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教育數字化改革實踐”
是《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
2025年關注重點之一
將展示數字化賦能學校
教育教學的創新變革
呈現學校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
亮點舉措 特色成效 示范經驗
上海市閔行區上虹中學:基于“TDAI”模型的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校本實踐
作者:祝慶 袁艷琴 侯雨晴
上海市閔行區上虹中學
在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借助信息化手段診斷學情,找到教與學薄弱點,實現精準教學,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上海市閔行區上虹中學承擔教育部重點課題子課題項目,借助“閔智作業+智慧紙筆”平臺,探索、提煉出基于學情診斷的“三路并進,人機協同”精準教學校本化推進路徑和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TDAI”模型,形成校本數字資源庫,助力師生、學校可持續發展。
直面教育數字化轉型,
明確研究核心問題
1.教育數字化是上海市推進教育轉型的現實需求
《2024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工作要點》提出推進中小學數字化轉型,實施《上海市中小學教學數字化轉型三年攻關行動方案(2022-2024學年)》,優化升級數字教學系統和“三個助手”,擴大中小學試點范圍,建設整體試驗樣板校,提高教師參與資源建設的積極性,增加優質資源數量,解決內容瓶頸問題。面向新時代國家戰略要求,依托信息技術變革教育教學模式,是上海市深化推進中小學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需求。
2.教育數字化是閔行區智慧教育落實的必然要求
2019年閔行區成功入圍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區”創建區域,2022年課題“教育數字化轉型視域下精準教學的區域支持體系”(DHA220421)被立為教育部重點課題。作為全國智慧教育試點區域,閔行區以作業這個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為抓手,以作業數據量化為核心,搭建了區校兩級架構的“閔智作業”平臺,通過大規模收集、挖掘作業數據背后隱含的數據智能,以作業驅動教學各個環節的改革,探索出一條作業數據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的實踐之路,率先實現了全區教育教學關鍵領域的數字化轉型。
3.教育數字化是學校實現精準教學的重要手段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忽視學生主動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課堂檢驗主要采用提問、課堂練習等形式,反饋手段少,不能及時、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更無法實現個性化指導。如何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及時診斷學情,關注課堂動態生成,精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上海市閔行區上虹中學(以下簡稱“學校”)申報立項了閔行區教育部重點課題的子課題——“基于學情診斷的精準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研究”,以期通過科研助推學校精準課堂教學改進。
因此,結合市、區、校的現實需求,學校在教育部重點課題的引領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校本實踐與探索,并依托國家、市、區智慧平臺推進學校數字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以期滿足學校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實現精準教學,推動學校、師生可持續發展。
本文主要圍繞以下兩個核心問題展開:①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診斷學情和精準教學?②如何基于智慧平臺,推進學校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
基于問題解決路徑,
構建校本“TDAI”模型
在明確研究核心問題和研究目標的基礎上,學校依據“基礎調研→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借助“閔智作業+智慧紙筆”平臺,進行“測試(Test)→數據(Data)→分析(Analysis)→改進(Improve)”路徑下的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探索,建構校本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TDAI”模型(如圖1)。該模型是對學校基于學情診斷的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高度、綜合概括,內容包括實施路徑、物化成果和師生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
圖1 基于學情診斷的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TDAI”模型
聚焦精準課堂教學,
多途徑開展校本實踐
1.課題引領,以研促教,有序推進校本實踐
在課題引領下,學校組建由領導小組、項目核心成員、第三方技術團隊構成的專項課題組,負責課題的整體規劃、推進工作。通過教導處統一部署,教研組、備課組具體落實層級化分工,細化、落實各環節任務,提升管理效能。
為了確保研究在各個階段都能夠高效運行與實施,課題組圍繞研究目標與內容,制訂研究方案,梳理研究思路,繪制了基于學情診斷的精準課堂教學流程圖(如圖2)。各學科教師在流程圖的指導下,有序開展實踐研究。
![]()
圖2 基于學情診斷的精準課堂教學課題研究流程
2.三路并進,人機協同,探索校本推進路徑
借助“閔智作業”平臺,依托“智慧紙筆”和“智慧教育”兩個校本重點項目,學校進行了教育數字化轉型與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實踐,并逐漸探索出一條數據驅動學情診斷的“一體兩翼,三路并進,人機協同”的精準課堂教學校本化推進路徑。
(1)全覆蓋推進——基于“閔智作業”平臺的“節點式”教學評價與改進
依托“閔智作業”平臺,由學校教導處、教研組聯合命題,每學期至少開展2次全校、全覆蓋的“節點式”教學測評活動,大規模收集學生數據。教師利用試題的知識分級標簽功能,形成了數據導向下“線上+線下”整合的學情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總體分析、試卷分析、知識點分析、典型錯因分析、教學改進五個部分。
在教學測評結束后,教師利用“閔智作業”平臺配套的高速掃描儀進行掃描批改,實時生成“線上數據分析”,內容包括試卷分析、逐題分析、知識點分析等,學生的答題卡也因掃描而以圖片形式保存。教師查閱平臺數據,對班級考試情況、試卷進行總體分析,梳理考查知識點,并找出得分率低的五道題進行“線下典型錯因分析”。教師將典型錯題按照知識點歸類,分析錯因,找出典型、共性問題,綜合診斷學情,并通過撰寫學情報告進行教學質量分析,進而反思、改進教學,實現精準施教。
