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設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發生軍事嘩變,如果有外國軍隊踏上該國領土參與鎮壓,一定會被視為挑釁行為,甚至遭到正反雙方的共同反擊。比如漂亮國的國民警衛隊發生了嘩變,有任何國家的軍隊敢借此機會派兵前往漂亮國么?
但你是否曾想過這樣的場景?某國的部分軍隊突然發生嘩變,推翻了現有政權并推選了新的政權領導人,卻引發了其它外國勢力的出兵干涉。
![]()
外國勢力不但派兵踏上該國土地,直接參加鎮壓行動,還將新的領導人抓回自己的國家囚禁,我想任何一個人都會覺得這是“國家的屈辱”吧。
今天我想分享的歷史事件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1882年,朝鮮的部分軍隊發生嘩變,帶動漢城市民攻入王宮,推翻閔妃集團的統治,推戴朝鮮國王高宗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執政。
![]()
李昰應
但這次嘩變卻引發了中國和日本同時出兵干涉,不但很快便被鎮壓,甚至連高宗生父都被抓回大清囚禁起來,這便是著名的——“壬午兵變”。
日本三艘軍艦轟開朝鮮國門
閔妃集團借機打壓異己
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倒幕運動風起云涌。隨后,日本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進行“明治維新”,使得本各方面綜合國力及社會風貌有了長足進步,更是將此前簽署的不平等條約先后廢除或修改,成為了亞洲工業化強國。
但隨著國力提升的還有野心,朝鮮半島在明朝時就曾遭受過日本的入侵,現在的形勢則更加嚴峻。幕府末期就已經不斷有日本人鼓吹侵略朝鮮,大書特書所謂“征韓論”,甚至有人還提出了“失之俄美,補之朝鮮”的口號
![]()
朝鮮半島在我國明朝時期就曾遭受過日本的入侵
“征韓派”雖然占據了上風,但其內部卻出現了分歧,最終在天皇的裁決下,以大久保利通為首的“緩征派”壓過了以西鄉隆盛為首的“急征派”,從而使朝鮮半島暫時躲過一劫,
但沒過幾年,一些野心家就坐不住了,1875年9月,他們以測量測量北海和西海的水文數據為由,派出“云揚號”、“第二丁卯號”和“春日丸”三艘軍艦從長崎出港,一路向西北方向駛入朝鮮江華島海域。
![]()
江華島之戰
在偵查完江華島附近朝鮮軍隊的炮臺數據后,日軍從永宗鎮登陸,將此地變為一片火海。在戰斗中,日本方面擊斃朝鮮士兵35人,俘虜16人,擄獲大炮36門,火繩槍130余支,而己方僅有兩人傷亡。
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日本軍艦連續在“釜山港”外游弋示威,釜山日本公館內的58名日本士兵也沖出會館,將12名朝鮮人砍成重傷。
![]()
釜山港外的日本軍艦
在隨后的日朝交涉中,日本人堅持要與朝鮮方面簽訂不平等條約,朝鮮民眾則一致反對與日本方面締約,并掀起了對日本抗議的浪潮,以崔益鉉為首的大批儒生甚至在漢城王宮門前持斧上疏。
但朝鮮方面的實際掌權者“閔妃(明成皇后)”集團沒有和侵略者作戰的勇氣,更是害怕開戰后主戰派的興宣大院君趁機奪權,便不顧朝鮮全國上下的強烈反對堅持與日本簽署了《江華島條約》。
閔妃這個人的經歷也確實是很傳奇,他本身是興宣大院君“李昰應”親自為兒子高宗李熙挑選的王妃,看中的就是閔妃沒有深厚的背景,便于他操控掌握高宗。
![]()
閔妃
![]()
江華島條約
但他沒想到的是,閔妃天賦異稟,在政治方面十分有天賦。再加上其勤奮好學,很快便籠絡了一批政治人士,而因為他不認同興宣大院君的“閉關鎖國政策”,所以以閔妃為中心便形成了一股反對大院君獨裁統治的政治勢力。
1873年,23歲的閔妃便說服了朝鮮高宗李熙親政,逼迫興宣大院君退居二線,而高宗李熙性格非常懦弱,所以權力便落到了閔妃集團的手中。
