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陳佩斯執導的《戲臺》正式上映,截止到2025年8月17日,累計票房3.96億。
而在這部電影預售首日,才14.3萬元,被影院塞進“垃圾時段”,還被人嘲笑:“放這片純屬費電”。
當被資本5次撤資、排片率壓至5%時,這部無流量明星、無爆款套路、無速成基因的“三無”電影,以豆瓣9.6分的零差評口碑,上演了一出中國影史罕見的逆襲神話。
![]()
01 資本撤逃,老匠人步步維艱
2025年初,71歲的陳佩斯把北京四環的房子抵押了,他拿著這筆資金填補了《戲臺》最后的資金缺口。
投資方因“無流量明星+老年主演”集體離場,6000萬資金瞬間蒸發。
這不是普通的電影項目。十年話劇巡演350場、豆瓣9.2分的底子,讓《戲臺》早已成為戲劇界的傳奇。
但當陳佩斯要將它搬上銀幕時,迎接他的卻是內娛最冰冷的現實:
在流量明星片酬占比畸高、“數據好看”比內容扎實更重要的行業規則里,一部聚焦民國戲班、主演是70歲老人的電影的電影,難獲資本青睞。
更殘酷的打擊是,原定7月17日公映的《戲臺》,遭遇多個等商業大片提檔擠壓,被迫延期至7月25日上映。
更讓人難受的是,首日預售14.3萬,三日累計137萬,創下暑期檔最低紀錄。
排片率從15%暴跌至不足5%,87%的影院排了早六點或凌晨場。
在流量電影靠粉絲刷票就能輕松破億的市場里,《戲臺》的數據確實“拿不出手”。
某影視高管直言:“70歲老頭當主角?年輕人不買賬!票房很難過2億了。”
陳佩斯在劇中他跪在祖師爺面前大聲哭喊:“祖師爺,我為活命呀!”恰似他此刻的處境。
30年前,他因狀告央視侵權被封殺,從春晚常客淪為山野農夫;30年后,他帶著心血之作回歸,卻要在資本的傲慢里掙扎求生。
在點映現場,陳佩斯的老搭檔,最鐵的兄弟朱時茂含著眼淚對陳佩斯說:“佩斯,我從來沒有為你哭過,我這是第一次為你哭,我特別擔心……”說到這兒,朱時茂似有哽咽,說不下去了。
朱時茂還說:“佩斯,如果票房不好,我拿個板凳天天坐在電影院門口,我給你沖票房去。”
![]()
02 口碑發酵,實現票房逆襲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戲臺》要“涼涼”的時候,事情卻出現了轉機。
點映開啟后,影片憑借扎實的劇本、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內涵,逐漸在觀眾中口口相傳,口碑開始發酵。
一位年輕的女孩在路演現場,為陳佩斯表演他當年《吃面條》狼吞虎咽的經典動作,表達對陳佩斯的喜愛。
還有一位年輕觀眾動情地問陳佩斯:“你還會不會繼續演電影,我想在電影院再看到你。”一句話讓陳佩斯熱淚盈眶。
天津95后一位觀眾曬出票根配文:“本來是帶爸媽看他們的偶像,結果我哭得比他們兇——侯班主改戲,不就是我改了八版的策劃案嗎?”
