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7年的春天,當46歲的諸葛亮親率大軍開始北伐大業(yè),他的內(nèi)心滿是波瀾。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就在不久前,諸葛亮向劉禪上了名傳千古的《出師表》,確認目前就是進軍中原的最佳時機,成功說服了劉禪同意北伐。
可事實上,這場北伐能否成功,諸葛亮自己也是沒底的。
![]()
20年前,他高臥隆中指點天下大勢,為劉備定下了未來幾十年的發(fā)展藍圖。
其中,占據(jù)西川、荊州進而北伐是重中之重,劉備也大贊不已。
如今,先帝已逝、荊州失守、老將功臣一個個離開人世,這場北伐真的會成功嗎?
此時的諸葛亮萬萬想不到,迎接他的會是一場失敗,而且是連損大將11人的慘敗,只看名單就知道他敗得有多慘……
![]()
北伐的時機
按照諸葛亮當年的戰(zhàn)略部署,最佳的北伐時機應該是占據(jù)荊、益之地,靜待天下有變,乘勢二路齊出襲取中原,光復漢室自然大有希望。
但隨著孫權奪取荊州、劉備親征孫吳慘敗夷陵,建立沒多久的蜀漢政權自身都變得岌岌可危起來,更別說是北伐中原了。
在這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形勢下,被劉備托孤的諸葛亮展現(xiàn)出了超人一等的治國才華。
先是派遣了鄧芝、陳震幾人出使東吳,和孫權重建邦交。即使先主劉備就是因為征討東吳而去世,荊州也是被孫權派人奪取,諸葛亮也不得不做出這個決定。
曹魏勢大,僅靠蜀漢自身是無法獨自對抗的,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東吳更是諸葛亮心中最重要的盟友。
![]()
若不是劉備執(zhí)意伐吳,就算荊州被奪,諸葛亮也不愿在明面上和東吳撕破臉皮。因此,諸葛亮執(zhí)掌大權后立刻派人出使東吳,與孫權和親,希望兩家重歸友好。
對此,孫權自無不可。只要曹魏還在,蜀漢就是東吳的天然盟友,從大局出發(fā),孫權肯定是不想失去蜀漢友誼的。
處理好與東吳的外交問題后,諸葛亮這才安心解決國內(nèi)的混亂。自從得知劉備逝世后,南中地區(qū)的雍闿就聯(lián)合孟獲等人發(fā)動了叛亂。此前諸葛亮因為先帝新喪,東吳態(tài)度尚不明確,所以沒有立刻出兵鎮(zhèn)壓。
與東吳修好后,他便毫不猶豫地親征南中,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平定了雍闿、孟獲之亂,重新穩(wěn)定了民心。
![]()
內(nèi)憂外患都解決后,諸葛亮隨即開始執(zhí)行休養(yǎng)生息的治國方略。蜀漢資源不如中原,想要攻伐曹魏就必須舉全國之力,上下一心,才能與之抗衡。
自此,蜀漢不再對外動兵,于暗中積蓄國力。而曹丕見蜀漢沒有了動靜,也放松了戒備,關中地區(qū)防務開始松弛,把重心放在了東吳,企圖先滅東吳再討蜀漢。
但人算不如天算,魏主曹丕竟于不久后病逝,新主曹叡匆忙繼位,曹魏人心不穩(wěn)。遠在成都的諸葛亮大喜,這簡直是天賜良機,北伐的大計也在此刻開始籌謀。
一年后(即公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請求北伐。此時蜀漢經(jīng)過修養(yǎng),國力來到了鼎盛時期,更兼正統(tǒng)加身,從上至下無不渴望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民心可用。
而曹魏新君繼位,國內(nèi)暗流涌動,已不復往日強盛。不管怎么看,這都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錯過,恐怕再也不會有如此良機了。
因此,劉禪很快同意了諸葛亮的北伐計劃,全力支持相父親征。
![]()
諸葛亮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就這樣開始了,天時地利人和,他自問已經(jīng)是最佳時機,于是調(diào)兵遣將,進駐漢中,與曹魏開始了對峙。
這次北伐將載入史冊,但成功卻并不屬于人心所向的諸葛亮,明明時機已至,為什么諸葛亮還會迎來一場慘敗,甚至損失11員大將呢?