![]()
高宗李熙
在《江華島條約》簽署后,閔妃集團開始派遣修信使團出使考察日本,設立近代機構“統理機務衙門”,并以推動近代化改革的名義鞏固自己的權勢,大力排斥異己。
![]()
對外開放卻更加貧苦,朝鮮人民不堪重負
隨著時間的推移,閔妃不斷加大朝鮮的開放程度,但沒有太大背景的她政治地位不是很牢靠,所以便不可能避免的走上了和興宣大院君一樣的“獨裁道路”,開始對大院君李昰應殘留的勢力進行大清洗。
在我們的理解中,雖然閔妃獨裁,但“堅持對外開放,摒棄閉關鎖國”總是好事。可閔妃政治斗爭是一把好手,但治理國家能力卻是稀碎。根據相關文獻記載,閔妃集團任人唯親,骨干人物閔謙鎬、閔臺鎬等人都嚴重的貪污腐化,地方官吏也巧立名目橫征暴斂。
![]()
閔臺鎬
在其執政期間,朝鮮百姓的生活非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貧苦,便開始紛紛懷念起興宣大院君執政時期的景象。
與此同時,對外開放也并不是平等的交易,日本商人利用《江華島條約》賦予的特權大肆在朝鮮廉價掠奪糧食,導致朝鮮賴以生存的必需品不斷流出,本來就貧困不堪的朝鮮人民因而雪上加霜,大大加深了朝鮮的社會危機。
此外,閔妃集團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與日本方面十分曖昧,出賣了很多利益給日本,以換取日本方面的援助。而日本方面看到有如此好的機會滲透朝鮮,怎么可能放過?
![]()
朝鮮一處市場
于是,他們積極物色在朝鮮的代理人,資助開化派親日政治人士,甚至在1881年直接幫閔妃訓練組建了一支由日本人擔任教官的近代化朝鮮新式軍隊,即——“別技軍”,而這支軍隊的指揮官便是閔妃的侄子閔泳翊。
閔妃集團的親日態度引發了興宣大院君和朝鮮人民的不滿,而日本公然滲透剝削朝鮮的行為也引發了朝鮮上下的憤怒。整個社會對于日本充斥著仇視的態度,甚至已經直接在明面上體現,比如在1879年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進入漢城時,竟然一路遭到民眾投石襲擊。
![]()
花房義質
在這種情況之下,閔妃集團卻沒有絲毫收斂,他們并不想為了朝鮮的未來而實行真正的改革,而是利用改革機會中飽私囊。在他們的驕奢淫逸和揮霍無度之下,朝鮮半島的國力進一步衰減,國庫已經幾乎被耗盡。
1882年春季,朝鮮發生了大旱,本就深陷糧食危機的朝鮮人民雪上加霜,民怨四起。再加上朝鮮國庫空虛沒有任何賑災的能力,導致人們紛紛傳播宮中鬧鬼的言論,并指責這是閔妃引進招致的天譴。
而就在這種情況下,閔妃集團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手中的權力,開始大規模縮編朝鮮舊式軍隊的規模。超過半數的舊式軍人被迫解甲,而日本人訓練的“別技軍”反而獲得了重金投入,計劃擴編。
![]()
舊式軍隊一名武將
![]()
別技軍
如果閔妃隨后能夠公正地對待舊式軍人,可能也不會發生后面的事情了。可事實是,本就縮編的舊式軍人待遇極差,閔妃的侄子閔謙鎬公開克扣軍餉中飽私囊,僅剩的舊式軍隊“武衛營”和“壯御營”士兵已經“連續13個月”沒有領到軍餉。
如果朝鮮真的是國庫空虛不得已為之也就罷了。可與此同時,閔妃集團的別技軍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不但由日本人擔任教官,裝備遠好于舊式軍隊,各項待遇也高出不少,這導致舊式軍人充滿著不忿的情緒,并極度仇視“別技軍”。
![]()
舊式軍隊裝備奇差,別技軍重金打造
![]()
舊式軍隊沒有軍餉,別技軍待遇優渥
![]()
領取軍餉遭克扣,朝鮮士兵憤而嘩變
書接上文,因為長期遭受不公待遇,此時的朝鮮舊式軍人就像一個火藥桶,而隨后的“都捧所事件”則成為了引爆火藥桶的導火索。
