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2年,混合動力市場蓬勃發展!內部也逐漸分化出兩種鮮明對立的技術路線。一方認為,插電式混動(PHEV)在技術體系上更為領先。它能夠以純電模式行駛,還在油電混合過程中實現一定程度的成本降低,顯示出多方面的綜合優勢。另一方是對增程青睞有加,認為通過內燃機發電配合電池組,既能保障續航,又有效緩解了純電車型的里程焦慮。
兩者都仍依賴燃油發動機,似乎折射出市場對油箱的“依依不舍”。令人意外的,理想圍繞純電車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勁兒頭發起“反攻”。
7月份的純電同比增速,上半年的純電滲透率,以及合資反攻掀起的15萬以下純電占比的不斷提升。今年的種種信號似乎都印證了,理想早已對風向的提前感知。
MEGA余波未消,i8上量阻礙重重。卻絲毫沒有動搖理想進軍純電的決心和信心。聰明的理想預判到了什么?純電作為新能源的第二增長曲線緣起哪里?
一場有關理想系統化的技術闡述,我們得以窺見了決策背后的某些邏輯。
文|六辣子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一條被「交叉驗證」的純電曲線!
雖然一直深耕增程式市場,但理想始終堅持讓一只眼睛緊盯純電。
2017年,理想就開始預研純電技術。但李想認為,當時的電池續航不夠成熟、成本偏高,最終決定暫緩純電,專注增程。但布局早已悄然啟動。2020年,理想與寧德時代聯手研發快充電池,年底就拿到了能量密度達250Wh/kg的麒麟電池樣品。搭載后實現了“充電10分鐘,續航400公里”——一舉突破兩年前設定的目標。
2021年元旦,特斯拉Model Y無聲無息地拿下10萬訂單,相當于當時新勢力一整年的銷量。李想頓感危機,斷定這是智能電動車的“iPhone 4時刻”。他立刻召集團隊,果斷決定:原定的增程MPV,必須轉向純電。
![]()
三年后,理想MEGA問世,表現遠不如預期。首先,這并不代表理想的純電產品不行或路線錯誤;更重要的是,不能用單一產品的成敗去衡量理想純電路線的戰略價值。從本質上講,理想的純電轉型是一場圍繞用戶體驗、技術自研與生態構建的“系統革命”,終極目標是將純電業務鍛造為驅動企業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從而突破增程式路線的市場天花板,邁向全球頂級新能源汽車企業。
這一戰略的可行性,正通過其在四個關鍵維度的系統性布局得到交叉驗證:
第一,以技術自研與產品定義構建核心壁壘,確保體驗與成本的平衡。 理想深知,純電競爭的核心是效率和體驗。其技術底座——800V高壓平臺、5C超充電池、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和電驅系統——全部圍繞“充電速度、能效、成本”三大核心展開。這種端到端的自研自制,讓理想的純電產品實現了“充電12分鐘,續航500公里”的體驗飛躍,同時擺脫了供應鏈依賴,掌控迭代節奏與成本命脈。在產品端,從MEGA到i系列,造型極致降阻,定義緊扣家庭與遠途場景,旨在用最精簡的SKU打造爆款。這驗證了其純電戰略并非技術炫技,而是以可持續的商業化和用戶價值為出發點。
第二,以超充網絡建設破解行業痛點,將“補能焦慮”轉化為“購買信心”。 理想將超充網絡提升至與產品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其雄心勃勃的“九縱九橫”高速超充網規劃,與車輛快充技術、車機導航系統深度打通了“車-樁-體驗”閉環。用戶可以通過車輛長途規劃功能,無縫使用超充網絡,這種無縫體驗直接增強了購買信心,為純電車型的放量掃清最大障礙。
![]()
第三,以區域化運營與財務穩健控制風險,確保轉型節奏可控。理想的純電推進充滿了“務實”的智慧。在渠道上,它采用區域化策略,在南方主推純電,在環境相對復雜的北方穩固增程,根據不同市場成熟度差異化配置資源,最大化降低試錯成本、提升轉化效率。在財務上,依托千億現金儲備,理想敢于投入但絕不冒進,設定清晰的階段性銷量目標——例如月銷1.8-2萬臺,聚焦爆款,避免過度擴張風險。這表明理想的純電轉型是一場“有準備的仗”,以強大的現金流和精細化運營為后盾。
第四,以政策洞察與全球化視野布局未來,對沖長期風險。2025年是理想汽車的海外元年,理想敏銳地抓住“雙積分”政策更利好純電的窗口,并將純電視為全球化的重要“入場券”,布局德美研發與歐亞銷售,用全球化布局對沖單一國內市場可能出現的風險,為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購買保險。
所有這些舉措環環相扣,相互強化,共同驗證了一個結論:理想的純電線路不是單點押注,而是以“超充網絡+自研三電+區域化渠道+穩健財務”的組合拳,在“產品—補能—運營—政策”四個維度同時設防與推進,體現謀定后動、邊打邊學的深思熟慮。在諸多押注純電的造車新勢力中,理想的確不是跑得最快、成績最好的,但或許會是準備最充分的。
2
何為一家善用模塊化結構需求的企業?
