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臺有個關于“友情”的問題,引起很多人共鳴,今天我們來聊聊。
![]()
曾老師強行要求我們記下這句話:“在成長的道路上,被拋棄的客體(個體投注情感能量的對象,可以是人或物或地點或幻想或記憶等)尸橫遍野”。用這句話來回應“朋友流失”也是貼切的,朋友是一個重要的客體。
《永遠是朋友》這首歌理想化了朋友,在那個年代“出門靠朋友”是長掛嘴邊的話,甚至希望“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友情,沒有愛情那樣浪漫,也沒有親情中的血緣聯結,但多了廣泛性和選擇性,在我們生命的不同階段,對朋友的需求和應對方式是在變化發展的。
![]()
兒童時期的友情,建立在玩游戲的基礎上,情感能量投注更多的還在父母老師身上。
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爆棚”,在強調自我獨立需求的同時,開始將尋求幫助的對象從父母移到與自己價值取向一致的朋友身上,對友情的情感投注也在“爆棚”。在青少年團體的價值拍賣活動中,最炙手可熱的“物品”就是“不離不棄的朋友”。《友情歲月》的音樂一響起,荷爾蒙依然可以瞬間飆升。
進入大學,父母對孩子的“教誨”鞭長莫及后,大學生們反而開始想家,尋求幫助的對象又慢慢轉向父母。雖然大學生們不再那么哥們義氣兩肋插刀,但宿舍里、教室里、步行街、網吧等等,那些銘記青春的場所也都標記著友情。
那時候學習再好的人也眾生平等,若干年后同學聚會酒后聊得最多的就是那些“糗事”,正所謂越是不堪的“糗事”越是記得情真意切。
剛入職場,幾個同學合伙租一個房間,搭伙一起吃飯,也是回憶滿滿,可以稍微抓住大學時代的尾巴,總該是有個散場的時候。
婚后,對朋友的需求慢慢下降了,人生中開始有了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與朋友的聯系頻率自然就下降了。
學術界被稱為鄧巴數的相關研究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密友(你借錢時會找的人)數量是5個,占去了你40%的時間。如果你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你的密友還要再減少一個,而且如果6個月不交往,友情就會變淡。
![]()
![]()
不知道問問題的朋友是處于人生什么階段,各位可以猜一猜。我更興趣的是這位朋友渴望有很多朋友可以作為自己的支持系統,而且似乎有些責難自己不夠吸引人。
中國人講話里有話,看到“渴望有很多朋友可以作為自己的支持系統”,就忍不住要猜想一下你的渴望似乎不在朋友。而在于得到支持,而且是很多。那么繼續猜測一下,似乎你不僅孤苦,還有些無助。
“我好像不是吸引人的那種”,反復讀兩遍,看似有些模糊的自我判斷。似乎也在勾引我們去肯定你對自己的判斷,而將“吸引人的人”劃出另一個類別,模糊委婉的表述顯示了這位朋友的自我防御,來表達這樣一個負面的自我評價。
那么,誰來背下導致這位朋友孤苦的鍋呢?不是朋友們流失,更不是自己沒有吸引人的特質,恰恰有可能是自我防御式的將自己劃分到“不吸引人的人群”中。
![]()
渴望得到朋友的支持有錯嗎?當然沒錯,只不過我們需要分一分:是怎樣的支持?恰不恰當?能不能去要?對方給不給?如果不給,我們又該如何?
如果我們追根溯源,透過現實層面的朋友關系來看心理層面的關系,就會發現很多朋友之間其實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心理需求:照顧與被照顧的關系,依戀關系和主體間關系。
照顧與被照顧的關系很好理解,一歲前的嬰兒與媽媽或者保姆的關系,主要是生理層面的需求。照顧的一方付出再多情感,被照顧者也沒什么反應,因為TA只需要活下來(用這句話來反懟“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不知道會怎樣)。其實,1歲前父母對孩子不存在溺愛的說法,嬰兒get不到那么多情感。
依戀關系主要是嬰兒與媽媽(主要照顧者)之間特殊的情感關系,在照顧的基礎上加了情感投注,就有了分離焦慮、嫉妒、憂傷、羞恥等。1歲后,嬰兒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和陪伴。依戀關系是終生的情感連接影響著一生。
主體間關系是社交的關系,將自己和對方當作主體,在彼此的互動中達成共識,能分享情感,能與他人共情,會幽默。
![]()
![]()
那么對“朋友的支持”這樣的渴望,是基于什么樣的心理需求呢?
如果你希望你的朋友照顧你,或許你就是在找一個保姆;如果你希望找一個人來滿足自己的照顧欲,那么可能你要承受被照顧者是是一個翻臉不認人的白眼狼。動力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需求也是基于早年心理能量的固著。
如果你希望與你的朋友是依戀關系,或許就會如愛情那般愛恨糾纏,獨一無二也自然要承受有一天離你而去的分離、憂傷,其他人插足你和你某個朋友之間時的嫉妒、羞恥等等。
如果你希望與你的朋友是主體間關系,當我們發展成自我統合的主體,照顧自己、體諒自己并且理解自己的時候,朋友之間就可以會心一笑、彼此知心。
寫了這么多也沒有直接回復該怎么做。不過,我更期望對你或者其他人有一些觸動,去發覺之前沒有覺察的部分。我想曾奇峰工作室的全體人員都愿與你,你們做主體間關系的朋友——永遠知心會意朋友。
成長的路上,我們都曾以為友情能陪自己走一生。可回頭看,那些曾經“至死不渝”的老友,早已一個個消失在岔路口:有人被生活拖垮,有人被誤解割裂,有人只是悄無聲息地淡出了你的世界。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堅不可摧,它常常在沉默、嫉妒、投射里慢慢死去。為什么會這樣?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究竟藏著怎樣的依戀模式與防御機制,讓我們一次次錯失真正的親密?
曾奇峰老師,用多年專業沉淀,帶你打開那扇你一直不敢推開的門——《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5個板塊、30節精華音頻+文稿,讀懂8個心靈面具,解讀4種負面情緒,剖析2種家庭關系的相處之道,重新喚醒屬于你的生命力。
![]()
直接掃碼聽這門課
從今天起,
讓你的潛意識站在你這邊?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