大旱過后,朝鮮民不聊生,本就13個月未領到軍餉,再加上饑餓難耐,朝鮮舊軍士兵的情緒已經瀕臨失控。此時恰逢全羅道漕米運抵漢城,于是主管俸祿的宣惠廳便決定先將一部分糧食充當軍餉。
雖然這部分糧食只相當于一個月的軍餉,但好歹也能稍微緩解一下士兵們的情緒了,但當僅剩的兩支舊式軍隊“武衛營”和“壯御營”的士兵去領取糧食時,卻發現這些大米中被摻入了砂糠等物以次充好,根本不堪食用。
![]()
都捧著
好好的大米進入了倉庫,出來的卻是劣等摻假的大米,用腳也能想出發生了什么。于是,饑餓無比的士兵們馬上和都捧所管理倉庫的官員理論起來,還發生了沖突,大批憤怒和饑餓的士兵毆打了官員,并沖入都捧所內的倉庫奪取糧食。
隨后,閔謙鎬下令逮捕了金春永、柳卜萬、鄭義吉、姜命俊等四名帶頭的士兵,并決定嚴懲不貸,而這個消息也很快傳遍了漢城的大街小巷,更是引發了武衛營和壯御營士兵的憤怒
1882年7月23日,上萬名士兵及其眷屬聚集在漢城郊外的東別營開始嘩變,但此時的他們更多的還是想營救被捕士兵,以及向上情愿。但武衛大將李景夏畏懼閔妃的權勢,不敢親自參與此事,只寫了一封“陳情書”,讓士兵們直接去找閔謙鎬溝通。
![]()
李景夏
如果士兵們知道此時閔謙鎬正在景福宮,可能也就不會出現后面的兵變,但士兵們顯然沒有靈通的情報,只能前往閔謙鎬家中尋找他,目的是將武衛大將李景夏的陳情書上交,使其釋放四名被捕士兵。
當他們來到閔謙鎬府邸門口時,恰逢擔任倉庫管理官員的閔謙鎬家仆也在府中,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便開始了一番追打。
而在追打過程中,面黃肌瘦的士兵不斷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平民百姓都快吃不上飯了,自己13個月沒有領到軍餉。可閔謙鎬府內卻極盡奢華,不僅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各種美味珍饈也是一應俱全。
![]()
影視劇照
兩相對比之下,士兵們積攢多時的怨念全面爆發,他們打死了家仆,并開始了大肆破壞,將閔府內的各種奇珍異寶、山珍海味燒成灰燼,當然其中也有不少順手牽羊的。
激情過后,嘩變士兵們終于稍微冷靜了一些,隨后他們便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摧毀了閔妃集團要員府邸的自己竟然沒有任何政治上的靠山,也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應對。
而一旦閔謙鎬知道自己的府邸被毀,一定會瘋狂地報復,而面對裝備精良的“別技軍”,早就軍備廢弛的他們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等死。不過嘩變士兵中倒也有精明之輩,馬上想到了被閔妃集團打壓而引退的“興宣大院君”。
![]()
興宣大院君
面對前來尋找自己出面的嘩變士兵,興宣大院君李是應明面上拒絕了重新出山,還將士兵們趕走。但私下卻派出家臣許煜前往協助嘩變士兵的帶頭人金長孫、柳春萬等人指揮。
在興宣大院君的秘密指導下,本是一團亂麻的嘩變士兵很快變得組織有序、計劃嚴密,還發動了漢城大量的手工業者、小商人、城市貧民加入起義,使“士兵嘩變”迅速轉化為社會矛盾總爆發的“全城民變”。
![]()
別技軍
在士兵的幫助下,漢城的市民們紛紛來到軍械庫搶奪武器,并與士兵們合在一起開始暴動。他們先是釋放了被捕士兵和閔妃集團逮捕的政治犯,隨后又高呼著“殺光閔氏”的口號搗毀了閔臺鎬、閔泳翊等閔氏權臣的府邸。
而為了完全撲滅閔妃集團的外援力量,起義軍民們搶先襲擊了別技軍軍營,并處死了日本籍教官。隨后,他們于下午17時來到日本公使館,但畢竟是混亂下的臨時組織,成千上萬的朝鮮軍民竟然直到深夜才攻入公使館,而且還讓日本駐朝公使花房義質溜走了。
![]()
起義軍民攻打日本公使館
![]()
大院君重掌政權,閔妃集團四面楚歌
