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石柱, 字老石,號龍顏堂。生于1965年。當代著名書法家、詩人、書法策展人。現任中國當代書法家網社長兼總編、中國當代名家書畫藝術館館長、中國當代書法家藝術交流中心主任、陸良中國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江蘇書法院特聘創作員。先后策劃主持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墨跡爨鄉邀請展(1992年)、中國書畫名家墨跡爨鄉邀請展(2012年)、明博杯全國書畫名家扇面作品邀請展(2013年)、明博杯全國書畫名家作品云南邀請展(2014年)、爨文化獎全國書法名家硬筆書法作品展(2015年), 湖南耒陽紙圣故里全國蘭亭獎書家作品邀請展(2017年)等十余次全國性書法展覽。參與組織中國書畫家赴美國書畫展、中國書法家赴新加坡書法展等展覽。書法作品、評論文章發表于《書法報》、《中國書畫報》、《青少年書法報》、《中國書畫印研究》等報刊,《現代書法》、《中國鋼筆書法》曾專版介紹。曾先后參加全國性書法展三十余次。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外交部、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派員公署、國家博物館、中央電視臺、中國國家體育館、中國文字博物館等機構及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外國機構、國內外收藏家廣泛收藏。書作先后被鄭州黃河碑林、鞏縣神墨碑林、開封翰園碑林、廣寧萬竹園碑林、江油李太白碑林刻石成碑。辭條收入《中囯書法家辭典》、《中囯硬筆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參加《中國硬筆書法鑒賞辭典》等書的編寫工作。著有《高原魂》文集二部、《明博杯全國書畫名家作品云南邀請展作品集》、《梁石柱書法作品集》《梁石柱吉語書法作品集》《梁石柱楹聯書法作品集》。
中學時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六十余萬字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散見于《星星詩刊》、《邊疆文學》、《散文詩》、《云南日報》等報刊。并被選入多種文學作品集。曾獲第二屆《云南日報》文學獎二等獎。
石魄龍魂:梁石柱書法藝術的雄渾氣象與金石品格
在當代書壇追求形式創新的潮流中,梁石柱先生以"老石"自況,號"龍顏堂",其書法藝術如泰山磐石般沉穩厚重,又似騰淵蛟龍般氣勢磅礴。這位深諳"金石書畫本同源"之道的書家,將三代吉金、秦漢刻石的氣韻熔鑄于毫端,創造出獨具"石魄龍魂"審美特質的書法語言。他的作品既非對古代碑版的簡單摹寫,亦非脫離傳統的率意揮灑,而是在深刻理解金石文字內在精神的基礎上,實現了從刀鑿斧削到毛筆書寫的創造性轉化,為當代書法如何繼承金石傳統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個案。
![]()
一、金石氣質的筆墨重構
梁石柱書法最鮮明的特征在于對"金石氣"的當代詮釋。他獨創的"鑿筆法",以逆鋒澀進為主要運筆方式,使線條產生如青銅器銘文般"熔鑄感"與摩崖石刻般"剝蝕感"并存的特殊質感。觀其《自作詩選鈔》百米長卷,,可見三種典型的金石筆墨表現:"澆鑄線"——中鋒用筆配合微微顫動,形成粗細不均如銅液流動的線質;"鑿刻點"——側鋒急頓產生的三角狀點畫,模擬鑿器入石的瞬間力度;"風化面"——枯筆皴擦造成的斑駁肌理,再現自然侵蝕的時間痕跡。這種將金屬鑄造與石頭鐫刻的物理特性轉化為毛筆表現語言的探索,超越了傳統"屋漏痕""折釵股"等自然意象的借鑒,開創出新的筆墨表現維度。
![]()
在字形結構方面,梁石柱發展出"金石文字基因重組"的造型方法。其代表作《秦詔版雜詠》十二條屏中,巧妙融合了《石鼓文》的渾圓、《泰山刻石》的方峻、《開通褒斜道刻石》的率意等多種金石文字特征:字勢取石鼓之圓而強化縱向張力,筆法采秦詔之方而融入行草連貫性,章法效法摩崖之散而暗合現代構成原理。這種對古代金石文字不是表面形似的模仿,而是深入骨髓的精神把握,使其作品既古意盎然又充滿現代視覺張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對"金石文字誤刻現象"的研究轉化——將古代刻工因材質硬度導致的意外效果(如筆畫斷裂、結構錯位)轉化為主動的筆墨語言,在《誤刻之美》系列中創造出出人意表的造型趣味。
![]()
二、龍脈氣象的空間營造
梁石柱書法的章法構成呈現出獨特的"龍脈美學"。作為深研《周易》與風水學的書家,他將中國傳統空間意識中的"龍脈"觀念轉化為書法作品的布局哲學。
![]()
梁石柱對書法材料的選擇也滲透著"龍脈"思維。他特制的"龍山泥金紙",以安徽宣紙為基,摻入山東龍山黑陶粉末,再施以金箔碎片,形成暗合"金生水"五行關系的特殊材質。書寫時根據內容需要選擇不同部位:表現山岳用含陶粉較多的粗澀區域,描寫水流用金箔密集的光滑部分,這種"相地取材"的創作方式,使物質材料與藝術主題形成天人合一的呼應關系。在《黃河之水天上來》通景屏中,更利用泥金顆粒的反光特性,通過觀賞角度變化產生"水紋蕩漾"的視覺效果,將書法從靜態藝術推向四維體驗。
