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但結婚,卻是兩家人的事。
通常情況下,在年輕人領證操辦前,雙方父母都會匯聚一堂,共同商量婚事。
按理說,這該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場面。
然而,在現實中,不少家庭卻因討論婚事時,幾句話沒說對,當場紅了臉。
到最后,彼此心生芥蒂。
輕則鬧得不愉快,重則影響兒女感情,甚至讓婚事橫生波折。
老話常說:良言一句三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尤其是和親家第一次見面溝通,有些話看似隨口一提,實則卻可能埋下“定時炸彈”。
比如以下這3句話就最好別說,否則,越說越容易“惹是非”。
![]()
01.“我們那邊的規矩,就是這樣的”
雙方坐在一起討論婚事時,不少人會習慣性搬出“家鄉規矩”當尚方寶劍。
比如,彩禮必須湊夠多少,我們那邊都是這樣。
比如,婚禮得按照我們老家的流程辦,祖宗留下的規矩不能改。
在不少人看來,提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可事實上,當這些話一出口,很容易讓親家心里頭不舒服。
原因很簡單。
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都不同,婚嫁習俗更是千差萬別。
你覺得是天經地義的規矩,可在親家看來卻可能既陌生又繁瑣。
甚至會覺得你在“擺架子”、“立威”以及強人所難。
民間有句俗語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如若只是一味的堅持己見,相當于在否定對方家庭的文化認同。
心理學家指出:
人們在婚俗討論中,會不自覺地捍衛原生家庭的價值觀。
可當這種防御心理一旦被觸發,理性溝通就會變成“爭面子”。
到那時,可能話趕話之下,就會針鋒相對,鬧得不可開交。
甚至,會把“親上加親”的好事,最終辦成壞事。
其實,兩個年輕人在一起,本就是緣分。
雙方家庭能夠結為親家,更是緣分。
既然如此,那在談論婚事時,就要講究互相體諒、靈活變通。
而不是用一方的規矩去“綁架”另一方。
聰明的做法是先了解對方習俗,找到折中方案,把不可更改的規矩變成和氣的“商量”。
畢竟“入鄉隨裕、入港隨灣”才是相處之道。
![]()
02.“別人家嫁女兒都陪嫁多少多少”
討論嫁妝或彩禮時,總有人忍不住拿“別人家”做對比。
比如,你看我們那兒,彩禮都是十八萬八,從沒低過這個數目。
比如,我同事家兒子結婚,女方家直接給了套房當陪嫁。
這些話看似在分享“行情”,實則卻句句都像是給親家施壓。
其實,婚姻不是買賣。
兒女的幸福也不能用物質多少來衡量。
明代《增廣賢文》里有句話:
莫將己心比他心,強中更有強中手。
每個家庭的經濟狀況不同,對婚假的理解也不一樣。
一旦過度強調別人的物質條件,不僅讓親家覺得你太看重金錢,還可能讓對方產生抵觸心理。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
有78%的婚約糾紛,源于財務比較引發的心理失衡。
這種比較背后,暗含的評判,會讓對方產生被“綁架”的感覺。
其實,比起彩禮和陪嫁,更該關注的是兩家人的實際能力、心意和人品。
更要記得“結親看人品,莫論財與銀”的勸誡。
畢竟,物質條件可以商量,但若傷了和氣,就像破了的水缸,再也難以圓滿。
更何況,比起攀比“別人家”,用心規劃小兩口的未來,才是對兒女最好的祝福。
![]()
03.“這孩子從小就被我們慣壞了”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責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有時,在親家面前數落自家孩子,看似是謙虛,實則卻容易引發連鎖反應。
其一,這話在對方聽來,可能會變成“甩包袱”的信號。
其二,對方也難免會擔心:現在就說慣壞了,婚后會不會更任性。
或者說,是不是這孩子是不是比較自私,以自我為中心?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這話一出口,多多少少會給對方埋下“不安”的種子。
其實,親家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未來能不能被好好善待。
可一旦反復強調自家孩子被“被慣壞”,既會讓對方擔心兒女婚后的生活,還會讓對方覺得你對孩子的缺點不以為意,太過嬌慣。
所以說,在婚事討論中過度“自黑”孩子的缺點,往往反而會弄巧成拙。
甚至,會讓親家心里打鼓,萌生退意。
因此,與其如此,還不如客觀描述孩子特點,強調其成長空間。
畢竟“玉不琢不成器”,年輕人也需要不斷的引導。
而這樣的說法,既承認孩子的一些小問題,又表露出負責的態度和誠意。
如此,才能讓親家更放心的把孩子交給對方。
![]()
兒女成婚,是兩家人從陌生到親近的開始。
而和親家的每一次溝通,其實本質上都是對未來有著更好的期許。
古人說:家和萬事興。
延伸到兩個家庭,想要家和,關鍵在于一個“和”字。
和氣在于傾聽,和睦在于尊重,和諧在于換位思考。
尤其討論婚事時,少一些“我認為”,多一些“你覺得”。
少一些“別人家”,多一些“我們倆”。
畢竟,婚禮不是兩個家庭的談判桌,而是兩顆心為了孩子的未來,共同鋪就的“同心路”。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