明自己受到了損失和傷害,但卻感覺好像自己做錯了什么似的,對方會用各種方式制造一種氛圍,讓憤怒無處發泄,最初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問題,被另一件事轉移了。
這種類型的愧疚,導致的結果是不斷出讓自己的邊界,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
家庭中的“霸凌”
母親對女兒精神和肉體虐待的事件,可以看到非常多的案例,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部分案例是這位媽媽在小的時候,被自己親人嚴重的虐待過,當她看到從自己身體里出來的女兒,潛意識里想讓她也體驗一下自己童年的感受,當孩子表現的開心、自由和快樂時,會觸發其隱秘的嫉妒。
一位女性回憶小的時候,媽媽經常因為小事去扇她的臉,掐她的小胳膊,并且咬著牙根地說:“你外婆當年打我的時候,比這狠多了,這才算什么。”
當她做家務時,母親在旁邊說著風涼話:“我小時候干的活比你多多了”
也就是說,當女兒讓她感到比過去的自己幸福時,隨之而來的攻擊性就會降臨。
另外一種情況是,童年被虐待過的女孩成了母親后,在意識層面感覺不到對父母的恨,因為在潛意識里,她們對這種指向父母的恨,有內疚和恐懼感。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通過變的和父母一樣,去虐待自己的女兒,來表達對雙親最大的認可和“孝順”。
有些虐待女兒的母親,會平靜的說出自己童年被毆打的事實,并且給出的解釋是,媽媽為自己好。
這是一個經典的心理防御,叫做“向攻擊者認同”。
![]()
母女之間的競爭,比父子之間的競爭要更加隱秘 ,在俄狄浦斯期,男孩雖然有替代父親,得到媽媽的想法,但隨著健康的發展,他們會慢慢開始認同父親身上的某些特征,這些競爭也可以“升華”,拓展到體育運動、學業、或者未來的事業上。
通過這些象征性的超越,男孩也在象征性的層面“戰勝”了父親,并有能力擁有一個母親之外的女人。
而處于俄狄浦斯期的女孩,和母親的“競爭”,似乎總是集中在關于女性本身的特質上,可以看到,即使女性擁有了事業、財富或是地位,還是會下意識的比較顏值和身材。
童話故事中的皇后,問魔鏡誰是最漂亮的女人,當得到的答案是她的繼女(最初版本是親生女兒)后,起了殺心。
當這些未被解決的沖突,被帶入到一個新的家庭時,母親自己作為女人,面對自己的女兒,面對女兒和她的父親,自己老公的關系時,會經歷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
一個女性回憶起媽媽總是在指責自己的“眼神”放蕩,在勾引男人,并挑撥她和父親之間的關系,母女的背后,也是女人和女人。
當然,母女關系的沖突不僅限于這些,還有將離婚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或是嫁給了一個自己根本不愛的男人,受重男輕女思想的荼毒,以及認為自己的女兒是“拖油瓶”,耽誤了未來的幸福等等。
無論如何,這些孩子的確受到了傷害,而且在大部分案例中,這些傷害發生時,父親是個沉默的背景,沒有起到什么作用,但即便是這樣,依舊可以有機會,去療愈自己。
![]()
當女孩成為女人
被人關心,能夠依賴,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是要去覺察,在這份美好的背后,需要付出的是什么。
如果要完全的忽略自己的感受,并去符合他人的要求,才能換回這樣的美好,這顯然是通過消耗自己生命,讓自己變得虛弱和順從,去祈求那一點點的甜蜜。
可以嘗試去找出自己的原生感受,就是在和他人互動時,本能產生的那種情緒,幾乎是瞬間來臨的。比如:愛麗卡對媽媽的原生感受是憤怒,她的個人邊界被入侵,母親企圖去操控一切,這種情緒其實可以保護自己的自主性,換句話說,就是在證明著自己的存在。
但她因為種種原因,產生了內疚和自責,這是次生的感受,缺乏建設性,最終導致了順從,建立邊界的契機流逝。
尊重自己的原生感受,并結合周圍的實際情況,用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
而母親帶來的傷害,是實際發生的事情,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內心難免會有恨意,這種恨意的部分原因,是潛意識里希望獲得一個理想的媽媽,她可以有真正的愛意和溫柔,并能恰到好處的滿足自己的需要。
![]()
有時候,這就像一個在商店里打滾的孩子,去哭求一個也許根本不會得到的禮物。
還有那些過去的傷口,會在新的關系中,用各種方式回避、防御以及尋求療愈,或者干脆不進入關系。 而且,母親作為女人如果不被認可,在面對自己身上女性的部分,或者自己成為了母親時,需要面對很多糾結的感受。
一位女性在生產過后,和自己的母親哭喊:“我自己都還是個孩子,我怎么知道如何去做媽媽。”
當一個女人進入到社會、工作以及婚戀關系中,內心孩童的部分還停留在過去,等待著滋養和滿足,這種需求在新的關系中流淌,觸發了各種各樣的情況。
嘗試主動發現自己身上孩童的一面,用這部分在一段有質量的關系,某個團體,或者平時的生活中,有意的展現和覺察,在和現實的互動中,不斷的交流、轉化和成長。
從更大的角度來講,可以去覺知作為女性本身,那種孕育的天賦,這不僅僅是單純的懷胎生娃,而是關于帶給我們的創造、力量、悅納以及安全感,以及不僅僅是源于母親,也是源于女性本身的那種“母性”,還有在生命誕生的最初過程中,那種無法言說的神秘。
“我40歲還是處女。”這句話的背后,是多少難以啟齒的掙扎與孤獨?是多少次在親密關系門前徘徊,卻始終不敢推開那扇門?是多少被“母女恩怨”、“社會期待”和“自我苛責”層層綁縛的人生?
這不是你的錯。也許,你只是還不懂潛意識的語言。
曾奇峰老師,用多年專業沉淀,帶你打開那扇你一直不敢推開的門——《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5個板塊、30節精華音頻+文稿(課程目錄如下),讀懂8個心靈面具,解讀4種負面情緒,剖析2種家庭關系的相處之道。從生活中最常見的家庭現象入手,讓被壓抑的生命力重新在關系中流動。
![]()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