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被寄予厚望的“美烏歐會晤”,卻讓歐洲尷尬至極。
馮德萊恩帶隊原想提升存在感,卻在特朗普與普京40分鐘通話中被晾在一邊,最終提前離場,連午餐都沒動。
這場“外交秀”背后,歐洲還能在大國博弈中爭回主動嗎?
對美國和俄羅斯而言,歐公子不過是一道被端上餐桌的菜罷了!
![]()
歐洲高調訪美
自從2月澤連斯基訪美時,因與美國政客萬斯爭吵而灰頭土臉收場后,歐洲就意識到,如果再任由烏克蘭單獨面對特朗普,難免重蹈覆轍。
因此,馮德萊恩、呂特、以及來自德、法、意、芬等國的領導人齊刷刷隨行,表面是為了給烏克蘭“撐腰”,實則也是為了維護歐洲的戰略利益。
歐洲的算盤打得很好。一方面防止澤連斯基失態,讓“烏克蘭牌”在美歐之間繼續發揮作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次美烏歐的“三方對話”,讓歐洲坐到談判桌的核心位置,從而在未來的俄烏和談乃至安全安排上掌握主動權。
![]()
可以說,這是一場歐洲自認的“政治秀”,他們希望借此修復形象、贏得話語權。
然而,白宮的安排卻直接潑了一盆冷水。
特朗普明確拒絕了“三方會晤”的提議,而是把會議硬生生拆成了兩場:先接待澤連斯基,隨后才是歐洲領導人。
這種安排本身就已經傳遞了強烈信號——在特朗普眼中,真正值得單獨對話的對象只有烏克蘭,而歐洲只是“附帶”。
這讓馮德萊恩等人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地位。
![]()
更諷刺的是,會談過程中,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互動被塑造成一次“成功會晤”。
澤連斯基公開稱談話“非常好”,特朗普也表示“令人滿意”,甚至在社交媒體上宣布自己正在籌劃澤連斯基與普京的直接會晤。
對于歐洲而言,這幾乎等于被當面架空:本想成為撮合者,結果發現美國和俄羅斯才是真正的主導者,烏克蘭是被安排的當事方,而歐洲則成了事后被告知的旁觀者。
更讓歐洲難堪的是,特朗普與普京達成的共識,明顯繞開了歐洲此前堅持的立場。
![]()
歐洲一直強調“必須先停火再談判”,這是他們固守的底線。
然而特朗普在與普京通話后改口,認為“沒必要為談判而強行停火”,反而把矛盾直接指向基輔政權的合法性問題。
這一轉變,讓歐洲準備已久的“停火劇本”徹底失效,也讓他們在會場上陷入僵局。
于是,本該是一場三方共同推動和解的外交舞臺,卻在一開始就注定了歐洲的尷尬角色。
特朗普的冷處理,不僅讓歐洲領導人無法施展拳腳,更讓他們意識到,歐洲在這場大國角力中的話語權已經被嚴重稀釋。
![]()
被晾在一邊的40分鐘
如果說會議的流程已經讓歐洲難堪,那么中途的一個細節,更是把他們的處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
就在談話從白宮東廳轉移至橢圓辦公室時,特朗普突然宣布“暫停”,隨即拿起電話撥給了普京。
這一通電話足足持續了40分鐘,整個過程中,馮德萊恩和其他歐洲領導人只能尷尬地坐在原地,仿佛是被冷落的看客。
![]()
對于特朗普而言,這通電話極具意義。
他需要從普京口中得到一個關鍵信息:俄羅斯是否愿意和澤連斯基直接討論和談方案。
最終,普京給出了“可以談”的態度,這讓特朗普瞬間掌握了主動權。
帶著這個“成果”,他回到會議桌前,仿佛成了唯一能推動俄烏和平的關鍵人物。
然而,從歐洲的角度來看,這簡直是一種羞辱。
![]()
要知道,參會的可不是小國代表,而是德、法、英、意、芬等一眾歐洲大國領導人,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特朗普竟然在他們面前放下談話,轉而與“對手”普京暢聊,將歐洲集體晾在一邊,這等于公開宣告歐洲的無足輕重。