![]()
三、碑學傳統的現代轉譯
梁石柱對碑學資源的開掘具有方法論意義。他提出的"碑版三讀法"——一讀刻工之技,二讀風雨之蝕,三讀文心之原——打破了傳統碑學研究的局限。在《漢碑新詮》系列創作中,這種理念得到充分體現:《禮器碑》臨作不僅再現原碑的瘦勁挺拔,更通過飛白處理表現青銅器銘文經千年氧化形成的青綠銹色;《張遷碑》意臨作品刻意強化了原石斜向裂紋對字形的影響,將自然破壞轉化為主動的形式構成;《石門頌》再創作則透過斑駁石花窺見漢代書寫的原始韻律,還原了毛筆書寫的流暢本質。這種立體化的碑學解讀方式,為當代書法如何轉化傳統資源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
![]()
在書體演進方面,梁石柱完成了"篆隸行草一體化"的風格突破。其《四體千字文》長卷中,篆書部分化用《毛公鼎》的凝重加入行書連貫筆意,隸書段落取法《鮮于璜碑》的方整融入草書使轉節奏,行草章節則在二王體系基礎上強化金石味的中鋒用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創造出"金石行草"的過渡性書體——在《自書龍顏堂記》中,行草的流動韻律與篆隸的凝重質感達成微妙平衡,字字獨立如列鼎而氣脈貫通似游龍,解決了碑派書法易板滯、帖學傳統易浮滑的千古難題。這種書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形式拼貼,而是建立在對各體筆法原理深刻理解基礎上的有機重組。
![]()
四、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
梁石柱書法的深層價值在于對中華文化基因的現代詮釋。他主持的"文字考古"創作工程,從三個維度重新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文字學層面,考證《說文》未收的古陶文、貨幣文字等,創作《失落的文字》系列,拓展了書法創作的字形資源庫;在文獻學方面,對敦煌遺書、吐魯番文書中的特殊書跡進行研究轉化,作品《邊緣的墨跡》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文字交流景觀;在哲學維度,將《易經》卦象與甲骨文結合,創作《易象文字》裝置藝術,探索書法與當代觀念藝術的結合可能。這種"學術型創作"模式,打破了書法創作與文字研究的界限,賦予古老文字以當代藝術生命。
![]()
梁石柱近年探索的"數字金石"方向更具前瞻意義。他運用三維掃描技術重建古代碑刻的立體質感,再通過壓力感應筆在虛擬現實環境中進行"數字捶拓",最后以激光雕刻技術輸出具有物理厚度的"新碑刻"。這種將最古老的金石傳統與最前沿的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實驗,不僅拓展了書法的物質載體,更重新定義了"書寫"在數字時代的含義。甚至將書法筆跡轉化為不可篡改的NFT數字資產,在技術層面實現了對"金石永固"這一傳統理想的當代詮釋。
![]()
結語:石柱擎天的當代意義
梁石柱的書法藝術矗立于傳統與當代的激蕩處,如中流砥柱般昭示著中國書法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信。他的實踐啟示我們:傳統的真正繼承不是對古代樣式的簡單復制,而在于把握其內在精神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的有效路徑不是對西方藝術的盲目追隨,而是深挖本土文化基因并賦予其當代形式。從"老石"的自我期許到"龍顏堂"的藝術追求,梁石柱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書法哲學——以金石的永恒對抗時尚的流變,以龍脈的宏闊超越地域的局限,在堅如磐石的定力與龍騰九天的活力之間,找到了屬于這個時代的筆墨語言。
![]()
在書法日益面臨身份焦慮的今天,梁石柱的作品猶如一座座文字紀念碑,提醒著我們:中國書法的當代性不在于表面的形式革新,而在于對文化本源的深度開掘;不在于對潮流的迎合,而在于對藝術本質的堅守。這位以"石柱"為名的書家,用他的藝術實踐確證了——真正有生命力的傳統,永遠是面向未來的。
![]()
早年梁石柱先生打破傳統束縛,探索現代書法,創作了大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代書法作品,《現代書法》雜志作了專訪專刊。梁石柱先生通過近四十年的長途跋涉,探索和總結,形成了適用性與藝術性的充分融合。他的書法師古不泥,取古人眾家之長,形成高古,大氣的藝術形象。他認為,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必須回歸大眾生活,為人民大眾所接受,為人民大眾服務。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