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營銷現在就像蒼蠅一樣圍著消費者,打著關心的旗號,準備反復扒皮。
![]()
很多網絡營銷,都是準備在每個消費者身上,反復扒皮的:當你買過某件產品后,馬上這件產品的客服就來和你聯系,把你的身高、體重,年齡電話號碼,所有的幾乎所有的個人隱私情況,全部要了解到。
名義上呢是對你使用產品的過程負責,如此等等。大概我自己買過五六十種產品,現在微信里就有五六十個客服,每天給你不厭其煩的“服務”。
其實哪是服務啊,目的就是一個:等著產品用的差不多了,他再給你不能推脫的理由,你再繼續的買他的產品,如此循環下去。
想象一下,一個人一天,如果有幾十個電話或幾十個上百個微信來“殷切關懷你,不斷細致的層層剝繭的詳細的詢問你個人的種種隱私,而且說是為了關心你,愛護你,時間長了你受得了嗎?
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繼續把同類的產品或者相關的產品接著賣給你,一個像我這種普通的消費者,就有四五十家,每天圍著你轉。肯定有還多的消費者,每天被上百數百個商家,圍著轉,像蒼蠅一樣舍不得離開你,“不斷關心關心你”!
想象一下,這誰受得了,別說時間浪費了,就是精神上壓迫也受不了。網絡營銷者們,要在一個個具體的消費者身上扒幾層皮呀,這太過分了。
![]()
事實上,網絡營銷已經走進了一個信任度不斷下降的通道,無數的消費者開始對他們投不信任票了。
這哪是購物啊,簡直是簽下一份“賣身契”——用一件商品,換來一個“電子監視器”。一個人就有五六十個“客服”圍追堵截,這陣仗,堪比明星出街的保鏢團,只不過他們是來“搶”你,而不是保護你的。
這本質上是一場披著“溫情”外衣的精準圍獵。一個消費者這邊剛剁手,那邊數據可能就被分析個底掉,你的身高體重、喜好隱私,瞬間成了對方客服手冊里的“作戰地圖”。他們打著關心負責的旗號,行的是窺探和糾纏之實,目的就是把您變成一座“人形礦脈”,可持續地、循環往復地挖掘。
“貼心服務”還是“信息疲勞轟炸”?
一天幾十個電話和微信“殷切關懷”,詳細詢問個人隱私,美其名曰“為了關心你愛護你”,時間長誰也受不了。這就像被一群熱情的陌生人24小時輪番“噓寒問暖”,他們最終目的還是推銷產品。這種過度營銷和隱私,侵犯無疑消耗了消費者的信任和耐心。
誰的“精準”?誰的“權益”?
“精準營銷”本意是減少信息騷擾,提升效率。但如今,技術跑得太快,規則和倫理卻沒跟上。企業利用AI、大數據“精準”抓取用戶,卻漠視法規與消費者權益,甚至認為“無非就是罰點錢的事情”。
這種種行為,事實上已涉嫌超出必要范圍,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了。根據《民法典》,未經同意,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電話、短信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當信任被消耗,誰還能獨善其身?
當“精準”變成“騷擾”,“貼心”變成“糾纏”,消費者自然用腳投票。虛假宣傳、隱私泄露等問題,正在消耗消費者對網絡營銷的信任。一旦消費者產生信任危機,整個行業的生態都會受到影響。
“網絡營銷已經走到了一個下降的通道上”。當消費者信任度下降,企業最終也要吞下自己種的苦果。
拔羊毛的前提,至少是別讓羊喊疼
“消費者就一層皮,不要剝他幾十層皮”,這話太形象了。可持續的營銷絕不是“榨干”一個是一個,而是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共贏。
1、對企業而言: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精準”與“服務”。尊重用戶隱私、保障數據安全,以及給予用戶真正的選擇權和控制權,比無休止的打擾更重要。合法的營銷應建立在透明和同意的基礎上,而不是靠“坑蒙拐騙”和“隱私窺探”。
2. 對監管而言,需要更嚴格的規范和更有力的執法,提高違法成本,讓漠視消費者權益的企業“付出沉重的代價”。
3. 對于消費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時,更要提高保護意識,對于不必要的隱私詢問勇敢說“不”,并善用投訴舉報等渠道維護自身權益。
這早就不是個例了,而是當下數字消費時代一個亟待解決的悖論:技術越發達,“關懷”越像“騷擾”;聯系越方便,邊界越模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