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的中隊級(約相當于連級)部隊是八路軍在山地作戰時交手的比較常見的戰術單位。
一個日軍步兵中隊通常由180-250人組成?,其中乙種師團的標準中隊約180人?,下轄3個步兵小隊(每小隊54人),以及通信兵、衛生員、炊事員等后勤人員,兵力基本上和八路軍一個連差不多。
但從裝備來看,至少是在抗戰前中期日軍中隊明顯要強得多,日寇每個中隊裝備約139支三八式步槍,輕機槍9挺,擲彈筒9具,部分中隊還配屬1挺92式重機槍(射速450發/分鐘)?。
甚至有部分高配的中隊配屬2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少量89式擲彈筒,每個步兵標準配置的彈藥為65發,部分部隊通過后腰彈藥包可增至125發?,這可比“三槍八路”的彈藥庫存不知高多少倍。
結合1942年之前的侵華日軍大部分都是30歲左右的老兵,其思想頑固,戰術素質較高,尤其是槍法精準,非常難以對付。
![]()
日軍老兵
因此不要說八路軍一個連了,就算是一個營、一個團,對上鬼子一個中隊弄不好都要吃大虧,不僅占不到便宜,還可能被狠狠咬一口。
然而,就在日軍并未顯示出頹勢的1940年的抗戰中期,八路軍一個營卻以明顯劣勢的裝備和號稱精銳的日軍關東軍一個中隊交手,大獲全勝,他們到底是怎樣做到的呢?
1940年冬的平北山區,晉察冀軍區第10團正以豐灤密地區為支點,在日軍眼皮底下悄然擴張著抗日游擊的區域。
這支由著名的抗日英雄白乙化率領的勁旅,如同插入敵人腹地的尖刀,令駐守古北口的日寇鈴木大隊如芒在背。
經過78天殘酷掃蕩仍未能消滅10團的日軍,終于在12月初開始分路撤退。來自下營村民兵偵查員的情報迅速傳遞到了10團1營營部:隸屬于鈴木大隊的折田中隊將沿白馬關川向密云撤退。
![]()
白乙化
30歲的1營長王亢(解放后曾任西藏軍區副司令員,1960年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盯著軍事地圖上馮家峪的月牙形河谷,一個完美的伏擊計劃在他腦海中逐漸成形。
兵法有云“擊其惰歸”,日寇本來是興師動眾,企圖一舉蕩平我根據地,但在根據地折騰了78天,到處碰壁,死傷累累,士氣低落,又被饑餓和疲憊折磨,一心想要撤回到老巢休整,防備也勢必松懈,此時正是我軍的可乘之機。
而南灣子的地形堪稱天造地設的戰場:白馬關河在此處被山峰阻擋,河水劃出完美的弧形,形成三面環抱的峽谷。
王亢將指揮所設在河東峭壁的松樹下,那里能俯瞰整個戰場。他像下棋般排兵布陣:1連扼守河西山峰南側,如同扎緊口袋的繩結;4連潛伏西山北側,專斷敵軍退路;3連隱蔽在河東梯子峪溝口,準備給敵人致命一擊。
這個口袋陣的每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計算,連參加此戰的日軍衛生兵小川戰后都驚訝地發現,山頂那幾棵飄揚著白旗的松樹,原來竟是八路軍的觀察哨。
![]()
王亢少將
1940年12月15日清晨,折田中隊的行軍隊列像條灰蛇般蜿蜒進山谷。尖兵本多少尉騎驢探路,向折田中隊長報告馮家峪村內空無一人時,不會想到這個寂靜的村落將成為他們的墳場。
隨著折田把手一揮“開路!”驕狂的老鬼子們列隊前進,軍官們騎馬居中,48個馱子載著輜重壓陣。這些自詡“常勝之師”的關東軍士兵不知道,王亢和麾下的戰士們早已刀出鞘、彈上膛,連呼吸都凝成了冰。
