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抗戰神劇中,八路軍對抗的日軍部隊動不動就是“一個聯隊”、“一個旅團”,連“一個大隊”的日寇出場都顯得那么不值一提。
可是,在真正的抗日實戰中,特別是在1937-1942年的抗戰前中期,不要說相當于一個營的日軍大隊,就算是人數約等于一個連的日軍中隊,乃至相當于一個排的日軍小隊,都是八路軍的勁敵。
在抗戰前中期,一個小隊的日軍通常由3個步兵分隊、1個擲彈筒分隊和1個小隊部組成?,總人數約54-57人?,若采用加強編制(如甲種小隊),可增至62人?,人數上約相當于八路軍半個連。
但一個日寇步兵小隊所裝備的武器可不是八路軍一個連能比的了,一個小隊全員裝備三八式步槍,標配3挺輕機槍(每個步兵分隊1挺),由4人小組操作?,再加上3具89式擲彈筒,射程約500米。
這種火力強度幾乎完爆同時期的八路軍連級單位,若是團級以下的八路軍部隊在陣地戰中對上這種小隊,說不定還不能將之全部殲滅。
![]()
一個鬼子小隊長
1938年初夏,由鄧華、宋時輪指揮的八路軍第4縱隊(相當于師級單位,但人數較少只有5000多人)向冀東地區挺進,這一戰略行動迅速引起關東軍的高度警惕。
冀東是號稱日軍精銳的關東軍長期盤踞的地盤,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關東軍駐冀東的司令部立即調動各路部隊,準備剿滅這支八路軍武裝。
6月8日,軍曹清水政司所在的獨立守備步兵第13大隊第3中隊也收到了緊急作戰命令,要求其從古北口急速出擊,協助堵截圍殲進入冀東的八路軍。
相比之下,八路軍對日軍的動態則并未立即掌握。直到6月11日清晨,鄧華支隊在沙峪村率先控制了偽警察所,并抓獲三名漢奸。經過緊急審訊,才得知關東軍一個中隊已從懷柔縣城出動,正朝沙峪方向逼近。
根據我軍對日寇的認知,一個中隊的鬼子充其量也就200多人,而且還不知死活地直撲過來,眼下第四縱隊剛剛進入冀東,立足未穩,若不消滅這股敵人,整個縱隊將難以順利通過懷柔地區。
![]()
抗戰時期的鄧華
四縱的首長們還考慮到,若能主動出擊并取勝,必將極大鼓舞敵后群眾的抗日熱情,這樣再發動群眾就有利了。
為了打好這一仗,四縱抽調了差不多一個團的兵力,總共1200多人,還包括一個重機槍連,由縱隊參謀長李鐘奇(后任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統一指揮。
李鐘奇是東北軍的老底子,后來又參加過東北抗日義勇軍,軍事素質過硬,對日寇的仇恨更是深入血脈,在他的部署下,我軍以一個營埋伏在河套南山、一個營埋伏在河套北山,重機槍連埋伏在日寇行軍路線的正前方。
按照他的部署,等鬼子距離我軍陣地不到150米的距離時,西、南、北三個方向同時開火,將敵人壓制在河套溝內,位于鬼子退路兩側高地的伏兵則待敵進入伏擊圈后迅速收攏口袋,切斷退路并阻擊增援。
且不說以逸待勞的八路軍在山上嚴陣以待,而清水政司所在的染谷中隊經過長途行軍已是人困馬乏。
![]()
開國少將李忠奇
清水政司所在的飯田小隊是中隊的先遣隊,率先進入沙峪一帶偵察。六月的華北酷熱難當,隊伍離開懷柔后山路愈發狹窄,最后僅容單人通行。
一個小隊的日軍在光禿禿的山嶺上蜿蜒前行,海拔不斷升高,四周荒無人煙,開始不斷有士兵因為干渴和疲勞掉隊。
等到飯田小隊長重新集結兵力出發五分鐘后,他們已經進入了八路軍的伏擊圈,此時是上午11時,我軍在河邊小路上觀察到一隊日軍由東向西疾行,并將之判斷為染谷中隊主力。
既然是鬼子的主力來了,那就不要客氣!待日軍完全進入伏擊圈,指揮員一聲令下,隱蔽在山上的機槍、步槍和手榴彈頓時響成一片。
一千多支步槍,加上重機槍連埋伏在反斜面的4挺馬克沁機槍同時以每分鐘450發的射速編織火網,150米外日軍行軍隊列頓時爆開團團血霧。
![]()
像這種重機槍密度是不可能的