閔妃集團面對嘩變可謂“進退失據”,首先是對形勢的誤判,在嘩變蔓延之時竟然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不但沒有立即采取雷霆手段,反而先派出武衛大將李景夏去傳達手諭,命令士兵解散歸營,導致別技軍被搶先消滅。
其次,被閔妃集團派出鎮壓起義軍民的士兵不但沒有采取鎮壓行動,反而在到達現場后立即倒戈,使得閔妃集團失去了最后的武裝力量,不過也能看到他們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第二天清晨,起義軍民決定趁熱打鐵,一舉推翻閔妃政權,于是便冒著雨水向漢城王宮進發。由于起義士兵和漢城市民氣勢高漲,所以毫不費力地便攻入了王宮。
起義軍民將躲在王宮的大批閔妃集團官吏打死,而克扣軍餉的閔謙鎬甚至連腸子都被打了出來,可見士兵們“積怨之深”。
![]()
群情激昂(劇照)
不過罪魁禍首閔妃卻化裝成宮女僥幸逃了出去,不得不說真是命好。而此時高宗李熙再次暴露出其懦弱的性格,他面對這種情況“毫無應對之法”,唯一想到的方法竟然是急召興宣大院君入宮主政。
老謀深算的興宣大院君如愿以償,終于在多年后再次掌權。但擺在他面前的卻是個爛攤子,雖然士兵和民眾們比較擁護他,但成千上萬的市民依然在宮中搜索閔妃,一是因為想除掉這個罪魁禍首,二是怕活下來的閔妃日后報復。
所以,即使興宣大院君嚴再三下令讓士兵們撤出宮中,卻收效甚微,只好欺騙大家說“閔妃已死”,為此甚至還發布了國喪,并承諾赦免起義士兵和市民,這才讓大家放下武器,從昌德宮撤走。
![]()
昌德宮
隨后,興宣大院君全面廢除了閔妃集團所實行的“開放措施”,并進行了大批人事調換,將掌握兵權和財政的職位全部安排上自己的人,并下令把京城附近郡邑的糧米運往京城,作為士兵的軍餉,這才終于暫時平息了局勢。
但因為閔妃集團此前作惡多端,雖然兵變平息了下去,但是卻處于稍微煽風點火一下就著的狀態。果然,隨著民間謠傳逃亡在外的閔妃集團殘余勢力準備打回來,剛剛平靜下來的漢城立馬大亂,全城軍民再次集合。
而大院君也只好宣布關閉城門并向大家發放武器裝備,號稱要和全城民眾一起防備閔妃集團的反擊,而此時的城內也開始了另外一輪對于閔妃集團殘余勢力的“清洗行動”,有一些人固然是之前的漏網之魚,而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被冤枉的。
![]()
隨著謠言四起,起義士兵也開始懷疑起閔妃死亡的真實性了,便開始到處搜捕閔妃的蹤跡。閔妃也只好再次向南逃亡到忠州長湖院避難。
![]()
中日介入,大院君被逮捕
朝鮮的排日風潮令日本輿論大為震驚,駐朝公使花房義質逃回日本后也主張進行武力報復。但明治政府鑒于自身羽翼未豐,又考慮到朝鮮作是中國屬邦的地位,便決定先派花房義質率領軍隊接觸興宣大院君,脅迫其簽訂不平等條約。
隨后,1500名日本士兵在花房義質、高島鞆之助和仁禮景范帶領下,氣勢洶洶地開赴朝鮮興師問罪。
![]()
與此同時,洋務運動后實力有所增強的大清也開始看重朝鮮半島的戰略地位,此次兵變事件正好能夠成為“強化對朝宗主權”的時機。
兵變發生一周時間左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樹聲通過大清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電報,得知了朝鮮兵變及日本要出兵朝鮮的消息。
在和朝鮮方面派駐中國的官員金允植和魚允中溝通后,知道此次事件的罪魁禍首為興宣大院君后。張樹聲立即奏請清廷出兵朝鮮,而清廷也在隨后批準了出兵朝鮮鎮壓亂黨的計劃。
但實際上,金允植便是“閔妃集團”的人,本來就和保守派一方勢同水火,當然會將臟水全部潑向李是應,引導大清消滅政敵。
![]()
金允植
8月17日,約3000名大清士兵由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和統領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前赴朝鮮平亂,并于8月20日抵達與此前已經到達的道員馬建忠會合,而此次隨軍人員中不僅有朝鮮官員金允植,還有張謇、袁世凱等后來中國的風云人物。