要談理想這家企業在純電市場的競爭力,就不得不回望其在增程式市場的表現。因為理想的技術邏輯是一以貫之的——用模塊化思維去處理技術難題。這套邏輯的可行性在增程式市場中得到了驗證。
以理想L系列為例,通過與頭部供應商簽訂3-5年的長期框架協議,理想以采購量換取階梯式降價,鎖定了成本優勢;在研發層面,L系列實現了高達65%的零部件通用化率——這意味著從增程系統、底盤懸掛到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域控制器等核心模塊都實現了跨車型的規模化復用。
這種高度集成的模塊化策略帶來了驚人的效率提升:新車型開發周期從傳統的3-5年縮短至18個月,未來還將挑戰12個月;整車線束減少1.6公里,OTA升級效率提升3倍,實現了極致的成本控制和快速的市場響應能力。
![]()
到了純電時代,理想的模塊化從“規模化復用”進化到了“技術深度集成”的新階段。
以最新推出的理想i8為例,其高效自研電驅系統完成了從碳化硅功率芯片、功率模塊、電控、電機到減速器以及控制軟件的全棧自研,實現了各模塊間極致的協同效率。測試數據顯示,其電驅系統效率達到93.08%,在當前所有量產車型中排名第一。
更值得關注的是,理想針對純電產品自主研發的LPM功率模塊通過降低“系統寄生電感”這一隱形損耗源,將電流回路的等效串聯電感優化至約10nH,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50%,使整車續航在SiC技術本身提升6%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1%,實現了總續航提升7%的技術飛躍。
![]()
同樣體現模塊化思維精髓的還有理想i8的超節能熱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創新性地采用“雙呼吸”冷卻系統+雙層流空調箱技術,在行業普遍采用的熱泵技術基礎上,通過智能調節內外空氣比例和提升散熱能力,在特定低溫環境下可降低空調熱管理系統20%-25%的能耗,提升低溫續航約45公里。這背后正是將散熱、空調、電控等模塊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思考和優化的結果。
針對純電用戶最大的補能焦慮,理想將模塊化思維從產品層面擴展到了生態層面:全力打造超充網絡,目前已建成超過3100座自建超充站。
其中高速網絡超1000站,打通“九縱九橫”18條高速路線,平均150公里一站;一二線城市實現平均間隔3.5公里覆蓋。這種“高速+城市”的雙模塊布局,配以5C超充技術帶來的“入廁即充,廁完即走”體驗,徹底解決了純電使用的后顧之憂。
3
害怕理想、學習理想、成為理想!
高歌猛進的另一面,是理想一直作為當下最具爭議性的品牌之一。
作為理想純電SUV的“開山產品”,理想i8從上市開始就話題不斷,尤其是其獨特的外型,被戲稱為“指MVP為SUV”。
事實是,i8 的外觀設計理念是 2021 年立項時就確定的。李想也沒有回避這個話題,坦誠這款車的外型即使在理想內部也頗有爭議,但最終還是回歸到理想的初衷——用戶價值,像什么不重要,能否提供給用戶想要的價值才重要。
透過這些爭議的表面,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更深層的現象:沒有人相信理想能做好純電,也沒有人希望看到理想在純電這條賽道上拿到成果。
![]()
因為,如果理想在純電領域復制了其在增程領域的成功,將會對整個行業格局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利潤方面,通過模塊化思維和自研技術壓低成本,理想有能力在30-50萬元區間穩住利潤,迫使競品面臨"要么降毛利、要么丟份額"的兩難選擇;在補能生態的運營能力上,理想有5C超充技術和超過3000座超充站的規模化布局,這種重資產打法也勢必會給一些盈利能力弱、現金儲備不足的玩家造成極大壓力;而理想端到端自動駕駛、世界模型和VLA司機大模型的加速落地,將推動整個行業從"功能堆砌"轉向"可閉環的安全與效率",算力與數據壁壘將進一步抬升。
![]()
要知道,理想占據了半壁江山的增程式市場其實是一個規模非常有限的細分市場,而理想2025年的目標是拿到中國智能電動車20% 以上的市場份額,增程式市場壓根無法承擔如此大的野望。
理想進軍純電SUV市場的目的也清晰了起來——這個戰略承擔著理想規模擴張的期待。
這意味著,純電路線一旦跑通,理想很有可能成為新能源市場中無可爭議的頭部玩家,"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加速形成。那么,害怕理想成功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答案很明確:他們害怕的是一個更強大、更全面的理想汽車。
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么在今天大家熱衷于用情緒的放大鏡去觀察理想在布局純電過程中的細枝末節。畢竟,任何一個班級里的優等生似乎永遠獨享一套更嚴苛的考核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