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或是她,我不知道。
學語法課的時候,我記得常用“it”(它)來形容動物,這代表了某種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
所以每次形容動物的時候,我更愿意用他,或是她,但是我的確不知道它的性別。
早晨步行上班的路上,路過廣場的時候,我遙遙看見一男的,沒穿衣服,只穿了一件短褲,踩在一個大垃圾桶上,不停地踩跺。
我一開始還以為是環衛工人,以為他是在把垃圾踩地密集一些,以便于裝更多的垃圾。走得近了,才聽到一只貓大聲的喊叫。我到現在都能記得那個聲音。真是聲嘶力竭,嗓子都啞了。
我沖那人大喊,這里面有一只貓啊,你沒聽到嗎,你為什么要踩他!那個人的動作還是不停,一邊踩,一邊惡狠狠地說,我就是要踩死它!我說,你踩它干嘛,你把它放出來,它還能在街上找食物。我后來想,即便是貓咪不慎掉進了垃圾桶里,被運輸車輛運到垃圾場,它還是能撿回一條性命的。但是那個人就是要置貓于死地。
我們的爭吵聲聚攏了很多附近的居民,那個時候,正是上班的高峰期,接送孩子上學的父母也都撤退了,所以都是一些年紀比較大的。他們看到我,也只是在沉默,他們只是在圍觀,他們怕惹麻煩。
后來踩踏貓的人說,這是他的貓。但是他顯然沒有辦法證明這點。即便是他的貓,難道就能踩死嗎?他還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不踩死它,能怎么辦。
這讓我感到惡心。事實上,這個場景我現在都覺得惡心。一想到這種人竟然還是我的同胞,跟我說一樣的語言,更讓我感到煩躁。
最近我常能看到流浪貓,有幾次是在車庫。一只很黑很漂亮的貓,我一度以為它是從家里不小心跑出來的。我回去拿了一些貓糧,給它準備了水,等我到了車庫,它又不見了。我問寵物店的,他們說這種情況,估計是別人棄養的。
不管怎樣,我幾乎從來沒有見過一只流浪貓,見到路人的眼睛里,沒有擔心和警惕的。它們好像隨時準備逃跑,并不覺得這個街道同時也屬于它們,通過翻弄垃圾桶里的食物,它們可以生存下來。
養貓的時候,寵物醫院總是會提醒,要及時給貓做絕育,給的解釋是,絕育后的貓,不容易得一些病,壽命稍微長一些。
我現在覺得,絕育其實是為了避免一種過度責任。如果貓再生育了一窩,貓主人碰巧沒有養育它子女的條件,那些小貓該怎么辦。有的時候,并不是貓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我之前住的小區樓下,有愛貓人士給貓搭了個小窩,里面還有貓的玩具,每天貓糧不斷。后來不知道怎么搞的,那些貓窩和貓都不見了,那還是個冬天。我感覺那是一家貓,毛色品種都是一樣的。
那些不愿意為貓承擔責任的人,甚至虐待貓的人,我沒辦法原諒他們。但是如何去解釋他們呢。用陰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之類的話語,似乎缺乏這樣的解釋力。
我在押沙龍老師的書里看到一個說法,覺得不錯,我們不做壞事,并不是因為壞事一定會有惡報,而是因為這是丑陋的,做好事,則是美好的,這是一種審美層面的。
審美層面的行為,有些是在法律邊界之外的,但是的的確確反映了我們的生活,誰叫人是高級動物呢。
做一個漂亮的人,而不是一個丑陋的人,這一點都不空洞。
一定程度上,他們對待流浪動物的態度,也正是他們被對待的態度。那些丑陋的人,會自行與世間一切的美好絕緣,他們的人生沒有喜樂,這不是一個愿望,而是一個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