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經歷,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比如中野9縱司令員秦基偉。
奇怪在哪呢?
![]()
一、重要經歷的缺失
晉冀魯豫各野戰縱隊司令員,在抗戰時期都已做到很重要的軍事主官。
1縱楊得志1937年的八路軍主力團長,1938年做到344旅代理旅長,抗戰勝利前是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標準的一線主官配置。
2縱陳再道1937年比楊得志起點還高,386旅副旅長,抗戰中當了好幾年冀南軍區司令員。
3縱陳錫聯從769團團長到385旅旅長,太行軍區3分區司令員,是129師主力旅的旅長,劉鄧首長的愛將、勇將兼智將。
4縱陳賡就不用說了。
6縱王近山任職經歷非常豐富,主要的有769團團長、386旅旅長、太岳2分區司令、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新4旅旅長、太岳縱隊副司令等,個頂個都是一線主力部隊軍事干部。
7縱楊勇歷任686團團長、獨立旅長、冀魯豫軍區司令等。
8縱王新亭由386旅政委兼任太岳軍區司令員。
10縱王宏坤是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
11縱王秉璋還當過115師一些教導旅的代旅長、旅長。
12縱張才千歷任385旅770團團長和豫西軍區司令員,當年在延安是為數不多的前線主力團團長。
9縱司令秦基偉呢?歷任129師游擊支隊司令員、晉冀豫軍區1分區司令員、新11旅副旅長、太行1分區司令員等。缺了兩個至關重要的任職:八路軍主力旅長或主力團長。
與上述各位形成鮮明的對照,秦中將雖然也是頗有名氣的秦賴支隊司令員,但與八路軍各主力團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雖也當過新11旅副旅長,但這些新編主力野戰旅因為總部的干預,旋設旋廢,其地位與385旅這種也不好比,絕大多數新編野戰旅最后都恢復原來的軍分區地位。
我們站在上帝視角自然知道秦基偉是一位功力非常深厚的將領,論其指揮能力和最后成就并不遜于王近山等。那為什么抗戰八年中基本被埋沒了呢?
紅四方面軍的經歷基礎是一條重要原因。
秦基偉將軍出生于1914年,1929年就參加了紅軍,論年齡和參軍時間都比王近山早。但不知何故,他在紅四方面軍并沒有超過王近山、鄭維山、陳錫聯等年輕一些的將領,1935年做到補充師師長,半年后即撤銷,秦基偉回到供給部工作,與主力師長不可同日而語。
秦基偉當主力團長時被人無端舉報,燾哥這種人也是下作得很,肅反成了本能,對一個小小的團長也不放過,秦基偉從團長撤職改任總部的訓練參謀。這是一次非常要命的職務倒車,直接導致秦基偉沒能升到主力師長。
與王宏坤、陳再道這些軍職干部自然無法相比,與當過師長的陳錫聯也不在一個水平。
河西之戰,秦基偉彈盡糧絕,力盡被俘,經歷千難萬險逃了出來。是不是這段經歷影響了后來的任職?似乎也不盡然。無論是中央還是各大根據地,對待他們并沒有特別歧視。畢竟徐向前也經歷了化裝行乞的尷尬時刻,誰規定了被俘過就不能再用?徐立清、陶勇、劉瑞龍、鄭維山、方強等人都有過被俘經歷。秦中將的回憶錄也詳細記錄了被俘和逃脫的過程,并不以這段經歷為恥。
大概就是因為回來的有點晚,需要有一段時間過渡,在教導團消化消化,這段時間里,王近山他們都各自到了主力旅團崗位上,秦基偉沒趕上好時機,只能去指揮游擊隊。
二、一步晚步步晚