![]()
慘痛的教訓
根據(jù)《后出師表》記載,諸葛亮自述: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
一次北伐,中高級軍官將領有七十多人死去,低級軍官上千,這對人口資源寶貴的蜀漢政權來說絕對是慘痛的代價。
再加上被諸葛亮下令斬殺的馬謖、李盛、張休三人,有名有姓的大將就達到了11人之多。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卻只換回一場失敗,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接受的。
那么,為什么這一次北伐會失利呢?
![]()
自然,有不少人會覺得蜀漢國力本就弱于曹魏,打一次敗仗其實并不奇怪。但這場戰(zhàn)爭,蜀漢其實是很有機會實現(xiàn)戰(zhàn)略目標的,只是少了幾個“如果”而已。
最大的如果,莫過于幾千年后世人依然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如果諸葛亮沒用馬謖守街亭,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
眾所周知,作為歷史上少有的“完人”,諸葛亮的形象素來是一心為國,大公無私的。但在馬謖這件事情上,確確實實是因為諸葛亮的私心作祟,一意孤行堅持重用馬謖,最終導致了街亭失守,蜀漢潰敗。
劉備臨終前,就曾經(jīng)勸告諸葛亮,他認為馬謖此人言過其實,只會夸夸其談,沒有實際能力,無非又是一個趙括罷了,言下之意就是勸諸葛亮慎用此人。
諸葛亮一貫謹慎,用人一向出于公心,加上劉備特意叮囑,應該慎用馬謖才是。但只要一跟馬謖在一起談論事務,諸葛亮就把劉備的勸告拋之腦后了。
![]()
馬幼常(馬謖的字)真是曠世奇才,他的想法總是能和諸葛亮不謀而合,能言善辯,對軍事民生都有獨到的見解。
諸葛亮對劉備的話從來都不會違抗,但這次他偏不聽,還是決定重用馬謖。特別是諸葛亮親征南中地區(qū)時,馬謖建議攻心為上,以穩(wěn)定南中民心為主,又說到了諸葛亮心窩里。后來擒獲孟獲時,諸葛亮也確實是以攻心為主,最終收服此人。
自此,諸葛亮毫不掩飾自己對馬謖的喜愛,不顧眾將勸阻,北伐時竟以馬謖為先鋒大將。也就是這一次任性,讓諸葛亮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
![]()
街亭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得失關乎隴右和關中地區(qū)的安危。當時隴右已有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曹降劉,局勢一片大好。趙云、鄧芝又吸引了曹真的大量兵力,曹叡都嚇得親往長安督戰(zhàn),派遣名將張郃率五萬大軍奪取街亭。
明眼人都知道,只要守住街亭十天半個月,等諸葛亮收服隴右就可支援街亭,此后曹劉的攻守之勢就要轉換了。
那么,派誰去守街亭呢?身為先鋒大將的馬謖自然當仁不讓,此時的馬謖春風得意,只要守住街亭,就是大功一件,回蜀后自然又是加官進爵,走上人生巔峰。
馬謖的心態(tài)開始驕狂,竟然不按諸葛亮的布置安營扎寨,執(zhí)意往南山險地駐扎。等張郃大軍來襲,斷絕了蜀漢軍隊取水的道路,馬謖無奈只能發(fā)起反攻,最后迎來了一場潰敗。
![]()
如果只是一次失敗,其實馬謖也不一定會死。但此人后來竟貪生怕死畏罪潛逃,諸葛亮大怒,下令通緝馬謖,很快就把他緝拿歸案。
這下子,就算諸葛亮再喜愛馬謖也不得不殺他了。要知道,同守街亭的張休、李盛地位不及馬謖都被諸葛亮下令斬殺,何況是違背軍令、畏罪潛逃的主將呢?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眼淚不只是因為痛惜馬謖才華,也是對自己識人不明的悔恨。
主帥識人不明,諸葛亮自覺愧對國家百姓,于是請求自貶三等。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了軍隊失利,最終慘敗,諸葛亮也無話可說。
那么,如果換一個人守街亭,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或者說,這一次北伐究竟又沒有機會成功呢?