當日軍大隊完全鉆進伏擊圈,王亢當機立斷,拔出手槍發出信號,隨著尖銳的劃破晨霧,機槍步槍齊射的瞬間,整個山谷爆發出隆隆的轟鳴聲。
小川的回憶錄記載了這地獄般的場景:前方突然槍聲大作,右側山脊又響起捷克式輕機槍的怒吼。見日軍已亂,馱隊民夫突然調轉驢馬沖向八路軍陣地,甚至有日軍強征來的苦力和士兵爭奪擲彈筒。
混亂中,本多少尉高喊各自前進的指令還未落地,就栽倒在血泊里,直接去見了閻王。
![]()
典型的伏擊場景
但關東軍不愧是訓練有素的部隊,在短暫的混亂后迅速組織反擊,作為老兵的基本素質,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地形掩護自己,打擊對手。
沒多久,我軍就發現有部分日軍躲到河東峭壁下,以壩坎為掩體架起機槍;另一批人則利用坎壩的復雜地形,用輕重機槍、擲彈筒轟擊3連陣地。
對于我軍來說,鬼子的反撲十分兇狠:折田中尉率指揮班士兵揮舞軍刀,向右側山坡發起自殺式沖鋒。河西的一連戰士目睹日軍如潮水般涌來,雙方互擲手榴彈,炸碎的肢體與巖石齊飛。
最慘烈的白刃戰發生在西山制高點。當日軍第三次沖鋒時,一連戰士的子彈已耗盡。有的老兵奮力躍出戰壕,用刺刀挑翻兩個鬼子后被刺中腹部,仍死死抱住敵人滾下山崖。
還有負傷的戰士拖著斷腿抱住鬼子,用最后力氣拉響了腰間的手榴彈。硝煙散去后,山坡上散落著染血的軍刀與破碎的鋼盔,日軍的尸體呈放射狀倒伏在焦土上。
![]()
一個被擊斃的日軍士兵
下午三時,三連戰士發現溝口隱藏的日軍輜重,我軍掃射押運士兵時,機槍手突然中彈,仍用身體壓住灼熱的槍管堅持射擊,沒過多久就把這些鬼子的輜重兵全部消滅了。
一連向西山根下日軍最后陣地的沖鋒更顯悲壯,面對土橋下的重機槍,連長魯志華如獵豹般滾下山坡,一把抓住發燙的槍管踢倒射手。他胸膛噴血的瞬間,仍用最后氣力吼出:向前沖……
最后,日軍只剩下了折田率領的20多名殘兵敗將,盤踞少數掩體做最后的頑抗,但要想全部拿下這些鬼子也非易事,至少還得耗上個把鐘頭。
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下午四點,王亢收到了附近據點的日偽軍1000多人已經前來救援的消息,如果非要在這里耗下去,那么弄不好會轉勝為敗,于是他當機立斷,率領部隊和繳獲的物資撤出了戰場。
夕陽西沉時,戰場上橫七豎八躺著90多具日軍尸體,但勝利的代價同樣沉重,魯志華、馮汝霖、劉若海等67位烈士永遠留在了白馬關河畔。
![]()
繳獲的日軍裝備
當日軍增援部隊的槍聲響起時,戰士們早已帶著大量戰利品消失在暮色中,事后統計,我軍共繳獲輕機槍 1 挺、步槍 40 余支及輜重一批,那挺繳獲的歪把子機槍上,還沾著鬼子的污血。
可以說,1營的兵力和裝備和鬼子一個中隊相比并沒有多大的優勢,相反還有所不及,但我軍充分利用了鬼子撤退時驕傲大意的缺陷,加上有利地形支撐,事先指揮員精密準備,戰斗中將士們拼死奮戰,天時地利人和俱備,因此取得了一次了不起的勝利。
我軍和日軍67:90+的戰績,在1940年時堪稱奇跡,也凸顯出當時十團的戰斗力非同小可,白乙化和他麾下的老十團,始終是晉察冀抗戰史上一個不朽的傳奇。
即使再小的勝利,也是當年抗日先烈們拿命換來的!至今,河北北部地區的老人們一提起當年的抗戰,就一定會說起白乙化和老十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