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鄧小平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的講話,他指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當然,這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制的革命。實現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革命和建設的戰略需要!”
![]()
鄧小平
鄧小平為什么要說這么一番話呢?因為“四人幫”被粉碎后,中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并沒有改變,由此導致政府機構設置疊床架屋,人員冗余的問題日益嚴重。
資料顯示,到1981年,國務院的副總理有13人之多,工作部門有100個,其中部委機構52個,直屬機構43個,辦公機構5個。這些部門職責重疊,職責難分,工作效率自然難以保證,而且一些干部的思想和知識水平滿足不了時代的要求。
機構臃腫的另一個原因是,到1982年,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活動已進行3年,大批老同志在平反后回到了工作崗位,因為沒有那么多的領導職位,只能通過臨時增加副職等辦法來解決。此外,在改革開放初期,“運動”所導致的“派管干部”現象仍大規模存在,這也不利于改革開放的進行。
鄧小平對機構臃腫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專門在講話中指出:“這確是難以為繼的狀態,確實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們黨也不能容忍。如果不搞這場革命,讓黨和國家的組織繼續目前這種狀態,不可能得到人民贊同。”
![]()
這次機構改革能否順利推行,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做好老干部們的工作。一些老干部對革命的理解就是終身革命,也有部分老干部擔心機構精簡會導致自己以及子女待遇無法保證。因此如何理順老干部的思想,是中央高層極為關注的問題。
為了做好老干部的工作,鄧小平采取了“兩手抓”:一是強調此次機構改革是“老干部最光榮最神圣的職責”、“對黨的最后一次歷史性貢獻”,要求所有老干部支持這次改革;二是成立中央顧問委員會,老干部退下來以后,可以進入中顧委繼續發揮一定的參謀作用,而且中顧委委員可以享受中央委員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中顧委常委可以享受政治局委員的待遇。
在鄧小平的推動下,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
![]()
鄧小平和薄一波
這場改革開始自上而下進行,首當其沖的是國務院。改革后,國務院的工作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例如電力工業部和水利部合并設立水利電力部,商業部、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和糧食部合并設立商業部。
改革還明確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要求。國務院各部委正副職要求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國務院的工作人員總編制縮減了1/3左右,編制從5.1萬人減為3萬人,部委級領導平均年齡由64歲降到60歲。國務院副總理的人數也由13人減為2人,中央決定同時增設“國務委員”一職,其政治待遇相當于副總理。
繼續留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是萬里和姚依林。當時萬里66歲,姚依林65歲,他們相對年富力強,符合年輕化和專業化的要求。改革開放初期,萬里在地方推動農村改革,姚依林則在中央經濟領域謀劃全局,他們展現了積極的改革姿態和務實的工作能力,確實是留任副總理的最合適人選。
![]()
萬里
在地方上,各省、自治區政府工作部門從50—60個減為30—40個;城市政府機構從50—60個減為45個左右;人員編制方面,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人員從18萬人減為12萬余人。市縣機關工作人員約減20%。局級領導的平均年齡由58歲降到54歲。
這次改革打破了實際上存在的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建立了退休制度,規定了部委正職65歲、副職和司局級60歲退休,促進了新老干部交替和干部隊伍“四化”的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