清軍的目標是想盡快平亂,并不希望節外生枝與日本軍隊發生沖突,便在到達朝鮮后按兵不動,靜觀局勢變化。
![]()
日本方面看到大清出兵朝鮮后也十分慌亂,決定立即率兵進入漢城與朝鮮談判,試圖將生米煮成熟飯。雖然興宣大院君迫于壓力讓日本人進了城,還展開了談判,但面對日本人的無理要求卻上演了拖字訣,并暗中籌劃集全城之力擊潰日軍。
在談判無果的前提下,可能是怕在城中遭到圍攻,所以日軍先行撤出了漢城,朝鮮民眾也歡欣鼓舞,大喊反日口號。但興宣大院君隨后便發現,許多朝鮮人對同日本作戰感到恐懼,不少士兵甚至開小差,這讓他產生了濃濃的不安,便迅速向清軍求援。
看到此情況,清軍當機立斷,派出200名士兵火速趕往漢城。兩天后,馬建忠也率領大軍來到了漢城,興宣大院君親自前來迎接。
![]()
馬建忠
但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馬建忠確實是來幫助朝鮮應對日本人,但更重要的目的是“平定叛亂”,將他這個所謂的“罪魁禍首”抓走審判。
8月23日,慈禧太后下令:“即著該督(張樹聲)飭令吳長慶酌度情形,穩慎進扎,務將李昰應獲致,庶該國之亂自平”,這相當于正式開始批捕大院君。隨后,馬建忠兩度與花房義質會晤,達成了推翻大院君的默契。
8月26日中午,興宣大院君來到了清軍大營,而馬建忠在與其交談沒多久后,便開始指責其行為不妥,隨后吳長慶表示自己握有圣旨,叫大院君去中國一趟。
![]()
吳長慶
隨后,清軍將李是應送上了前往天津的“登瀛洲號”軍艦,并在之后受到了清政府的審問。但還好大清考慮到他朝鮮國王之父的身份,沒有聽從金允植的建議處死他,只是將其囚禁在直隸保定府,并在3年后的1885年釋放了他。
大院君被捕后,清軍迅速控制了漢城四大門和王宮內外,同時發布告示安撫民心。而在得到了金允植帶來的朝鮮國王請求“鎮壓亂黨”的手書后,吳長慶、袁世凱等人率清軍攻打了嘩變士兵的聚居地。
清軍抓獲了170多名參與兵變的士兵,金長孫、柳卜萬等所謂的兵變“魁首”后續被凌遲處死,大院君一派的官員也先后被賜死或問斬。
![]()
清軍
而在1882年9月12日,逃亡近兩個月的閔妃一行在清兵的護送下抵達漢城,重新掌握了政權,逃亡過程中幫助她避難的人全部平步青云,閔氏家族的氣焰也更勝往昔。
個人認為,從性質上來看,“壬午兵變”是一場規模浩大來勢猛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群眾愛國運動,而且在一天之內便推翻了封建統治集團,還獲得了漢城幾乎全城百姓的支持,不可謂不是一個成功的運動。
但同樣,這場起義的主要帶頭人并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起義的目的完全是出于營救戰友的沖動和害怕遭到閔妃集團報復的防御性動作,后期更是擁戴另外一位獨裁的封建統治者執政,可以說是——“毫無組織性、目的性和計劃性”。
![]()
如果這場起義能夠有一些深諳近代化制度改革政治人士的指導和計劃,在起義成功后直接仿照西方建立“近代化的政治制度”,可能朝鮮半島真的能夠走向富強,成功避免了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亡國的結局。所以,當時的朝鮮人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錯失了什么機會。
但歷史無法改變,這場本能夠改變朝鮮半島命運的起義因為天生有缺陷,不但沒有拯救朝鮮,反而給了外國勢力進一步滲透朝鮮的理由,比如日本便以兵變中日本人被殺的事實,要求在日本公使館駐軍。
![]()
十九世紀末的在朝日軍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