一位56歲的阿姨,看完電影后,含著眼淚對陳佩斯說:“我覺得我是在看你的一輩子,我文化不高,不會表達,只要是你想表達的,我都會支持。”此時的陳佩斯眼里已泛起淚光。
更讓人感動的是,現場還有3名80歲高齡的女士,委托年輕朋友買票來看電影,支持陳佩斯。她說:“我們崇敬你的品格和對藝術的堅持,我們今天看了一場干凈的演出。”
社交媒體上,許多看過電影的觀眾自發為《戲臺》安利,“欠陳佩斯一張電影票”的話題熱度開始飆升。
點映第五日,票房飆升至4900萬,上座率躍至82%,其中00后占比28%。
截止到2025年8月17日,累計票房3.96億。
豆瓣評分從7.0火箭式升至9.6,貓眼9.5分,成為近五年評分最高的國產電影。
院線經理們看到了影片的潛力,開始紛紛增加排片,《戲臺》成功實現了從“影院幽靈場”到票房黑馬的逆襲。
這種逆襲不僅是票房的勝利,更是對流量鐵律的一次有力反擊。
![]()
![]()
03 用實力打破流量鐵律
1、內容為王,深度與趣味兼具
《戲臺》的劇本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打磨,故事以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為背景,講述了五慶班戲班在京城演出時,發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又令人深思的故事。
電影巧妙地將京劇元素與喜劇風格融合在一起,通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展現了小人物在亂世中的生存掙扎,同時也對當下社會的亂象進行了辛辣諷刺。
比如,金嘯天表面是風光無限的名角,實則是個吸毒成癮的癮君子,這無疑是對某些表面光鮮、實則私德有虧的明星的影射;
洪大帥不懂藝術卻強行干預創作,也讓人聯想到當下資本對影視創作的粗暴干涉、職場上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甲方對乙方的銼磨、上級對下級的壓榨……
以及像大嗓兒非專業的關系戶,在老鄉幫助下登上舞臺替代專業演員,是不是想到職場上的關系戶替代自己的場景。
五慶班的侯班主、戲樓的吳經理,在強權下卑微屈膝,左右為難,最終不得不改戲,用上關系戶,一聲“我為活命”刺痛了很多人。
更有一些麻木不仁的看客,為了迎合強權權威,不得不為表演的漏洞百出的關系戶鼓掌叫好。
《戲臺》是用喜劇包裹著社會悲劇,演繹出現實中不同層次人的狀態,激發觀眾共鳴,讓人捧腹大笑之后還能引發思考。
![]()
2、演技致勝,老戲骨實力撐起影片
在演員陣容上,《戲臺》沒有選擇流量明星,而是匯聚了陳佩斯、黃渤、姜武、尹正、余少群等一眾實力派演員。
陳佩斯“本色”出演五慶班班主侯喜亭,他將班主為戲奔波、在亂世中苦苦支撐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
已逾古稀的他,在劇中以頭撞柱、自扇耳光、跪地磕頭的戲碼,讓人看到了他對藝術的敬畏之心。
黃渤回歸得心應手的草根賽道,為了角色減重15斤,學習京劇身段,把大嗓兒憨直、懵懂、被命運一腳踹上C位的小人物狀態演得活靈活現;
姜武飾演的洪大帥霸道與草莽氣盡顯,拿手的家鄉唐山話更為人物增添了詼諧色彩;
尹正為角色減重20斤,苦練京劇唱腔,將金嘯天的風流與墮落詮釋得恰到好處。
這些老戲骨們在影片中相互飆戲,對手間絲絲入扣的默契配合,將戲臺上下的眾生百態演繹得入木三分,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動蕩的民國時代,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喜怒哀樂。
![]()
![]()
3、真誠態度,用心打磨每一個細節
從籌備到拍攝,陳佩斯對《戲臺》的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控,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為了還原真實的民國戲班場景,劇組堅持實景搭建戲臺,拒絕使用特效,從戲服、道具到場景布置,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
比如,戲服上的刺繡都是手工縫制,道具的擺放位置都要經過反復斟酌,力求展現出那個時代的韻味。
在拍攝過程中,陳佩斯每天在現場盯場長達十六個小時,晚上回到酒店還要修改臺詞,只為確保年輕人能夠聽懂老北京的俏皮話。
他對演員們的要求也十分嚴格,要求他們吃透角色,寫角色小傳,詳細到人物的出身、性格轉折等。
為了一個鏡頭,他可以反復拍攝幾十次,直到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這種對電影的真誠態度和工匠精神,讓《戲臺》在眾多粗制濫造的電影中脫穎而出,也讓觀眾感受到了陳佩斯對電影藝術的熱愛與執著。
![]()
![]()
04 好作品永不散場
《戲臺》現在雖然有了起色,但它要走得路還更遠更長。
不過,它從首日14萬逆襲到1.16億,確實打了當下追求流量的內娛市場一計響亮的耳光,讓我們看到了流量并非電影成功的唯一因素,內容和品質才是電影的核心競爭力。
這一刻,陳佩斯堅守了32年的喜劇信仰有了回響。從1984年《吃面條》里那個抱著空碗狼吞虎咽的龍套,到如今《戲臺》里跪地護戲的班主,他始終相信:“舞臺最大,戲比天大。”
30年前,他狀告央視侵權,哪怕被封殺也要守住“作品的規矩”;30年后,他抵押房產拍《戲臺》,哪怕被資本拋棄也要護好“藝術的尊嚴”。
就像電影里侯喜亭說:“還是咱老祖宗的東西好,地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