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拋棄的“國民便捷食品之王”方便面:一個時代終結,背后的經濟發展啟示錄
你多久沒有吃方便面了?40億包,這是三年時間中國消費者拋棄的方便面數量。當高鐵不再彌漫泡面香氣,當餓了么、美團外賣取代深夜的再來一桶方便面,這個曾養活三代人的國民速食正從我們的購物車消失。漲價為何換不來回頭客?在健康焦慮與外賣30分鐘送達的雙重圍剿下,方便面巨頭們還能翻盤嗎?#財經##方便面##有料財經評熱點##經濟##續面事件面店老板堅稱自己沒錯#
作者:財經有料哥【有料財經】
歡迎關注有料財經,a股牛市吹哨人財經有料哥帶你看懂財經熱點故事背后的原因,分析經濟邏輯,挖掘投資機會。
![]()
方便面,這個曾經風靡全球的速食之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市場寒冬。
世界方便面協會數據顯示,2020至2023年間,中國方便面消費量減少了40億包,2024年已跌至438億包。
漲價與銷量下滑的雙重夾擊下,這個陪伴幾代人成長的"國民速食"正在被新一代消費者拋棄。
財經有料哥認為在這經濟現象背后,是一個產業從崛起到跌落的全景圖景,也是中國民生經濟變遷的生動注腳。
從奢侈品到國民食品:一碗面的傳奇起源
1958年一個寒冷的冬夜,日本企業家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攤前排著長隊的人群,萌生了發明"注入開水就能食用的拉面"的念頭。
![]()
經過無數次失敗,他偶然將面條放到油鍋里煎炸,發現高溫下,面條不僅變得硬而不脆,內部還形成許多小孔,泡進熱水后能迅速吸收水分泡開。
世界上第一包雞汁方便面就此誕生。
這款產品迅速在日本走紅,并隨著1964年日本方便面工業協會的成立,開啟了全球化進程。
中國與方便面的相遇要等到1970年。
上海益民食品四廠生產出中國第一包"雞蛋方便面",采用高壓蒸煮工藝,但因產量有限、包裝簡單,更多是作為"奢侈品"供應特定單位。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改革開放后。
1984年,廣東珠海華豐食品推出的"三鮮伊面"成為無數國民的記憶,"食華豐,路路通"的廣告語風靡全國,這也是財經有料哥和廣東人最愛吃的方便面,每一口都是滿滿的童年回憶。
![]()
1992年臺灣頂新集團推出的"康師傅紅燒牛肉面",則憑借先進的營銷理念與產品品質,徹底打開了中國大陸市場。
方便面在中國迅速從"高端食品"轉型為"國民速食",其崛起和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騰飛、城市化進程加速密不可分。
在物資相對匱乏、生活節奏逐步加快的70、80年代,方便面作為新奇的便捷食品,滿足了人們對效率和美味的雙重追求。
火車旅途中,一碗熱氣騰騰的方便面曾是乘客們炫耀的"高端配置";學生宿舍里,它則是熬夜備考的"能量補給"。
這種兼具便捷性、經濟性和多樣性的食品,被聯合國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
黃金時代的跌落:當方便面不再"方便"
方便面的黃金時代在201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裂痕。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的研究顯示,外賣市場規模每增長1%,方便面消費量就減少0.05%。
更致命的是,健康意識的覺醒讓方便面陷入了更深困境——它因高鹽、高油和添加劑過多而被貼上"垃圾食品"的標簽。
消費者對"低鹽、低脂、高纖維"健康食品的需求激增,傳統泡面逐漸被視為"不健康選擇"。
市場數據揭示了這一趨勢的殘酷性:2025年第二季度,方便面銷售額同比下滑8.9%。康師傅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高價袋面銷售額暴跌7.2%,成為重災區。
![]()
這背后是消費場景的全面萎縮——曾經依賴"應急充饑"和"經濟簡餐"兩大場景的方便面,在更優解出現時,市場根基受到了直接沖擊。
外賣平臺的"30分鐘送達"即時性和"全品類覆蓋"豐富性,疊加持續的大額補貼與折扣,精準攻陷了方便面原本占據的應急、簡餐場景。
2025年,中國外賣市場日訂單量從年初約1億單飆升至2.5億單,這種爆發式增長對方便面形成了碾壓式替代。
與此同時,預制菜憑借比外賣節省30%-40%的性價比優勢,以及品質穩定性,進一步蠶食了方便面的市場份額。
![]()
有料財經認為民生背景的變遷同樣深刻影響著方便面的命運。
隨著高鐵、私家車等出行方式普及及旅途餐飲改善,方便面在交通系統的銷量(曾占近20%)大幅減少。
高鐵站甚至開始"去泡面化",依據《鐵路旅客運輸服務質量規范》中"禁止銷售可能嚴重影響環境衛生的食品"的規定下架泡面。
這些變化,讓方便面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消費場景。
![]()
方便面巨頭的自救:高端化與健康化的艱難轉型
面對行業寒冬,方便面巨頭們開啟了艱難的自救之路。