(2)分階段推進——基于“智慧紙筆”項目開展的班級學科學情診斷和學生個性化輔導
學校“智慧紙筆”項目在六、七年級試點實施,探索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課堂案例和學生輔導個案。教師運用“閔智作業”平臺的作業和課堂兩大板塊,設計、鋪碼、打印學案和作業,并用智慧筆對答題進行批改,常態化、伴隨式采集學生、班級課堂作業數據,即時生成課堂報告,輔助教師診斷學情,改進教學,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
(3)項目化推進——基于數字化技術開展的校本“智慧教育”項目研究
由教導處牽頭成立由教研組長、骨干教師領銜的“智慧教育”校本研究項目組,以“閔智作業”+“智慧紙筆”為技術手段,建設常態化、全景式的數據采集體系,以新課標的學習為指導,運用數字技術等新教學方法,開展項目化專題研究。
當前,學校8門學科的骨干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圍繞“作業設計研究”“學情診斷下的精準課堂研究”“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三個主題,申報了校級“智慧教育”項目課題,并上傳了項目計劃書。項目組采取“任務驅動”、課堂教學研討、例會交流等形式進行數據驅動學情診斷的精準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以科研引領實踐,帶動數字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3.共建共享,整合迭代,構建數字教學資源庫
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是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和精準教學的重要內容。在三條校本化路徑的推進下,學校發揮智慧平臺的資源共享、迭代更新等功能,進行校本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
學校引導教師常態化收集、上傳各類優質教學資源,并結合案例征集、校本作業設計、課堂教學研討等活動,不斷充實資源庫。目前數字資源庫包括教學設計、視頻課例、學情報告、“精準教學”案例集等,校本數字資源庫建設初見成效。
隨著實踐的推進,教學資源日益豐富多元,為了便于學校管理和教師日常使用,由教導處領銜,通過頂層架構進行數字教學資源的整合,制訂校本數字教學資源庫的內容層級。以“節點式”測評為例,各教研組、備課組整理測評學情報告中的易錯點,形成校本學科易錯知識點庫,并以學科大單元的形式梳理重難點清單,形成基于學情診斷的校本共性錯題集和學生個性錯題集。
校本數字資源庫的建立,基于學校地區生源特點,為教師精準定位知識重難點、易錯點提供參考,彰顯校本數字資源庫的作用與價值,實現各年級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和可持續發展。
4.提煉策略,成事成人,助力師生可持續發展
(1)思想行動相結合,推進數字化轉型
學校立足“成長學生,成就教師”,制訂、完善獎勵機制、評價體系,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通過各類培訓,幫助教師從思想上樹立“以學為主”的教學觀,從行動上運用智慧教育平臺,變革教學方式,不斷推進學校數字化轉型。
在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TDAI”模型引領下,教師依托智慧平臺,通過全覆蓋、分階段和項目化三條路徑分級分類推進精準課堂教學改進和校本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同時,學校鼓勵教師梳理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困惑,積極申報大小課題,撰寫案例,發表論文,在豐富課題成果的同時提升教師科研能力。
(2)著力數據分析,提升師生數字素養
科學的數據分析和學情診斷是師生數字素養提升的重要標志,也是師生準確歸因的重要途徑。學校借助各級各類培訓和智慧教育平臺,引導教師收集、分析學生數據,診斷學情,提升教師數據意識和數字素養。學生通過數據解讀,了解、分析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特點,發現自身學習的優勢與不足、知識與能力薄弱點,進而調整學習方式,利用“個性化錯題本”進行自適應學習,學生在對自身數據分析和診斷過程中培養了問題歸因能力,提升了數字素養。
(3)依托作業設計,落實師生減負增效
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改進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實師生減負增效的關鍵領域。學校引導教師進行學案、校本作業的常態化設計、打磨,并在“閔智作業”平臺上發布。同時通過激勵機制,鼓勵骨干教師研究作業與命題,主動承擔全校“節點式”教學測評的命題任務,多途徑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與命題能力。優質的作業和試題可充實校本數字教學資源庫,減輕教師備課負擔,實現作業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同時能有效鞏固、檢驗學生學習情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師生減負增效。
反思
學校實現了“閔智作業”平臺的常態化使用,但受主客觀因素影響,教師側重于結果性數據分析,對課堂上教師教學行為數據、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師生交互數據等分析和挖掘得還不夠,教師數據分析能力和數據挖掘的廣度、深度和準確度仍要進一步加強。
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初見成效,且仍在充實、整合和迭代,相對上海市的“三個助手”來說,學校資源庫在課堂中的應用較少,教學助手的功能尚未充分挖掘,且學校平臺較多,各平臺的資源、數據未能實現互通,使用不夠便捷。如何實現各級各類平臺資源的融合互通和資源庫的分級分類管理,形成校本數字教學資源系統和學生自適應學習的一體化學習平臺,需要深入實踐與探索。
下一階段,學校將著力于教師數據挖掘、解讀能力的提升和數字教學資源庫軟硬件設施的建設,以便信息技術更好地服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革教學方式,常態化落實精準課堂教學改進實踐,踐行教育數字化轉型,促進師生、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作者:
祝慶 袁艷琴 侯雨晴
上海市閔行區上虹中學
文章刊登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年第3期
原標題:基于“TDAI”模型的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校本實踐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
祝慶 袁艷琴 侯雨晴.基于“TDAI”模型的精準課堂教學改進的校本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03):89-92.
歡迎訂閱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