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上架
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2011~2018)
(點擊圖片可購買)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編著
ISBN 978-7-03-079431-4
定價:298元
內容提要
本書是2011~2018年秦始皇帝陵園考古成果的報告,分為工作報告與考古成果兩大部分。工作報告部分的主要內容為前期工作及學術基礎、秦始皇陵考古分區規劃、年度工作進展、發掘工作;考古成果部分的主要內容為封土、臺體建筑、墓道、建筑遺址(西內外城間建筑遺址、北內外城間建筑遺址)、陪葬坑、祔葬墓、門觀、道路、工程及相關設施等秦始皇陵遺跡的勘探成果。
本書適合對秦始皇帝陵歷史感興趣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參考、閱讀。
向上滑動瀏覽目錄
![]()
![]()
![]()
![]()
![]()
概 覽
近年來的秦始皇陵考古工作是在大遺址保護進入新的階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新模式背景下展開的。由此秦始皇陵考古的意義不僅著眼于個別、零散甚至具有轟動效應的遺存的新發現,而體現在以科學的方法、整體思考的理念指導下對大遺址進行系統的勘探調查而取得基礎、全面的考古材料,并上升到深入闡釋遺存內涵、價值,對大遺址的進一步保護和利用提供科學的支撐這一更高層面上。在新的歷史時期,秦始皇陵考古的理念可以理解為以整體觀來系統思考、全面把握大遺址的內涵與價值,統籌解決遺存的環境、內涵、禮儀結構,以及思想理念等諸層次的問題。
秦始皇陵的主要遺存可分為墓道墓室正藏、墓上建筑、外藏、祔葬、祭祀、墻垣、門闕、道路、陵邑、工程以及附屬遺存等,在前輩工作的基礎上,近年的工作除了對之前發現的遺存有了更系統的認識外,還對墓上建筑、墓道的形制結構,以及相關的工程建造等有了更多的認識,所得到的信息遠超出前人對秦始皇陵的想象,為世人從科學層面認識秦始皇陵提供了基礎的材料。我們傾向從功能角度在系統論框架下理解秦始皇陵的結構。考古學文化遺存都是人活動的結果,具體到秦始皇陵,實際上是秦始皇喪葬活動的遺存。而喪葬活動是喪葬禮儀行為的結果,禮儀活動又具有時間延續特征,所以這些遺存對學術研究而言有助于復原喪葬禮儀,并重構其社會關系。只有放在喪葬禮儀過程中,物質遺存才有社會意義,才具有其功能。通過對秦始皇陵新發現的認識,我們認為在結構組成上秦始皇陵應該包括以下九個子系統,共同構成了禮儀上的“麗山”。
01
封土與墓上建筑系統
秦始皇陵的墓上建筑指廣義的墓室上部人工營造結構。秦始皇陵墓上建筑外觀為巨大的封土堆,但是近年發現其內部還有體量巨大的細夯土建筑,因此其墓上建筑指二者組成的整體。封土是秦始皇陵作為墓葬最重要的地面標志,具有重要的禮儀意義;關于秦始皇陵的封土及墓上建筑曾一度是學術界的熱點問題,當年曾引起墓上建筑的大討論。 2003 年封土內又發現了大型夯土建筑遺存,段清波先生認為這即是文獻記載中的“中成觀游” 。我們認為從建筑結構上來看,秦始皇陵的墓上建筑的最終形態是一座中腰部有木構建筑的復合體,其主要的部分為封土,次要部分為木構建筑及九層臺體。因此墓上建筑的主要功用為禮儀標志,次要的功能因在喪葬禮儀的不同時段而異,在葬禮尚未舉行的修筑時段,這一建筑有實用功能;在葬禮時段這一建筑具有禮儀功能;在葬禮完成后,這一木構建筑雖有實用功能,但更重要的功能與始皇靈魂的需求有關。
![]()
封土典型堆積(一)
![]()
封土典型堆積(二)
![]()
封土下臺體建筑 1:100 模型
02
墓道、墓室與正藏系統
這是作為墓葬的“麗山”禮儀系統最核心的部分。從“葬”的理念看其功能應滿足多層次需求。不僅要作為始皇身體的容納之處,更要作為始皇死后世界的居所,還要作為靈魂棲息之所,還要能體現身份地位的等級差別等。早年的考古發現已基本明確了地下墓室的空間規模位置、外層結構等。本次工作期間我們又重點勘探了墓道,發現了被巨大臺體建筑所覆壓的四向墓道。這也可以確認秦始皇陵為商周以來最高等級墓葬所使用“亞”字形墓葬結構。秦始皇陵的這些發現部分也可與《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的“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獨,度不滅者久之”相互印證。從文獻與考古發現上看,墓室與正藏系統營造出了一個宇宙空間結構,正藏可理解為天文地理框架下的內容。
03
外藏系統
外藏,見于文獻記載者雖晚到西漢《漢書· 霍光傳》所載的“樅木外臧槨十五具”,但秦始皇帝陵的“外藏系統”已是這一制度的高級形式。商代以來大型墓葬外車馬坑、墓外的殉人正是這一制度的源頭。秦始皇陵正藏之外大量的陪葬坑是外藏發展中的鼎盛形式,其內容遠超商周以來的車馬陪葬,也遠非作為人臣的樅木外藏槨所能盛納。秦始皇陵外藏系統突出的還是其藏的功能,而且與墓室內的正藏有所區別。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陵園內外又發現一大批外藏坑。外藏坑的數量已達近 300 座。特別是上焦村區域經過大遺址的系統勘探,對這一區域的小型外藏坑有了明確的認識。在前期發現兩座陪葬坑的基礎上,我們又明確了在外城以北至魚池南岸存在著南北三排共 5 處陪葬坑。
