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封讓美國政府上下措手不及的公開信刊登在《留美學生通訊》上,信中的字字句句,猶如驚濤駭浪沖擊著中國在美留學生們原本平靜的心靈:
“同學們:
是我們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工作的時候了。祖國的建設急迫地需要我們!……
現在他們渴望我們,我們還不該趕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長,獻給祖國的人民嗎?是的,我們該趕快回去了。……
我們中國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
![]()
《給留美同學的公開信》
這封《給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撰寫人正是年僅26歲朱光亞,一同署名的還有51名愛國留學生。
可能朱光亞也沒有料到這封公開信的巨大“威力”,它一經公開發表,就在留美學生中引起了巨大反響,隨后更是為新中國吸引回了數以千計的海外留學生。
而這位撰寫者歸國后更是為中國的核武事業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巨大貢獻。
朱光亞天資聰穎,18歲就考入了西南聯大,師從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的葉企孫,和當時世界頂級物理學家吳大猷。眾多名師的悉心指導,再加上他的勤奮好學,很快朱光亞便在人才濟濟的西南聯大脫穎而出。
1945年二戰結束以后,認識到原子彈巨大威力的蔣介石向美國提出請求,打算安排相關科學家前往美國學習原子彈制造技術。征得美國同意后,國民政府決定派出中國最優秀的三名科學家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赴美學習,并且每人可以再帶兩名助手同去協助研究。
吳大猷立即安排了他認為的最優人選——李政道和朱光亞。
![]()
1947年在美國學習時留影
當得知前往美國學習原子彈研制技術后,朱光亞興奮得徹夜難眠,這畢竟是世界上威力最為強大的武器,一旦中國掌握,可以讓任何侵略者退避三舍。
但是,如此重要的技術,美國真的可能讓中國人學習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果然,當眾人萬里迢迢趕到美國之后,美國政府的一道命令讓眾人傻了眼:
美國有關原子彈研究的各個科研機構,任何外國人不得進入,所有資料均屬絕密,任何人不得泄露。
由于不久之后國內局勢劇變,再加上美國政府的禁令,考察組只好就地解散,各奔東西。中國從美國學習原子彈技術的夢想破滅了!
而在朱光亞的心中,“學習原子彈技術”的這顆種子已經種下,他發誓一定要學到真本領,造出中國人自己的原子彈。于是朱光亞自籌經費,來到了老師吳大猷的母校密執安大學(即密歇根大學)研究生院,進行核物理學的學習和研究。
![]()
1946年剛剛赴美的朱光亞
1949年秋,經過4年苦讀的朱光亞以全A的優異成績,獲得了美國密執安大學原子核物理專業的博士學位。在學習期間,他更是在導師的指導下,發表了多篇重要的論文,獲得了業界的一致認可。
鑒于朱光亞在核物理研究方面的卓越水平,美國政府開出了優厚條件打算招募這名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輕人。然而新中國成立的消息,讓美國原本以為板上釘釘的事情成了泡影。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年僅25歲的朱光亞意識到:
“只有把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獻給祖國,個人的人生價值和理想才能實現。”
![]()
朱光亞(右)歸國后任教照片
同時鑒于新中國和美國在朝鮮半島日益劍拔弩張,形勢越緊張,朱光亞敏銳地意識到必須立即回國。懷著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朱光亞拋下了還未完成學業戀人許慧君,搶在美國全面對華封鎖之前,取道香港,回到祖國。
而在回國之前,他更是牽頭聯合51名留美學生,撰寫并署名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呼吁海外中國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
這封信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數以千計的優秀中國留學生,看到公開信后紛紛通過各種渠道返回中國。
![]()
海外留學生跨越重重阻隔歸國
26歲的年輕核物理博士朱光亞,以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放棄了美國優渥生活和科研條件,于1950年2月返回了新中國。
回國之后的朱光亞,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為本科生教授物理、光學等課程。1959年7月起,他開始擔任中國核武器研制的科學技術總負責人,此時他年僅35歲。
![]()
錢學森和朱光亞
他的好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后來曾說:“當初派出去研究原子彈的那些人,只有朱光亞是派對了。”
“兩彈一星”大協作主要領導人張愛萍將軍曾高贊他:“朱光亞,是我在核工業戰線上的第一位老師。”
曾經的中國原子能研究院院長王淦昌更是給予了他高度評價:“朱光亞真是了不起!”
而在核武器科研人眼中,朱光亞是唯一能夠和錢學森并肩的人才,更是被公認為中國核事業的“眾將之帥”。
但是因為保密原因,他的驚天偉業卻幾乎很少被報道,而他的名字也是“兩彈一星”功勛中最后被解密的。為了中國的核事業,他更是放棄了個人榮譽,50年代之后幾乎沒有公開發表過任何科研論文,一位有可能名動世界的科學家就此隱姓埋名。
![]()
以至于直到今天,他的名字并不被眾人所知,他放棄了名和利,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中國的核事業之中,為國鑄造核武之劍。
朱光亞更是老一輩留學生的卓越代表,不為名不為利,只求奉獻不計回報。1994年,朱光亞眾望所歸被推舉為第一任中國工程院院長,更是憑借對中國核事業巨大貢獻,獲得了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成就獎,獎金為100萬港幣。
生活并不寬裕,平日省吃儉用的朱光亞卻將這筆巨款全部捐獻出來,作為中國工程科技界的獎勵基金,以此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熱情。
曾經,解放軍出版社策劃出版一套《國防科技科學家傳記叢書》,朱光亞是必寫對象之一。當出版社報請他審批時,他卻拒絕了。他深情地表示:“核武事業,是集體的功勞,我個人只是在其中出了一些力,做了一些工作。”
![]()
朱光亞: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
不求名利,只講奉獻,這就是無雙國士,這就是《給留美同學的公開信》的撰寫人朱光亞。有此科技偉人,中華何愁不興?先輩光輝燦爛的一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如果您對朱光亞這樣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有任何看法,歡迎留言討論,謝謝
關注我,為您講述中華好兒女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