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因其在世紀之交至本世紀前十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功,吸引了大量的球迷。據我觀察,這是一種不同于其他球隊或因流量明星,或因成為流量明星的競爭者,或因其本身的曝光度的吸引及凝聚模式,盡管它或多或少也包含著這些成分。
不同于后來某個時期被貼上萬年不變的標簽,馬刺隊早年也經歷了更名、搬家的故事。
![]()
草率的隊名
1967年,球隊成立于達拉斯,名為“達拉斯叢林”(Dallas Chaparrals),也有“達拉斯仙人掌”、“達拉斯矮樹叢”、“達拉斯灌木叢”等譯法見于其他資料中。
不像其他球隊取名多與當地象征性事物有關,取名“ Chaparrals”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球隊的創始人們當時在一次組織會議中未能就隊名達成一致,有人提議干脆以會議所在地“Chaparral Club”命名,得到一致同意。
如果這是事實,只能說明這些老美還是太實在。我們都知道并非所有成功人士或組織,從一開始就懷著美好宏大理想的,因為理想主義者往往會成為他人的墊腳石死在成功之前。那些宏偉理想指引道路通向成功的故事,不過是成功者身處其位的必要配置而已。“Chaparrals”的這版故事,無異于企業家接受采訪時說,“我當初根本沒想那么多,飯都沒得吃了,先干了再說”——顯得沒有格局。標準答案應該是,“看到鄉親們過得這么苦/我們的技術這么落后/這么多東西都依賴外國進口,我就暗暗發誓……”
其他NBA隊名,或體現力量、能量,或象征速度、高度,或突出性格、品質,這些要素無不與這項運動有關。Chaparrals?綠植被清新?矮樹叢絆人?仙人掌刺人?就算跟運動有關也不是什么好的象征,你還要他們怎么樣?——此言差矣。凡事最難的是真誠,最不缺的就是高大上的PPT故事。
現實中這些股東們未必不會講故事。隊名起得這么草率,真實原因就是他們壓根就不在乎球隊。主要股東羅伯特·福爾瑟姆(Robert Folsom)后來成為達拉斯市市長(1976~1981),少數股東威廉·科斯魯姆(William Cothrum)則出任達拉斯市副市長。相比之下,歐洲有人通過經營自己的足球隊取得成功而步入政壇當上總理,簡直顯得太誠實太保守。
在這些富有而吝嗇、身在球隊心系政壇的老板們的經營下,達拉斯叢林隊在ABA雖然成績不算太糟糕,但上座率感人,觀眾人數三位數是家常便飯。真正關心球隊的老板是什么感受,半個世紀之后寫公眾號發文通知送達數三千閱讀數二百五的作者們一定深有體會。
![]()
達拉斯主場一貫稀疏的觀眾
到了1970年,球隊打算通過改名“德州叢林”來擴大影響力,意指球隊不僅是達拉斯的叢林隊,還是整個德克薩斯州的叢林隊。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巴爾的摩子彈改名首都子彈的故事也是同樣的套路(《曾與第一美劇同城,因暴力而改名!華盛頓奇才隊徽演變史》),說不定還借鑒了叢林隊的經驗。
改名計劃僅用了一個賽季就宣告失敗。除了在達拉斯比賽,球隊也會以沃斯堡(Fort Worth)和拉伯克(Lubbock)作為主場。1971年1月5日,叢林隊在沃斯堡主場迎戰匹茲堡禿鷹隊(Pittsburgh Condors)的比賽,觀眾人數居然不到200人(有資料稱163人)。管理層干脆取消了原計劃在沃斯堡的最后5場比賽,全部改回達拉斯進行。
![]()
叢林隊、馬刺隊駐地示意圖
經歷了1970-71這個不堪回首的試驗賽季,球隊不得不用回“達拉斯叢林”這個原名。1972-73賽季,叢林隊首度無緣季后賽后,被掛牌出售。由于沒有可靠的報價,原股東將球隊租賃給由安杰洛·德羅索斯(Angelo Drossos)和雷德·麥庫姆斯(Red McCombs)領導的35名圣安東尼奧商人財團。協議包含三年買斷選擇權,逾期則球隊所有權將歸還達拉斯集團。最關鍵的是,租價僅為1美元——達拉斯的老板們是鐵了心要將這虧錢的倒霉貨脫手。
![]()
馬刺隊創始雙杰Angelo Drossos(左)和Red McCombs(右)