04
祔葬系統
文獻記載祔葬在秦始皇陵葬禮中曾有系統地發生,考古發現大致也能與文獻記載相對應。目前發現秦始皇陵的附屬墓葬以群組形式出現,分別是兵馬俑坑西“甲”字形墓、上焦村 17 座墓、陵西磚房移民點“中”字形墓、陵園內城北區 99 座墓,這些墓葬與秦始皇死后相關人員的從葬行為有關。祔葬是從屬于墓主人的合葬,從先秦以來的祔葬看,有同穴與異穴之分。這兩者在秦始皇陵均有,而考古發現的遺存主要屬于后一種類型。祔葬源自傳統宗法觀念,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秦始皇陵的祔葬應該還是以家族成員的異穴合葬為主。
![]()
HDM4 勘探照片(北—南)
05
祭祀系統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增加秦始皇寢廟犧牲。因此,對于秦始皇的國家級別的祭祀主要為宗廟祭祀和陵墓祭祀。而秦始皇陵的祭祀就是如文獻中所說以陵側出寢為核心的陵寢祭祀,這一祭祀體系包括祭祀者、祭祀場所、儀式與祭品等要素。目前陵園內城區域封土北側面積達 17 萬平方米的 11 排建筑是這一體系的核心建筑,西、北內外城間還發現有大量的建筑遺存,從出土文字看這些建筑與供給祭祀食物有關,應為祭祀體系的附屬建筑。結合文獻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上秦始皇陵陵寢祭祀的體系認識。嚴格的秦始皇陵陵寢祭祀應該發生在葬禮之后,祭祀體系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如何讓秦始皇的靈魂接受歆享上。
![]()
2014年西內外城間發掘區域
06
墻垣系統
從物質遺存上看,墻垣系統由內、外兩重墻垣組成,兩重墻垣在空間結構上呈“回”字形。內城由一條東西向墻垣將內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半部又由兩道墻垣分隔成西、中、東三部分。內城墻垣與外城墻垣的結構可能稍有不同,顯示出二者的功用有所差別。陵園墻垣作為一種地面建筑其基本功用應該為建筑的實用功能;另外更重要的是作為禮儀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墻垣應該是喪葬過程中最后修筑的部分,主要功能發揮在陵墓的使用階段,因此在禮儀上具有標志、強化禮儀分區等意義。
![]()
2014年北內外城間發掘區域
07
門觀系統
目前兩重墻垣上共發現 9 座門址,其中外城四向墻垣各有 1 座,內城除四向墻垣各有 1 座外,內城中部東西向隔墻還有 1 座城門。前期的工作證明西內外城間、東內外城間有廊房、三出闕遺存,這些建筑與內外城門為一整體,我們認為其為門觀系統,近年來的工作證明,北內外城間也存在著與西、東內外城間不同的門觀系統。考古發現已證明門觀系統的物質遺存是陵墓建筑最后時段的產物,因而門觀系統除了實用功能外,其重要的功能表現為最終階段的禮儀標志。
08
道路系統
陵園內外的主要道路遺存分布于內外墻垣的各門址間和內城封土周邊區域。秦始皇陵的道路交通網絡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帝陵與都城的連結道路,見于《史記· 秦始皇本紀》二十七年條所記的“自極廟道通酈山”的極廟道;第二層次為帝陵區域的道路系統,可分為環形道路和“十”字形道路兩大系統。分別為“十”字形架構的羨道、司馬門道與神道和環形架構的祭祀道、徼道等。兩層次的道路系統均以封土及其下的地宮為核心設置。作為物質遺存的道路首先有其實用功能,但是道路與門觀系統相連結,更具有禮儀意義。
09
陵邑系統
秦始皇陵的陵邑為酈邑。酈邑因陵而設,其主要功能以物質的供給、修陵機構的管理,以及奉陵為主。陵邑在嬴政為秦王時期設置,首開陵墓設邑之制,也成為西漢陵墓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近幾年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中,我們立足于核心區域——陵園,面向整個大遺址,以整體觀來系統思考、全面把握秦始皇陵的各類遺存,在下面幾個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突破。
