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Tess
公眾號| Tess外貿Club(Tess_2006)
01
前兩天發的一篇文章的評論區很熱鬧。
這些人,用國際站做外貿等于送人頭(https://mp.weixin.qq.com/s/QvcwbmQPVehXgNZctbQmHA)
有人說自己在國際站交了幾十萬,結果顆粒無收;
有人說被 PUA,沒效果還懷疑是自己不夠努力、能力不行;
有人說辛辛苦苦幾年,換來的只有一堆垃圾詢盤。
這些聲音幾乎清一色在吐槽。
但是,在一眾吐槽的留言中,有一條很特別:
![]()
這個留言的總體意思是,國際站其實最劃算,因為出國參展太貴,起步就要10萬。
這條留言給了我一個提醒,在外貿行業里,很多人對渠道成本的認知,根本不是基于事實,而是基于“別人說”。
為什么大多數人覺得國際站不劃算,而這個人卻覺得最劃算?
因為立場不同,聽到的敘事就不一樣。
站在國際站推銷員的立場,他們會夸大出國參展的費用和難度,從而得出投國際站最劃算的結論,這也是他們的一貫的標準話術。
但是,站在交了學費的小企業立場的角度,他們在評論區會說國際站就是鐮刀,進去就是炮灰。
兩種敘事誰都能自圓其說,但問題是:
你聽到的,真的是事實嗎?
還是別人包裝過的故事?
我來告訴大家出國參展的真實花費。
02
以CES這種世界級的頂級展會為例。
這個展會是國際大展、行業大展、在發達國家(美國)舉辦。
理論上,花費應該也是非常貴的。
我們的實際費用是:
- 2023年 CES,9平米標準攤位(雙開口)+裝修,總費用 6200 美金,折合人民幣44000。(這是中央館,不是中國館)
- 政府有專項補貼,我們自己到賬26,550 元
- 兩個人的機票費+住宿費25000左右。
這樣算下來,兩個人去美國參加CES展會,實際支出42470,且這個費用是出國展會中最貴的那種哦。(如果一個人,費用更低)
怎么算,企業實際出資也不可能是10萬人民幣吧。
你看,我所經歷的事實和那位留言的人說的去國外參展“光攤位起步就10萬”的傳說完全不是一回事。
更何況,去亞洲發達地區(如香港、新加坡、日本)的展會,攤位費比歐美展會便宜很多。
去發展中國家(如印度、越南、中東),攤位費甚至一萬左右就能搞定。
所以你會發現:展會并不比國際站貴,甚至更劃算。
你花大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扔給一個流量二道販子,為啥不自己直接去流量池撈流量?
他們一直喊不讓中間商賺差價,他自己不就是個中間商嗎?
03
有人說那個留言的人是阿里國際站的托兒,我覺得未必是托兒,大概率是被平臺的業務員洗腦了。
一些人為什么會有“展會太貴”的幻覺?
我覺得有這么幾個原因:
- 沒參展過,只是聽說就輕信道聽途說,把傳言當事實。
- 推銷員的敘事。
國際站的業務員最喜歡拿“展會10萬起步”嚇唬人。因為只有把展會成本夸大,國際站才顯得便宜。 - 只看價格,不算回報
展會成本是一次性的,但收獲的是實打實的大客戶; - 國際站看似便宜,但廣告年年燒,換來的多是垃圾詢盤,甚至是平臺自己制造的假詢盤。
這就是為什么,有人覺得展會不劃算,其實是認知被操控了。
我想通過這件事提醒大家:
凡事最好自己去調查了解,不要只是聽別人說。
你根本不知道,對方說話的立場是什么。
是親身經歷,還是二手傳言?
是真實復盤,還是被話術洗腦?
甚至,是不是帶著某種立場,在替平臺說話?
外貿人要相信的,不是別人嘴里的故事,而是自己查到的數據,和親身算出來的賬。
在事實面前,所有的吹噓,都是浮云。
今天就這樣吧。
希望大家還是腦子清醒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