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張自忠將軍寫給戰友的兩封絕命書刷屏了。它們都是他1940年5月1日奉命渡襄河前而寫,一封是給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的,另一封是給19名戰友寫的,全文如下:
致戰友:
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于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愿與諸弟共勉之。維綱、月軒、綸山、常德、振三、子烈、純德、銘秦、德順、德俊、迪吉、紫封、九思、作禎、亮敏、斡三、芳蘭、之喆、文海、春芳諸弟。
小兄張自忠手啟五、一
顯然,將軍的意思是激勵戰友們血戰到底,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但許多人不知道書中所提的這20名戰友是誰?吳鉤不妨給大家介紹一下。
“維綱”即黃維綱,時任第38師師長,張自忠戰死后他擢升為第59軍軍長。他先后在喜峰口、臨沂、豫鄂等地對日軍作戰,后因積勞成疾于1943年病逝,追晉陸軍中將。張自忠犧牲后,是他率敢死隊搶回了將軍的遺骸。
“月軒”即李文田,時任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59軍副軍長。抗日戰爭期間,他參與津浦路北抗日、徐州會戰、豫南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等諸役。1948年授陸軍中將,1949年5月李文田辭去所有職務赴臺,1951年逝世。
“綸山”即張綸林,時任騎兵第9師師長(屬第59軍序列),1944年衡陽會戰中他英勇作戰,最終壯烈殉國。
“常德”即劉振山,時任第59軍第180師師長。參加了長城抗戰、淮河阻擊戰、兩次臨沂戰役、潢川保衛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堪稱抗戰悍將。1943年黃維綱病逝,劉振三升為第59軍軍長。1949年5月,劉振三辭去所有職務赴臺,1971年在臺灣去世。
“振三” 即劉振三,此為重復稱呼,或為將軍筆誤所致。
“子烈”即張自明,張自忠將軍的五弟,時任第33集團軍司令部參議。
“純德”即張純德,張自忠將軍的侄子,時任第59軍軍需處科長。
“銘秦”即趙金鵬 (字銘秦),時任第59軍第38師參謀長。
德順即李益智 (字德順),時任第59軍第38師第114旅旅長。
“德俊”即吳光遼 (號德俊),張自忠將軍的隨從副官。
“迪吉”即徐維烈 (號迪吉),時任第33集團軍司令部參議,中共地下黨員。
“紫封”即翟紫封,時任第59軍暫編第53師師長。
“九思”即李九思,時任第59軍第38師副師長。
“作禎”即董升堂 (字作禎),原第38師第114旅旅長,時任集團軍總部高級參謀。
“亮敏”即李百年 (字亮敏),時任第33集團軍兵站分監(負責后勤補給)。
“斡三”即陳芳芝 (號斡三),時任第59軍第38師第113旅旅長。
“芳蘭” 即李世昌 (字芳蘭),時任第33集團軍參謀處科長。
“之喆”即馮午天 (字之喆),時任第33集團軍司令部秘書處處長。
“文海”即宋文海,時任第33集團軍軍法處處長。
“春芳”即田春芳,原第37師副師長,時任第33集團軍總部高級參謀。
由于年代久遠,資料局限,個別人員的姓名在不同史料中存在微小出入。但這份名單無疑是研究張自忠將軍及其部隊非常珍貴的一手史料。
將軍于5月1日寫了這封告別書,5月16日便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壯烈殉國。不難發現,這是張自忠將軍在戰死前,給身邊所有戰友的囑托與告別。其悲壯決絕之意,至今仍令后人動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