一是對秦始皇陵的環境、空間及范圍的認識。秦始皇陵坐落在南依驪山北臨渭河的一處高敞之地,文獻稱之為“驪山之阿”。通過近年對這一地區空間特征的分析,驪山之阿所形成的曲隅之勢對秦始皇陵的選址、規劃以及空間規制都有重要的影響,始皇陵的東西、南北軸線以及陵墓的核心設施——墓室的選址等都是遵循這一空間格局而規劃設計的結果。秦始皇陵的空間范圍也是依驪山、渭河及其支流的局域環境而設。早年判斷秦始皇陵的范圍有 50 多平方千米,根據我們近年對這一地區所做的考古調查,在南依驪山北臨渭河的約 100 平方千米的區域都與秦始皇陵的規劃、建設有關,這一山環水抱的形勝之地是秦始皇陵的最大范圍;渭河支流魚池水(沙河)與山前臺地所圍成的堧地為秦始皇陵喪葬禮儀遺存分布集中的區域,有 30 多平方千米;核心為約 2.13 平方千米由墻垣圍起來的塋域。
二是對秦代物質技術層面的深化研究。秦始皇陵建造的主要時段在統一天下之后,此時的秦帝國得以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技術儲備,在土木、石作、制陶、髹漆畫繢、金屬加工、水利等方面達到了世界級的高度與水準。秦始皇陵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成為中國古代技術成就的結晶,完美統一了思想、材料與藝術,成為先秦以來物質文明的集大成者。近年來,通過不斷的細化研究,對秦始皇陵各類遺跡所反映的建筑物、器物的基本結構形式、構造工藝、技術進行系統的研究,在冶金、彩繪、土木結構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
陵寢建筑第 1 排東側建筑臺青石臺階遺存
![]()
陵寢建筑第 1 排建筑遺址出土的壁畫殘塊
![]()
陵寢建筑第 2 排建筑遺址內部排水系統
三是對秦始皇陵禮儀結構體系的認識。秦始皇陵是喪葬禮儀進程的物質遺存。它不僅是喪葬儀式的載體、場所,具有空間、時間性,還是具有內在機制的結構整體。我們看到的具有物質屬性的遺存,包括墓上建筑、墓道墓室與正藏、外藏、祔葬、祭祀、墻垣、門觀、道路、陵邑九個方面的內容,從禮儀功能上看可視作九個子系統,它們共同構成了禮儀意義上的“麗山”陵墓。近年來我們不僅從物質材料層面對以九個子系統的形制、結構、內涵著力進行了調查研究,還從各子系統的內在功能與外部聯系以及與整體的互動影響方面進行系統分析研究。
四是從物質技術、禮儀結構上升到對理念思想層面的研究認識。墓葬作為死者在另一個世界存在的居所,從某種程度上看是生前狀態在死后的映射。秦始皇生前掌控著天下,其陵墓也著力重塑另一種形式的天下形態。陵墓禮儀結構的內在秩序映射了現實中他所努力締造的帝國秩序,陵墓的構建一如他控制的天下,這是秦始皇陵建構中最深層次的理念。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如下天狀”,“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作百川江河大海”,其內部的設置遵從著他對天下、對宇宙的認識;陵墓的墻垣、門觀、道路所體現出規整的陵墓形制,體現了以整齊為規則的天下秩序;陵墓的各禮儀結構、整體的空間布局以及向位關系,無不體現了以皇帝為核心的理念;所有的這些內容歸結起來,就是秦始皇所認識的天下。這與他生前所建立的秦帝國秩序,其理念內核是一致的。
在將來的秦始皇陵考古工作中,應該繼續通過系統的考古工作,以考古研究為主體,結合多學科的優勢,從理論方法和科技手段的應用上提高秦始皇陵大遺址考古的整體水平;在新的考古材料支持下對一些重大的課題方向著力突破。爭取以秦始皇陵考古為平臺,提升帝陵考古學的水平,從人類思想文化知識體系來加深對陵墓與人、與秦代、與古代中國的關系認識。
秦始皇帝陵相關研究
![]()
張衛星 著
科學出版社 2016年
禮儀與秩序:
秦始皇帝陵研究
秦始皇帝陵相關研究
![]()
邵安定 著
科學出版社 2019年
秦始皇帝陵園出土彩繪青銅水禽
制作工藝及相關問題研究
秦始皇帝陵相關研究
劉衛紅 主編
科學出版社 2020年
秦始皇陵文化遺產管理綜合
實習教程
秦始皇帝陵相關研究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陶制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陜西省陶質及彩繪文物保護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著
科學出版社 2024年
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新出土彩繪
陶質文物保護修復報告
(2010~2022)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
科學出版社
*本推送首圖使用的部分素材由人工智能工具輔助生成
本文由張亞娜、鄭昭琪摘編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編著《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2011~2018)》之“前言”。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微信號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