康師傅、統一等企業紛紛押注高端化轉型,推出10元以上的產品線。
觀研報告網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中高端方便面的復合增長率達到17.1%,遠高于低端產品的4.0%。
康師傅推出的非油炸"鮮Q面"憑借"宛如現煮"的口感,復購率達35%,成為健康速食賽道的黑馬。
然而,高端化轉型并非一帆風順。
統一"滿漢大餐"方便面要20多元一包,"湯達人"系列5元起跳的價格,讓不少消費者直呼"吃幾包都夠去小館子吃頓飯了"。
![]()
財報表明,高價袋裝面的營收竟呈下滑態勢,消費者似乎對此并不買賬。
康師傅的"御品盛宴"等產品四年漲價三次,2024年袋裝面升至3元/桶,雖然帶動毛利率提升至28.6%,但高端袋裝面銷量反而下降7%。
有料財經認為健康化是另一條轉型路徑。
低油、低鹽、非油炸方便面產品增速達28.9%,遠高于傳統產品。
添加膳食纖維、益生菌等功能性產品嶄露頭角。
白象推出"湯好喝"系列,康師傅上線"干面薈系列",統一升級"湯達人"高湯產品,均以健康屬性吸引消費者。
![]()
行業分析師指出,加工食品的本質限制了其營養提升空間,公共衛生宣傳強調的新鮮食材與均衡飲食,對方便面的替代效應持續存在。
渠道變革同樣關鍵。傳統商超渠道面臨電商沖擊,即時零售平臺(如美團優選、叮咚買菜)的崛起為行業帶來新機遇。
康師傅通過數字化供應鏈系統優化庫存周轉,2024年存貨周轉率提升至12.85次。
白象則依托抖音等平臺,其旗艦店粉絲超512萬,將流量轉化為市場份額。
這些創新雖然帶來一定成效,但未能扭轉行業整體下滑趨勢。
![]()
商海沉浮:康師傅與統一的命運分野
方便面行業的洗牌,最直觀體現在頭部企業的命運變遷上。
康師傅與統一這對"老冤家",在轉型浪潮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康師傅的故事始于1992年的一次火車旅程。
創始人魏應州從臺灣來到大陸,在火車上食用一碗從臺灣帶來的方便面時,因為泡面太香吸引了乘客圍觀。
他意識到大陸市場對高質量、口味獨特、低價的方便面有著巨大需求,果斷創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
經過萬人試吃調研,康師傅選擇了"紅燒牛肉面"這一經典口味,一舉打開市場。
鼎盛時期,經銷商為囤貨不得不提前排隊下單,供不應求的局面持續多年。
![]()
然而,2025年上半年,康師傅營收同比下降2.7%,方便面業務銷售額同比下滑2.5%。
高價袋面銷售額暴跌7.2%,經銷商數量從67215家銳減至63806家。
一位做了15年康師傅方便面代理的老板坦言:"現在年輕人都喜歡在手機上下單,超市進貨量砍了三分之一"。
盡管通過高端化轉型實現了20.5%的凈利潤增長,但營收持續下滑仍反映出其市場影響力的衰減。
財經有料哥轉頭一看,另一家方便面巨頭統一企業的發展軌跡同樣耐人尋味。
1967年創立的臺灣統一企業,秉承"三好一公道"(品質好、信用好、服務好、價錢公道)經營理念,1992年進入大陸市場。
其"湯達人""老壇酸菜牛肉面"等產品曾風靡一時。
![]()
但是在2022-2024年,統一方便面業務營收在95.94億到106.2億元間波動,增長陷入停滯。
更嚴峻的是,白象以"國貨之光"姿態強勢崛起,2024年營收沖至130億元左右,首次超越統一。
兩家企業的財報對比尤為鮮明:2025年上半年,康師傅營收約400.92億元,統一170.87億元;但統一食品業務同比增長8.8%,反超康師傅的-2.5%。
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反映出市場格局的深刻變化。
統一企業中國食品板塊凈利率僅為3.5%,遠低于康師傅7%以上的水平,顯示出其在成本控制和產品溢價能力上的劣勢。
![]()
速食之王方便面的未來何在?
財經有料哥認為方便面的衰落,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便捷食物"的革命。
當外賣能在30分鐘內送達熱騰騰的現做飯菜,當預制菜提供更健康、更多樣的選擇,傳統方便面的"方便"優勢便蕩然無存。
這不僅是商業競爭的必然結果,更是消費升級、生活方式變遷的生動體現。
然而,方便面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空間。
在汶川地震等特殊情況下,它因保存時間長、易運輸和食用方便,成為無可替代的"救急英雄"。
非油炸、低鹽等健康化產品也為行業帶來新希望。
![]()
或許,未來的方便面將不再是"垃圾食品"的代名詞,而會轉型為特定場景下的功能性食品。
從奢侈品到國民食品,再到被新一代消費者拋棄,方便面的興衰史折射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軌跡。
方便面產業變遷的故事,時刻提醒我們:沒有任何產品能永遠站在時代潮頭,唯有不斷創新、適應變化,才能在商業長河中保持生命力。
當Z世代消費者對方便面說"不"時,他們拒絕的不只是一碗面,更是一種過時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