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關注胃息肉:成因、風險與防治攻略
近日,#李雪琴胃里切了8個息肉#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李雪琴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提到自己胃部切除了8個息肉,不少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也有胃部不適,會不會也長了息肉?”“胃息肉到底嚴不嚴重,需要手術切除嗎?”。
![]()
圖源:綜藝節目截圖
胃息肉是消化系統常見的一種良性病變,通常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到胃腔內的隆起狀組織。在胃鏡檢查中,胃息肉的發現率約為1%-6%,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升高[1]。雖然大多數胃息肉為良性,但部分類型的胃息肉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因此,了解胃息肉的成因、風險以及正確的處理方式,對維護胃部健康至關重要。
想遠離胃息肉?先搞懂它的5大成因!
胃息肉的形成是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醫學研究已明確其主要成因如下: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Hp感染是增生性息肉的重要誘因。Hp可引發胃黏膜慢性炎癥,長期刺激導致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殖形成息肉。
2、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阿司匹林、布洛芬等NSAIDs雖廣泛用于止痛抗炎,但長期服用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黏膜糜爛、潰瘍,進而誘發息肉。研究表明,連續服用NSAIDs超1年者,胃息肉發生率比未服用者高2-3倍[2]。
3、膽汁反流:膽汁反流入胃后,膽鹽、磷脂等成分刺激胃黏膜引發炎癥,長期可致黏膜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增加息肉風險。
4、遺傳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遺傳病與胃息肉密切相關。
5、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長期食用高鹽、腌制、熏烤食物,會因高滲透壓和化學刺激損傷胃黏膜,誘發增生;吸煙、飲酒、熬夜、精神壓力大等,也會影響胃黏膜循環代謝,降低抵抗力,增加息肉發生幾率。
胃息肉會癌變嗎?4種類型風險大不同!
胃息肉的風險主要體現在癌變風險上,不同病理類型的胃息肉,其癌變風險存在顯著差異,臨床中需根據息肉類型進行針對性評估和處理。
1、腺瘤性息肉:癌變風險較高,占胃息肉總數的10%-25%,依病理形態分為管狀、絨毛狀、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風險最高,管狀腺瘤相對較低。其癌變率與大小、形態、生長速度相關,直徑超2cm者癌變率可達50%以上,且隨時間推移癌變風險逐漸增加。
2、增生性息肉:多數良性,部分存在風險,為最常見類型(占75%-90%),多數直徑<1cm、生長慢,癌變風險小;但直徑超2cm、伴異型增生或位于胃底腺區域時,癌變風險顯著升高,需密切關注并及時處理[3]。
3、胃底腺息肉:多與藥物相關,風險較低,主要位于胃底和胃體部,多與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藥物有關。多數直徑<1cm,呈多發、無癥狀,癌變風險極低,僅在少數情況下(如伴有異型增生)才會增加癌變風險[4]。
4、其他類型息肉:風險因類型而異。炎性纖維性息肉多為良性,通常無癌變風險;錯構瘤性息肉常與遺傳相關(如Peutz-Jeghers綜合征),雖自身癌變風險不高,但患者整體胃腸道腫瘤的發生風險會增加[5]。
胃息肉的處理方式:依據息肉特征制定個體化方案
胃息肉的處理方式需根據息肉的大小、數量、病理類型、生長速度以及患者的臨床癥狀等因素綜合判斷,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隨訪觀察、內鏡下切除和手術治療等。
▌1、隨訪觀察:適用于低風險息肉
對于直徑小于1cm、病理類型為增生性息肉或胃底腺息肉(無異型增生)、無明顯癥狀的患者,通常建議進行隨訪觀察。具體隨訪方案為:首次發現息肉后,每1-2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觀察息肉的大小、數量變化。若息肉無明顯變化,可適當延長隨訪間隔至3-5年;若息肉出現明顯增大(直徑增加超過0.5cm)、數量增多或伴有異型增生等情況,需及時采取進一步治療措施[6]。
▌2、內鏡下切除:目前主要治療手段
內鏡下切除是目前治療胃息肉的主要手段,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適用于大多數有治療指征的胃息肉患者。
? 切除指征:
(1)腺瘤性息肉:無論大小,均建議內鏡下切除,以防止癌變;
(2)增生性息肉:直徑超過1cm或伴有異型增生,建議內鏡下切除;直徑在1-2cm之間的增生性息肉,若患者存在Hp感染,可先根除Hp,3-6個月后復查胃鏡,若息肉未縮小或反而增大,再行內鏡下切除;
(3)胃底腺息肉:直徑超過1cm或伴有異型增生,建議內鏡下切除;
(4)其他類型息肉:如炎性纖維性息肉引起明顯癥狀(如出血、梗阻)或錯構瘤性息肉較大時,也建議內鏡下切除。
▌3、手術治療:少數特殊情況適用
對于內鏡下無法切除、息肉較大且懷疑有癌變、或伴有嚴重并發癥(如大出血、穿孔)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如胃部分切除術等。但手術治療創傷較大,恢復時間較長,臨床中應用較少[7]。
預防與管理并重,守護好“胃”來
▌1、預防胃息肉的發生
? 根除Hp:對于Hp感染陽性的人群,應及時進行根除治療,可有效降低增生性息肉的發生風險。目前,臨床推薦的Hp根除方案為鉍劑四聯療法(鉍劑+PPI+兩種抗生素),療程為10-14天;
? 合理用藥:避免長期濫用NSAIDs和PPI,如需長期服用,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并定期進行胃鏡檢查,監測胃部情況。
▌2、胃息肉患者的管理
? 遵醫囑隨訪:胃息肉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建議進行定期隨訪,不可因無癥狀而忽視隨訪,以便及時發現息肉的變化,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術后護理:接受內鏡下切除或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應注意飲食調理,初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為主,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避免食用粗糙、堅硬、刺激性食物;同時,密切觀察術后有無腹痛、嘔血、黑便等并發癥,如有異常及時就醫;
?定期體檢:即使無胃部不適癥狀,也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尤其是有胃息肉家族史、Hp感染史、長期服用NSAIDs等高危人群,以便早期發現胃息肉,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小結
李雪琴的經歷為大眾敲響了胃部健康的警鐘。胃息肉并非遙不可及的疾病,其發生與日常飲食、用藥習慣乃至遺傳因素都密切相關。既不必因息肉二字過度恐慌,也不能因初期無癥狀就掉以輕心。定期檢查是早發現的關鍵,遵醫囑治療是防風險的核心,而健康的飲食作息則是護胃的基礎。從當下開始關注身體發出的信號,科學管理,才能讓好“胃”常伴。
參考文獻:
[1]王辰,王建安.內科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358
[2]Zhang Y, et al. Long-term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 risk of gastric polyps: a meta-analysis [J]. Int J Clin Exp Med,2019,12(5):5876-5883.
[3]Choi IJ, Kim SG, Kim JH,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of 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 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J]. Gastrointest Endosc,2018,87 (3):687-694.
[4]Malfertheiner P, Chan FK, McColl KE. Peptic ulcer disease [J]. Lancet,2017,390(10114):2355-2368.
[5]Fujimori T, Oka S, Yao T, et al.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8 (5th edition)[J]. Gastric Cancer,2020,23 (1):1-21.
[6]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胃息肉規范化診療共識意見(2020年,上海)[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20,37(11):761-770.
[7]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Gastric Cancer (Version 2.2022)[J].J Natl Compr Canc Netw,2022,20 (3):321-356.
本文來源:醫學界消化頻道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