正因如此,當特朗普與普京的通話拖得越來越久時,馮德萊恩和荷蘭首相呂特忍無可忍,干脆提前離場,甚至連白宮準備的例行午餐都沒吃。
這不僅是一種情緒化的抗議,更是歐洲在外交上“無能為力”的表現。
![]()
他們無法阻止特朗普與普京直接溝通,也無法改變美俄之間繞過歐洲的現實,只能用離場來表達不滿。
媒體捕捉到的這一細節很快成為輿論焦點。許多觀察人士指出,這一幕充分說明了當下歐洲在國際博弈中的邊緣化。
歐洲領導人雖然人到場,但并沒有真正的發言權,他們的意見并不能左右局勢。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朗普和普京之間的“直線聯系”,這種大國直接溝通的模式,把歐洲徹底甩在了外面。
![]()
更雪上加霜的是,特朗普與普京通話的成果,與歐洲的立場完全相悖。
歐洲強調“先停火”,特朗普卻拋出了“直接解決核心矛盾”的新邏輯,甚至暗示只要烏克蘭放棄克里米亞、不再加入北約,沖突隨時可以結束。
這等于當眾否定了歐洲多年來的堅持,也讓馮德萊恩等人更加無地自容。
可以說,那被晾著的40分鐘,是歐洲近年來在國際事務中最直觀的縮影:看似人數眾多、氣勢洶洶,實際上卻被大國直接邊緣化,連插嘴的機會都沒有。
![]()
歐洲的戰略困境
會晤的結局是,特朗普和普京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烏克蘭無法加入北約,美國可能退居二線,未來的局勢將由美俄主導。
至于歐洲,則被邊緣化到連“陪襯”的資格都快丟了。
這并非偶然,而是歐洲長期戰略困境的必然結果。
因為歐洲在安全議題上嚴重依賴美國,北約框架雖然號稱“集體安全”,但真正的主心骨始終是美國。
![]()
特朗普明擺著告訴他們:如果歐洲不同意美俄的思路,那美國完全可以退出,讓歐洲和烏克蘭自己承擔戰爭后果。
這種赤裸裸的“棄權威脅”,讓歐洲根本不敢輕舉妄動。歐洲內部本身也難以形成統一立場。
德國、法國在對俄政策上時常搖擺,東歐國家則強烈依賴美國保護,英國脫歐后與歐盟的戰略協調更加困難。
這種分裂讓歐洲在面對美俄時更顯無力,馮德萊恩再怎么表態,也無法代表一個真正團結的歐洲。
![]()
更要命的是,歐洲在大國博弈中逐漸失去了籌碼。
他們既仇視俄羅斯,又疏遠中國,在經濟與外交上反而把自己推入孤立境地。
正如奧地利前總理庫爾茨所言,歐洲自視過高,以為能左右局勢,卻實際上沒有分量,只能在列車之間盲目換乘。
此次訪美的表現恰恰證明了這一點:歐洲原以為能插手美烏會談,結果被特朗普輕易打亂計劃,最后落得草草離場的結局。
![]()
這場尷尬的會晤,對歐洲是一次深刻的提醒。
如果他們繼續固守“先停火再談”的僵硬立場,卻拿不出真正能推動和談的實質方案,那只會一次次被排擠在核心之外。
要想贏得尊重,歐洲必須提升自身的實力和分量,而不是靠嘴上堅持。
否則,“被晾著”“提前離場”的尷尬,只會越來越頻繁。
![]()
結語
馮德萊恩帶隊訪美的初衷,是想通過一次美烏歐三方會晤讓歐洲重回舞臺中心,但最終的結果卻恰恰相反:特朗普與普京的直接對話,讓歐洲集體淪為看客。
被晾在一邊40分鐘、午飯未動提前離場,這些細節生動展現了歐洲在國際格局中的尷尬與無力。
現實已經證明,沒有真正的實力,就沒有真正的話語權。
歐洲若想不再在大國博弈中淪為配角,就必須擺脫依賴與幻想,拿出切實的外交智慧和戰略行動。
否則,他們只會繼續在國際舞臺上被邊緣化,甚至連“甩臉離場”的機會都將失去。
參考資料:
《德媒;特朗普一度中斷和歐洲領導人的會談,與普京通電話》 觀察者網
《澤聯斯基再入“虎穴”,歐洲組團“上桌”有何考量?》新華社
《奧地利前總理談烏克蘭談判:歐洲扮演乘客角色》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