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艾文
2025年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首相生涯隨之黯然謝幕。這位曾被譽為“政策通”的政壇老將,執政不到一年便黯然下臺,留下一個令人唏噓的背影。
在記者會上,他坦言為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的慘敗負責,但這只是表面說辭。石破茂的倒臺,實則是日本政壇深陷內斗、經濟困局和外交掣肘的惡性循環的縮影。他的離去不僅是個人的政治悲劇,更暴露了日本政治的致命癥結:派系傾軋、經濟頹勢和外交空間的日益逼仄。
![]()
石破茂倒臺的“致命三擊”
1. 黨內權斗:派系傾軋的犧牲品石破茂的辭職,看似為參議院選舉失利擔責,實則是自民黨內派系斗爭的必然結局。自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即便“黑金丑聞”迫使六大派閥解散,暗流依然洶涌。石破茂上臺時承諾掃除“黑金”積弊,重塑政治信任,卻未能兌現。
2025年7月,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首次在國會兩院均未過半,創下1955年自民黨成立以來最差戰績。前“安倍派”和“麻生派”趁勢而起,通過聯署簽名和輿論攻勢向石破茂施壓。
9月2日,自民黨干事長森山裕等四位黨內要員集體辭職,徹底斷送了石破茂的執政根基。諷刺的是,石破茂的支持率在選舉失利后一度逆勢上揚,8月底民調顯示其支持率飆升至42%。這并非因其政策深得人心,而是民眾以此對抗“黑金”丑聞涉案政客的卷土重來。
然而,民意無法抵擋黨內權斗的鐵血邏輯。6日晚,前首相菅義偉與農業大臣小泉進次郎深夜造訪首相官邸,勸其“主動辭職”以免黨內分裂。面對內外夾攻,石破茂最終選擇“體面退場”,卻難掩成為派系斗爭替罪羊的悲涼。
![]()
2. 經濟泥潭:民生困局的無力掙扎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物價飛漲與民生壓力成為石破茂任期內的最大夢魘。2025年,日本恩格爾系數創42年新高,民眾對生活成本的怨聲載道。石破茂未能推出有效經濟政策,無論是刺激消費、穩定物價,還是通過減稅緩解企業和民眾負擔,都毫無建樹。更致命的是,他簽署的美日貿易協議將日本經濟推向更深泥潭。
2025年9月4日,日本與美國簽署了一份飽受爭議的貿易協議。日本需在2029年1月19日前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項目決定權卻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中,日本僅剩“咨詢”角色。
協議規定,投資利潤在日本收回本金前平分,之后美國獨占90%。這份被日本媒體戲稱為“賣國協議”的文件,還伴隨著美國對日本進口產品加征15%關稅。汽車關稅雖從27.5%降至15%,但仍高于原先的2.5%。日本農民和車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民怨沸騰,石破茂卻試圖將協議包裝為“外交勝利”,更顯無力回天。
3. 外交掣肘:美日關系的“緊箍咒”在中美博弈日趨白熱化的當下,日本的外交空間被不斷擠壓。石破茂試圖在對美關系中尋求平衡,卻深陷泥沼。美國施加的關稅壓力讓日本政府疲于奔命,耗時數月的貿易談判非但未能為日本爭取實質利益,反而讓經濟主權進一步讓渡。美方主導的投資委員會和利潤分配模式,讓日本“出錢出力”卻難獲回報,引發國內強烈不滿。
在對華政策上,石破茂主張正視歷史問題,推動中日經濟合作,堪稱日本政壇的“溫和派”。然而,在右翼勢力抬頭的背景下,他的立場顯得格格不入。黨內鷹派和右翼選民更青睞高市早苗等強硬派,這進一步削弱了石破茂的黨內根基。中日關系持續冷淡,日本經濟因失去中國這一最大貿易伙伴的助力而雪上加霜。石破茂的外交努力,終成鏡花水月。
日本政局將何去何從
石破茂的辭職,既是他政治生涯的終點,也拉開了日本政局新一輪動蕩的序幕。自民黨計劃于10月4日舉行“全規格型”總裁選舉,高市早苗、小泉進次郎、茂木敏充等人已躍躍欲試。
然而,新首相無論是誰,都將面對同樣的困局:如何彌合黨內派系裂痕?如何在經濟低迷和外交掣肘中突圍?更重要的是,如何回應民眾對政治清明和民生改善的殷切期待?
![]()
高市早苗的鷹派立場可能加劇中日緊張,而小泉進次郎的“安全牌”形象能否應對復雜局勢尚存疑問。與此同時,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在眾議院選舉中席位大增,黨首野田佳彥正積極聯合小黨,挑戰自民黨的執政地位。日本政局或將迎來“多黨聯合”或“首相輪換”的新常態。
正如石破茂在自傳中所嘆:“若像我這樣的人當上首相,那將是自民黨和國家陷入僵局之時。”他的預言不幸成真,而日本的未來仍籠罩在迷霧之中。對中國而言,冷眼旁觀日本政壇的權力游戲,或許是最佳選擇,同時保持警惕,等待歷史清算的時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