![]()
難言的遺憾
事實上,第一次北伐已經(jīng)是諸葛亮歷次北伐最好的時機了。
從諸葛亮開始定計北伐后,蜀漢的國家機器就開始運轉,兵馬糧草全部按照最高規(guī)格配備,民心所向,眾志成城。
反觀曹魏這邊,因為久不與蜀漢軍隊作戰(zhàn),邊關松懈,國內(nèi)新君繼位,人心不穩(wěn)。正因如此,諸葛亮北伐前期才會一路順風順水,甚至隴右三郡直接響應叛曹降劉。
雖然北伐沒有地利優(yōu)勢,但蜀漢有人心,軍心可用,反而一度占據(jù)上風。
![]()
按照諸葛亮的設想,如果荊州沒有丟失,那此時就能雙管齊下,互相牽制曹軍。如今荊州都已經(jīng)沒了,蜀漢也沒辦法直接進軍中原威脅關洛,這就很考驗戰(zhàn)爭的藝術了。
這一次北伐,諸葛亮的目的并非直接收復中原,而是徐徐圖之,先拿下隴右四郡,形成戰(zhàn)略威懾。
而從益州地區(qū)出征,想要威脅中原,最佳路線是出斜谷,這條道路適合大軍行進,對一向求穩(wěn)的諸葛亮來說是最佳選擇。
但在作戰(zhàn)會議上,魏延則提出了一條奇謀,那就是他率一支奇兵直接走最近的子午谷,直取長安。
魏延認為,長安的守將夏侯楙素來怯戰(zhàn)無謀,只要自己這支部隊兵臨長安城下,他一定會嚇得棄城逃亡。等占據(jù)長安后,曹魏就首尾不能相連,只能顧此失彼。
不得不說,這是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忽略風險,確實收益極大。但諸葛亮一向慎重,最后還是拒絕了魏延的建議。
![]()
理性分析,魏延這條奇謀確實風險太大了。想要快速兵臨長安,需要看天氣和運氣,但凡走子午谷下點暴雨,急行軍的條件就不具備了。就算能快速進軍,夏侯楙會不會棄城也是兩說。即使拿下長安,附近守軍也會不計代價增援,魏延能撐到與諸葛亮大軍匯合的時候嗎?
因此,諸葛亮最終選擇率大軍走斜谷,同時派遣趙云、鄧芝率偏軍走褒斜道,吸引曹真兵力。
諸葛亮大軍所到之處,民心所向,隴右三郡投降,趙云等人也成功完成使命牽制了敵軍。局勢不管怎么看都是對蜀漢有利的,但隨后蜀漢軍隊在隴西、祁山等地遭遇了頑強的對抗,這給了曹魏緩沖的時間。
直到曹叡命張郃率大軍西進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局勢才開始崩盤。街亭失守后,張郃大軍勢如破竹,諸葛亮不得不放棄收降的土地,準備撤退。
![]()
而已經(jīng)牽制曹真軍隊許久的趙云、鄧芝部最終也因為寡不敵眾,最終敗走。多虧老將趙云親自斷后,軍容還算齊整,最終損失不大。
這次北伐諸葛亮由于占據(jù)先手優(yōu)勢,一度穩(wěn)占上風,但最終功虧一簣,實在是遺憾。此戰(zhàn)過后,曹魏再度重視起了隴西邊關的軍防,把庸碌無為的太守將領全部撤下,換上了此前表現(xiàn)出色的郭淮、游楚等人,曹真更是親自駐守雍涼之地,不再給諸葛亮機會。
此次北伐之后,諸葛亮和繼任者姜維又多次北伐,但再也沒有了這一次北伐的聲勢和機會,蜀漢最終也沒能逆天改命。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從馬謖守街亭開始的。
如果當初換成魏延、王平等人守街亭,結果肯定會不一樣,他們服從諸葛亮軍令,絕不敢擅自違背,自作聰明。也只有平日與諸葛亮交好,又沒有經(jīng)歷過血與火歷練的馬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
假如守將能堅守街亭,等到諸葛亮收服隴右隴西增援街亭,張郃自然不敢強攻。到時候蜀漢占據(jù)隴西之地,又能徐徐侵占曹魏后方的涼州,使之變成輸送糧草和兵馬的大后方,國力將強盛到不可與往日而語。
屆時,收復中原、匡扶漢室就再也不是一句口號了,恐怕曹叡等人晚上都要睡不著覺了。
然而歷史是沒有如果的,馬謖依然是紙上談兵的千古罪人,諸葛亮一生也沒能從成都走到長安,蜀漢最終也沒有把漢旗插遍中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與北伐,還是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