秦基偉指揮幾支游擊隊合并起來的半主力部隊,政委是賴際發,稱為秦賴支隊,這支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秦基偉一手打造,感情比較深。后來與桂張支隊合并為桂秦支隊。但沒多久,因1939年一次對日作戰的失利,秦基偉在戰斗后的總結會議上作檢討,先是自我批評,后來又批評晉冀豫軍區指揮的不好。此事傳到劉鄧首長耳朵里,傳成了桂、秦、賴三個英雄各自為戰。
這仗的確是軍區沒指揮好,日軍隊形分為左中右三路,桂干生、秦基偉一開始主張打側翼一路,理由是我軍力量不足,不能和力量最強的中間一路決戰,否則會被日軍反包圍。軍區司令員倪志亮堅決要求打中間一路。桂、秦二人在四方面軍時與倪志亮大概也沒有太多接解,不熟,溝通意見無效,只能按倪志亮意見來。戰斗打響,果然成了窩囊仗,桂秦支隊被打散,倉促撤退。
劉鄧首長對這種當眾吐槽上級領導的行為不能容忍,直接下調令,桂、秦兩人到延安學習,政委賴際發調軍區政治部工作。秦基偉最早那支游擊隊后來陸續編入晉冀豫第2分區、太行軍區2分區、13分區,與創始者秦司令漸行漸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當然,倪志亮沒指揮好,也得負責任。有意思的是,1939年6月到延安準備參加七大。到延安后又趕上先整風后開七大,就此留在延安學習。似與徐向前、韓先楚等回延安有異曲同工之處。
倪被調回當然不簡單因為這一小仗沒打好,大概包含其他深層次不便言明的考慮。這些內容筆者將放在付費文里面隱晦地討論一下。
倪走后,晉冀豫軍區由副司令員接任一號首長,又是一個“會打仗的”。至于此人是誰,大家自行查閱,筆者實在有點不好意思說。
后來戰斗經過弄清楚了,晉冀豫軍區政委黃鎮出面挽留,他對秦基偉比較了解,向劉鄧求情讓他留在晉冀豫軍區當作戰科長。秦將軍回憶說,這是降了職。
朱老總也知道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親自教育秦基偉說:“提意見是對的,但方式欠妥,提意見要注意場合,要維護上面的威信,你在營以上干部會上講上級指揮失誤,對軍區威信有一定影響。”朱老總發話,秦基偉心服口服。
抗戰后期,秦基偉擔任太行軍區1分區司令時,又奉命組建了太行一支隊,支隊長是秦基偉,副支隊長是10團團長向守志,稱為秦向志隊,該支隊有3個團,2個團都是從1分區出來的。這個支隊的主體部分編成6縱18旅,旅長由時任太行軍區第8分區副司令員肖永銀擔任,秦基偉指揮過的向守志卻只當了副旅長,雖說肖永銀也都是老太行的干部,級別比向守志略高一些,但這個格局多少有點讓人意難平。
一批又一批的部隊弄出去,都融入主力部隊,秦司令依舊在后方當軍區干部。
1945年8月太行軍區司令員李達升任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秦基偉升任太行軍區司令員,升了好大一級。但這時各主力將領都已來到主力縱隊司令員位置上,四大軍區的地位已發生變化,1940年劉帥與中央的到底是野戰化還是軍區化的爭議,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消除,野戰縱隊成為絕對熱門、絕對主要的單位,有實力能打仗的干部全都到縱隊去了。
四個二級軍區不再是抗戰時的四大主要作戰核心領導機構,而是處于二線的、為前線主力縱隊提供主力和后勤依托的軍事機構。
對照一下名單:
太行軍區秦基偉,太岳軍區王新亭(前陳賡),冀南軍區杜義德(前陳再道),冀魯豫軍區王秉璋(前楊得志、宋任窮、楊勇)。
第一撥的軍區司令都去當縱隊司令了(宋去當2縱政委、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長)。
啥叫一步晚步步晚,這就是。
如果不是遇到陳賡,秦基偉到底后來能發展到什么水平,真的難說。
那么旅長究竟給他帶來了什么?
未完待續。
最后,推薦一個非常棒的深度歷史類公眾號,我也常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