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古代王侯將相手里握的玉器,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這些玉石原料既不是埃及的,也不是瑪雅的,就在我們中國的河西走廊。
近年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多家單位,開展了一項名為“河西走廊早期玉礦遺址”的大項目,簡直像打開了時空膠囊!
他們先后發(fā)現(xiàn)了三處超級重要的玉礦遺址:馬鬃山徑保爾草場、寒窯子草場和旱峽玉礦。
![]()
這些名字聽起來有點(diǎn)陌生?別急,我?guī)阋稽c(diǎn)點(diǎn)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徑保爾草場:戰(zhàn)國到漢代的“玉石工廠”
首先登場的是徑保爾草場玉礦,它藏在馬鬃山鎮(zhèn)西北大約20公里的地方,面積足足有6平方公里。
相當(dāng)于800多個足球場那么大!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玉礦遺址!
你想象一下,站在那片草場上,放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礦坑、房屋遺跡,甚至還有防御性的崗哨,總共有383處遺跡!
考古隊員從2011年到2017年在這里挖了5400平方米,清理出124座房子、112個灰坑(生活遺跡),還有43處石料堆積區(qū)。
![]()
最神奇的是,這里居然混雜著兩種文化遺存:一個是中原的漢文化,另一個是叫“騸馬文化”的地方性文化。
通過碳十四測定,這些遺跡的年代跨度從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60年——也就是戰(zhàn)國到漢代!那正是絲綢之路逐漸形成的時代啊。
寒窯子草場:徑保爾的“姊妹礦”
離徑保爾不遠(yuǎn),在馬鬃山鎮(zhèn)東北邊的寒窯子草場,還有一處面積稍小,但同樣重要的玉礦,大約0.5平方公里。
2014年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10多處礦坑、石料堆和防御建筑。
![]()
有意思的是,這里的文化特征和出土遺物跟徑保爾幾乎一模一樣,像是同一個“品牌”連鎖開發(fā)。
它們都沿著礦脈分布,仿佛古代礦工們一邊挖玉,一邊提防著外敵來襲。
旱峽玉礦:最古老!距今4000年!
三座玉礦中歷史最悠久的是旱峽玉礦,面積約3平方公里!
距離敦煌市區(qū)約68公里,在三危山后山。
![]()
2015年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3條玉礦脈和188處遺跡。
2019年,考古隊在這里繼續(xù)發(fā)掘和清理。
有意外驚喜,在300平方米的遺址中,12處遺跡,居然發(fā)現(xiàn)了,5座半地穴式房屋。
什么叫“半地穴式”?
就是一半挖在地下,冬暖夏涼,古人真的很聰明!
![]()
而最讓人震驚的是它的年代:最早的遺存屬于西城驛文化和齊家文化,碳十四測年顯示是距今4000–3700年前,也就是夏朝甚至更早!
晚期則是騸馬文化,比徑保爾的那批還要早。
這意味著什么?中華文明用玉的歷史,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悠久!
古代礦工的生活圖景
這三處玉礦都不是簡單的“礦坑”,而是一個個完整的“采玉聚落”。它們通常包括:
? 防御區(qū):設(shè)在山頂?shù)膷徤冢f明當(dāng)時可能有武裝沖突或嚴(yán)格管理;
![]()
? 采礦區(qū):礦坑多是淺坑,口大底小,周邊堆滿了廢棄石料;
? 選料區(qū)+生活區(qū):多在山腳下,有房址、操作坑、灶臺……甚至還有“炕”和“儲藏坑”!
旱峽的房屋比較分散,多是單間半地穴式;而徑保爾的房子則集中成群,呈圓形布局,有的還是“套間”——古代礦工也可能合租哦!
不少房子還反復(fù)改建、多次使用,說明這里不是臨時工地,而是長期有人居住、生產(chǎn)的“玉石小鎮(zhèn)”。
出土遺物:古人的“奢侈品”生產(chǎn)線
出土的東西五花八門,簡直像穿越回古代工地現(xiàn)場:
![]()
陶器:主要是鍋、碗、盆這類生活用品;
石器:石錘、礪石(磨玉用的),也有石刀、紡輪;
銅器&鐵器(多見于徑保爾):箭鏃、矛、斧、刀……甚至還有裝飾品;
玉料:大多是山料,少數(shù)是戈壁料。
顏色超豐富:白、青、黃、糖色、青花等等。最好的是黃白玉和青玉,質(zhì)地細(xì)膩,透閃石含量高達(dá)99%以上——這可是和田玉級別的好料啊!
![]()
科學(xué)分析顯示,這些玉料具有典型的“接觸交代大理巖型”成礦特征,是國內(nèi)研究和尋找同類玉礦的“教科書式”案例。
最震撼的聯(lián)系:玉料曾遠(yuǎn)銷中原!
這才是真正的高潮!
科學(xué)檢測證實:
山西下靳遺址出土的玉器,玉料來自敦煌旱峽玉礦;
徐州獅子山漢墓(就是那個出土金縷玉衣的地方!)的部分玉料,竟然來自徑保爾草場玉礦!
![]()
這說明,早在4000年前,甘肅的玉料就已經(jīng)沿著原始“絲綢之路”向東輸送,進(jìn)入中原和江淮地區(qū)。
玉,不僅僅是裝飾品,更是禮器、權(quán)力象征,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物質(zhì)載體。
總結(jié):玉礦遺址,串起中華文明史
這三處玉礦,從齊家文化(約4000年前)到騸馬文化,再到戰(zhàn)國漢代,連續(xù)開采近2000年!
它們不僅是采礦遺址,更是古代工業(yè)聚落的實物見證,是資源貿(mào)易、文化傳播、技術(shù)交流的“活化石”。
![]()
下次當(dāng)你看到博物館里的古玉,或許可以多想一層:它可能來自河西走廊的某座深山,由某個古代礦工在灰暗燈光下敲鑿打磨,穿越沙漠、翻過群山,最終成為王侯手中的珍寶……
中華文明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孤立寫的。
而這些玉礦,正是其中璀璨的一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