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的山東牟平縣,夏天悶熱的空氣中還彌漫著硝煙的味道。一個營的八路軍戰士埋伏在青紗帳里,警惕地注視著蜿蜒的山路。
當一個小隊的日本兵進入伏擊圈時,清脆的槍聲劃破了寂靜。這場伏擊不僅繳獲了武器裝備,還意外俘虜了兩名日本士兵。
年輕的機槍手小林寬澄,出生于日本的和尚世家,父親是一座寺廟的方丈。被俘后的三個月里,他始終堅信八路軍會處決自己,直到被押解到延安。
炊事班特意為他準備的米飯和咸魚,讓他想起家鄉的伙食;衛生員為他清洗化膿的傷口時,他看到了不同于日軍軍醫的溫柔眼神。最讓他震撼的是,戰士們把繳獲的罐頭分給戰俘,自己卻啃著摻了野菜的窩頭。
在“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的教室里,小林寬澄第一次接觸到《論持久戰》。剛剛油印出來的紙張散發著有點刺鼻的墨香,那一次,他費勁地寫下了“人民戰爭”四個漢字。
當延安的八路軍教員用蹩腳的日語講解時,他忽然意識到,自己曾經堅信的“圣戰”謊言正在崩塌。1941年冬至那天,他褪下身上那件日軍的黃呢軍裝,換上了八路軍的灰布軍裝。
擔任反戰聯盟支隊長后,小林寬澄經常在月夜下匍匐到陣地前沿。當他的聲音通過鐵皮喇叭傳到日軍戰壕時,總能引發奇妙的反應。
有次他剛喊完“我媽媽托人捎來清酒”,對面就傳來酒瓶子碎裂的聲響。最難忘的是1943年春節,他用家鄉話唱起《螢火蟲》,第二天清晨,對面陣地上竟飄來一張用日語寫的賀年卡。
抗戰勝利時,組織上為了幫他順利回國,還為他偽造了陣亡通知。在沈陽的遣返所里,他毅然決然地決定留下,參加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
1948年冬,長春圍城戰最激烈時,他的妻子,一位在四野野戰醫院工作的日籍護士,在醫院里產下他們的長子。嬰兒的啼哭聲里,小林寬澄突然想起被俘那天的蟬鳴,那一天,他的命運開始了全新的軌跡。
2016年,96歲高齡的小林寬澄來到韶山瞻仰了毛主席銅像,他情不自禁地向隨行的人們背起了毛主席的《沁園春·雪》,背著背著,忍不住熱淚盈眶。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