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在醫療圈悄然傳開。
今年6月,北方某個地級市的縣域醫院,一位內科醫生在交完班后,被患者家屬連捅兩刀。這兩刀傷及心包、肺、膈肌、胸腹,醫生隨后被緊急送入搶救室急救。然而,歷經4小時的全力搶救,這名醫生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一名醫生,以如此慘烈的方式悄然離世,卻沒有激起一點波瀾,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哀。我們不禁要問,患者為何持刀捅向這名醫生?
據該院職工透露,患者本次出院時想開某種藥物,但值班醫生告知其該種藥物目前出院帶藥有限制,無法開出患者需要的數量。患者覺得值班醫生大概率是受其主治醫師指使才如此說,故在出院后一怒之下持刀行兇,釀成了這場無法挽回的慘劇。
這起事件并非個例。在過去,類似的醫患沖突悲劇時有發生。
中國醫師協會曾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超六成醫師認為自己的執業環境“不樂觀”,近三成醫師表示“很不樂觀”。
一項針對全國270家醫院的調查顯示,73.33%的醫院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患者及其家屬毆打、辱罵醫務人員事件;61.48%的醫院發生過患者去世后,其家屬在醫院內擺花圈、燒紙、設靈堂、多人圍攻并威脅醫生等事件。
是什么讓醫患關系變得如此緊張?
是溝通問題,還是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原因?
從患者的角度看,當他們承受病痛、滿懷期待來到醫院,一旦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或在就診過程中遭遇長時間排隊、醫生溝通倉促等情況,便容易產生失落與焦慮。在許多患者眼中,醫生代表著專業與權威,而自身醫學知識的匱乏,使他們既必須依賴醫生的判斷,又常常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不安之中。這種不安一旦被現實中的挫折感放大,就可能轉變為懷疑甚至憤怒。
另一方面,醫生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據統計,我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3.04人。在人手不足的背景下,醫生往往需要連續工作、超負荷接診。在高強度的醫療環境中,他們很難為每一位患者提供充分的時間與情緒支持。正如本次事件中的醫生,可能只是按制度告知患者相關用藥限制,卻未料到會觸發如此激烈的沖突。
若進一步審視,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仍是核心癥結之一。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導致這些機構人滿為患,醫生應接不暇;基層醫療機構則資源利用不足。這種結構失衡使醫患雙方都成為“系統壓力”的承受者:醫生疲于應付,患者奔波抱怨。此外,某些政策限制——如醫保報銷范圍、藥品使用規范等——在執行中若未得到充分解釋,也容易使醫生成為患者不滿情緒的“代罪者”。
醫患關系的緊張,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責任,也并非僅靠“更好溝通”就能徹底化解。它折射的是整個醫療體系在資源分配、制度設計和人文關懷等方面的深層挑戰。唯有通過系統的反思與改革,讓醫生有尊嚴地工作,讓患者有安全感地就醫,才能真正走出互信低迷的困局。
那把刀,最痛的是"我們都在害怕"
醫院同事說:"沒人敢提這事,怕影響醫院聲譽。"患者家屬的親戚在親戚群里說:"這事兒鬧大了對誰都不好。"社交媒體上,相關的只言片語很快被淹沒——不是因為不重要,而是我們早已習慣了"醫療悲劇"的常態化。
最讓大掌揪心的,是事件后的"沉默"。
但這種"習慣",正在吞噬整個醫療生態。2023年中國醫師協會報告顯示,41%的醫生因擔心安全問題,減少了高風險手術的積極性;28%的年輕醫生表示"后悔學醫"。當救死扶傷的人開始害怕自己受傷,當患者連最基本的用藥需求都要用暴力爭取,我們失去的,是整個社會對"醫者仁心"的信任。
我們到底在怕什么?
其實,我們都怕成為"下一個"。
患者怕:生病時沒人好好看病,開藥要求爺爺告奶奶;醫生怕:認真工作反遭誤解,救人性命卻保不住自己。
可我們都忘了,醫患本該是同一條船上的同路人——你把健康托付給我,我把責任扛在肩上,這不是交易,是生死相托的信任。
正如那句金句所說:“醫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疾病面前,患者和醫生本應是并肩作戰的戰友,而不是針鋒相對的敵人。
只有當我們共同努力,才能打破當下醫療環境的困境,讓悲劇不再重演。
醫客說
醫患本是“同船人”,需共渡“信任之河”
醫生被捅致死的悲劇,是醫患關系“信任危機”的極端體現。它提醒我們:醫患關系從來不是“醫生vs.患者”的對抗,而是“生命共同體”的協作。
要走出困局,需要政策的“兜底”、溝通的“共情”、資源的“均衡”,更需要社會的“理解”——患者理解醫生的“無奈”,醫生理解患者的“焦慮”,才能讓“救命的手”不再猶豫,讓“求助的心”不再絕望。
正如一位醫生在事件后所說:“我們穿白大褂,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守護’。”唯有醫患攜手,才能讓這道“守護”的光,照亮更多生命的希望。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醫脈圈、掌上醫訊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