1973年,圣城財團將球隊遷往圣安東尼奧,并更名為“圣安東尼奧馬刺”。據說在“馬刺”之前,還有過一個短暫的名字:“槍手”,賽季開始前才臨陣換名。也有資料稱,創始人之一的Red McCombs出生在一個叫作“spur”的小鎮,球隊取名未必沒有這方面的因素。看過西部片的人應該對“馬刺”不會陌生:
![]()
牛仔鞋跟后的馬刺
無論是“槍手”還是“馬刺”,都跟牛仔密不可分。而德州,幾乎就是牛仔精神的代名詞。如果以“NBA取名與本地象征物有關”作為標準的話,“馬刺”這個名字無疑是個滿分答案。事實也證明了這點。
馬刺隊的首秀就有接近6000人觀看。據不確證的資料,馬刺僅用16場(一說18場)比賽,累計觀眾人數就超越了叢林隊整個1972-73賽季(84場)的總人數。出人意料的轟動效應,讓Angelo Drossos們在一個賽季后就果斷完成收購,將馬刺“扶正”成為圣安東尼奧的正牌球隊。達拉斯的老板和球迷們有沒有一絲悔意不得而知,后來達拉斯通過擴軍獲得了新球隊,不知道與此有沒有關聯。
1976年,ABA并入NBA,馬刺也成為NBA四支新軍之一。他們是NBA第34支球隊,在30強中位列第20。
叢林時期的隊徽
1967-68~1969-70
同其他NBA球隊早期的隊徽一樣,叢林隊的第一版隊徽構成非常簡單:一只青色的卡通走鵑鳥(chaparral bird)在拍打著一個棕紅色的籃球。
![]()
達拉斯叢林隊徽:1967-68~1969-70
這個矛盾性的畫面讓我對其設計者的水平產生了興趣。
這支鳥的左腳,腳趾腳背的方向完全違反正常的運動規律,更像是畫圖者水平不到位的旋轉所致。但你看它的眼睛,完全活脫脫一副剛剛占了便宜的得意模樣。如果你還有印象,應該記得活塞隊的前兩版隊徽也是這種效果(《從機器人到火頭馬:底特律活塞隊徽演變史》)。這個眼神,讓這版畫質模糊的logo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壞處是容易引起發聯想,比如:
![]()
與“叢林”這個面貌模糊的隊名不同,首版隊徽倒是與球隊所在地有高度的關聯性。在德州,走鵑鳥如同它棲息的崎嶇地貌般堅韌頑強,以"寧愿奔跑也不愿飛翔"的習性聞名。作為聰慧且適應性極強的陸行鳥,它既能輕松跑贏人類,又能在仙人掌叢中愜意棲息,甚至能將響尾蛇當作美餐。這種特性移植到NBA球隊身上,再合適不過。作為看英文基本靠翻譯的人,我有一個懷疑,有沒有可能,“Chaparrals”這個隊名指的就是這種鳥而非什么植物植被?
![]()
德州沙漠中的走鵑鳥
1970-71
改名“德州叢林”后,隊徽迎來升級。在上一版元素的基礎上,增加了灰色加粗黑邊框的德州地圖形狀作為背景。走鵑鳥變成藍色,眼神由得意的斜視變成略帶不滿的白眼,籃球改成了ABA特色的紅白藍三色球,周邊增加了幾條細線表示正在旋轉。籃球和鳥下方是紅色的隊名“CHAPARRALS”。
![]()
德州叢林隊徽:1970-71
隊徽系列寫到現在,這是第三支球隊帶有地圖的。按照時間順序,叢林是第二支。不知道后來網隊有沒有從這里得到靈感。
![]()
德克薩斯州位置圖
1971-72~1972-73
如果以上一版隊徽中的信息來看,搬回達拉斯的叢林隊完全沒必要修改隊徽。仍然要修改也許是想通過改變驅走上一年糟糕的運勢。
![]()
達拉斯叢林隊徽:1971-72~1972-73
地圖的背景變成了白色;籃球的紅、藍兩色變得更深;籃球周圍原先的黑線變成了加粗的灰線;走鵑鳥的藍色也變淺,還增加了反光色,營造出一種立體感。如果玩找茬游戲,會發現比起上一版,改變的點簡直多不勝數,諸如籃球變大、地圖邊緣變化、鳥身角度傾斜……不一而足。而我最在意的是,走鵑鳥的眼神又變回了第一版的得意,看來它還是更喜歡達拉斯。
馬刺時期的隊徽
1973-74~1988-89
1973年,轉戰圣安東尼奧、改隊名,這些重大改變是新隊徽推出的充分條件。馬刺的首版隊徽就給人以一本正經一板一眼的形象:首行的小號字“SAN ANTONIO”與第二行的“SPURS”兩端對齊,除了“U”,每個字母都顯得一絲不茍。加上黑與灰的暗色,如果隊徽可以擬人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一臉嚴肅不茍言笑的老先生。
![]()
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徽:1976-77~1988-89