這樣密集的火力和猝然伏擊讓日軍猝不及防,有的還沒來得及摘槍就被擊斃。清水在彈道尖嘯中看到的灰色身影,其實大部分是經歷過五次反“掃蕩”和長征的紅軍老兵,是八路軍精銳中的精銳。
飯田小隊被壓制在毫無遮蔽的田野上,作為幸存者的清水政司回憶,八路軍火力之猛烈“猶如打碎的水壺傾瀉而下”。
但關東軍也不是泥捏紙糊的隊伍,經過初期的混亂,他們的輕機槍終于開始還擊,步槍兵也陸續開火,而我軍也認出了對手大多是三十多歲,留著胡子的“老鬼子”,這些老兵槍法精熟,思想頑固,對戰時最是棘手。
此時八路軍的炮兵開始提供火力支援,迫擊炮彈呼嘯而過,炸斷了位于清水前方十米處柳樹的枝條。捷克式機槍的射擊聲在長城間回蕩,沙峪狹窄的盆地瞬間變成了血腥的修羅場。
此時,與飯田小隊同行的軍曹武田也遭遇激戰。他回憶說,當尖兵接近沙峪村時,前方突然出現三挺機槍同時噴吐火舌。
![]()
伏擊日寇的八路軍
日軍被困在狹窄的河谷,密集的子彈擦臉而過,揚起的塵土被子彈一排排掀起,猶如地底有什么活物在翻騰。
已經入伍九年的武田條件反射地撲向可以提供掩護的土堆,而那些新兵僅慢片刻就陸續中彈到底。
但土堆也沒能拯救武田,兩三分鐘后,武田腿部連中兩彈,完全無法移動。當他舉槍瞄準時,又一發子彈擊穿了他的肘關節。
此時,渾身沾滿泥土的清水發現部隊已失去統一指揮,各自為戰。作為軍曹,他高聲命令第四分隊向左散開迎敵。
這也是日軍基本步兵單位的指揮特色,當小隊長陣亡或者不在時,可以由作為老兵的軍曹代替指揮,第四分隊配備了四個重型擲彈筒,榴彈的直徑雖然僅5厘米,殺傷半徑卻達50米,是日軍用于打擊機槍陣地的主要武器。
![]()
使用擲彈筒的日軍步兵
根據目測,清水認為八路軍的迫擊炮陣地距離自己約500米,但打出去的榴彈都落在高山后方沒能擊中。
清水隨即領悟:八路軍是把陣地擺在了反斜面上,修正射距至八百米后,數次齊射終于命中目標,從望遠鏡中可見八路軍士兵四處躲避。
雖然重火力遭到破壞,但八路軍輕武器的火力絲毫未減,子彈依然如雨點般襲來。清水不斷呼喊“射擊!射擊!”,卻聽到士兵報告:“軍曹,彈藥耗盡!”
原來早上從懷柔出發時,清水為求輕裝將滿載彈藥的騾馬留在了中隊本部。八路軍憑借兵力優勢逐步推進,有的甚至運動到距日軍陣地僅30米處,依托壕溝向北投擲手榴彈。
隨著第二分隊的輕機槍在這時被八路軍摧毀,飯田小隊的火力急劇減弱,操作擲彈筒的日軍士兵也陸續中彈傷亡。
![]()
日本關東軍
清水只好命令幸存士兵立即分解擲彈筒,把部件丟棄到草叢里,這時,飯田小隊能夠繼續戰斗的士兵只剩下十幾個人了。
突然,后方響起重機槍的咆哮聲,接著,三發九二式步兵炮發射的炮彈接連在八路軍陣中炸開,戰場形勢頓時復雜起來,原來是染谷中隊長率領中隊主力抵達戰場。
在歇斯底里中,清水和十余名幸存者端起刺刀發起沖鋒,雙方展開白刃格斗,但八路軍的捷克式步槍加裝刺刀后比日軍三八式步槍長十五厘米,因此日寇在肉搏中沒有占到絲毫便宜。
戰斗持續到黑夜降臨,最終飯田小隊只剩下了清水政司在內的四個幸存者趁著夜色逃脫,趕來的染谷中隊也遭到八路軍頑強阻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得不狼狽潰逃。
最終,八路軍打死打傷日寇120多人,繳獲步槍80多支、輕機槍3挺、擲彈筒3個,自身傷亡70多人,總指揮李鐘奇也受了傷,代價可謂沉重。
![]()
八路軍繳獲的日軍歪把子輕機槍
這場慘烈的戰斗展現了抗戰時中日兩軍不同的戰術特點和戰斗意志。八路軍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設伏,而日軍即使是遭到伏擊被包圍,仍然依靠單兵素質和頑強斗志苦苦支撐。
沙峪之戰成為冀東抗日戰場上的一次典型戰斗,既體現了八路軍的戰術智慧,也反映了抗戰初期日軍的頑固和兇狠。這場戰斗不僅是一場軍事較量,更是兩種意志的碰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