如果說這個隊徽還有唯一的設計感,那就是“SPURS”中的字母“U”了。也許只是巧合,生活中的實物馬刺,真的就是“U”形加一個帶齒輪的尾巴,因此用一個馬刺的形狀代替“U”,簡直是天作之合。
![]()
有些資料稱這版隊徽是從1976-77賽季開始啟用,但又不能提供1973-76三個賽季的隊徽。如果只看隊徽本身,并沒有任何指向ABA或NBA的信息,因此1976年球隊從ABA轉戰NBA,這版隊徽完全可以無縫銜接不需調整。與馬刺同年轉戰NBA的網隊也是同樣的情況,ABA時期的隊徽并沒有因為聯盟的切換而變更。
1989-90~2001-02
1989年,在上一版隊徽元素的基礎上,增加了青色、粉紅、橙色三抹弧形的色帶作為背景。原logo中的“SAN ANTONIO SPURS”除了“U”的尾巴小齒輪落在橙色帶上,其余元素都落在粉紅背景中。“SAN ANTONIO”改為白色字并縮窄了間距,“SPURS”的陰影變成亮銀色,“U”的齒輪改成六角星狀。
![]()
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徽:1989-90~2001-02
沒有資料解釋為什么會在這個年份對隊徽進行這樣的修改,只知道這些彩色元素與圣安東尼奧當地的嘉年華“Fiesta San Antonio”有關,該節日始于1891年,是紀念阿拉莫戰役(Battle of the Alamo)和圣哈辛托戰役(Battle of San Jacinto)勝利的文化慶典,以游行、音樂和墨西哥傳統藝術為核心。
有觀點認為這版隊徽色彩鮮艷,過于花哨,與馬刺牛仔文化的低調質樸有悖。如果你看過1997-2002年間馬刺隊的比賽,就知道除了地板,沒有任何元素與這幾種花花綠綠的顏色有關聯。
2002-03~2016-17
2002年,隊徽再次更新。表面原因是球隊更換了新球館,由阿拉莫球館搬遷至SBC球場。這版隊徽看似拋棄了過于鮮艷的青、橙、粉紅背景,不如說是將這三色改成了馬刺傳統的銀黑元素。背景色依然存在,只是換了顏色,并且對形狀進行了有規則的修飾。
“SAN ANTONIO”和“SPURS”都進行了弧形的排版,使之與背景色塊形狀和諧。“SPURS”還去掉了立體化效果,黑字外圈加了一層白色輪廓。
![]()
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徽:2002-03~2016-17
據圣安東尼奧社區研究顯示,馬刺嘉年華版隊徽因色彩特征曾被本地拉丁裔幫派篡改套用,這對真正的球迷造成了困擾。2002年,官方聲明強調:“新隊徽設計需脫離社區爭議性聯想,回歸純粹體育精神”。
橫向與其他球隊的隊徽作比較,馬刺隊徽的核心元素除了“U”形馬刺,再無其他亮點。但縱向與本隊各版比較時,它可能又是最經典的一版,無論從辨識度還是從球隊成績看。如果你看完下一版隊徽再回頭看這里,一定會覺得“SPURS”中的那個“刺”猶如球隊的防守核心,其覆蓋范圍極大,令對手無從尋找進攻路線——與隊史同時期的場上表現交相輝映。
2017-18至今
2017年是換隊徽的高頻年份,在這件事情上,馬刺并不消極。新版隊徽刪除了扇形背景,只留下最基本的“SAN ANTONIO SPURS”。如果從文字本身的色彩看,它甚至比1973年的第一版隊徽還要簡潔。
![]()
圣安東尼奧馬刺隊徽:2017-18至今
盡管官方的說辭“剝離一切非必要元素,是對球隊低調務實精神最純粹的視覺表達”冠冕堂皇,但結合史實,顯然球隊的表現沒有匹配換新的預期。
截至這版隊徽啟用前的最后一個賽季(2016-17),馬刺征戰NBA 41個賽季,僅有4個賽季沒有打進季后賽,從未連續兩年無緣季后賽;已經連續20年常規賽50+勝場(1998-99賽季50場37勝,按勝率折算成82場為60勝),常規賽總勝率高居全聯盟第一;啟用后8個賽季,除了前兩年趁著王朝余暉尚能體驗季后賽滋味,已經連續6年樂透,同期總勝率在30強中位列倒數第6。
作為一個接受了正常現代教育的人,我倒不是宣揚什么風水學。但你看新版隊徽中“SPURS”這松散的字間距,比之歷代前任嚴密緊湊嚴絲合縫的排列,簡直就是近年與隊史高峰時期攻防水平的真實寫照。所以說,要想復興,先改隊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