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圖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關鍵詞:關系邊界-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煩惱都來自課題混淆。事實上,人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對于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對于他人的事,交還他人。對于老天爺的事,交給老天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不必承擔他人的人生責任,我們只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出生于 20 世紀 80 年代的鄉村,家族龐大,因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我們家備受整個家族的冷眼。家族活動,我只能站在角落,而我的堂哥和表哥則能參與其中。長輩們經常以我是女孩為由,剝奪我參與家族活動的權利。
盡管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母親仍不斷鼓勵我,她堅信讀書能改變命運。為了贏得家族的認可,為了父母不再因我而受家族冷落,我從小就刻苦努力。這種爭強好勝的性格不僅讓我在學業上力爭上游,也讓我在工作中永不言敗。然而,外表堅強剛毅的我,內心卻異常脆弱。被人忽視時,我總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如果自己不努力做好,就不配獲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勵。這樣的心態讓我對他人的好意總是充滿懷疑,在工作中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信任關系,在親密關系里也總是患得患失。
這樣的認知模式讓我痛苦掙扎了 40 年,身心俱疲。我渴望打破這種束縛,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自信。我深知,真正的強大并非來自外界的評價和認可,而是源于內心的堅定與勇敢。我希望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和外界的關系,接納并善待自己,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煩惱都來自課題混淆。事實上,人生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對于自己的事,全力以赴。對于他人的事,交還他人。對于老天爺的事,交給老天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們不必承擔他人的人生責任,我們只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但這些道理都要在我們長大后,經歷很多事情之后才能真正明白!
小時候,我們總被教育要有責任感和勇于承擔,因為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這些被視為積極向上的品質。然而,對責任的過度承擔往往會讓我們不堪重負,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我因為先天性疾病,在初三之前,幾乎每一年都需要去醫院做一次手術,作為家里的長女,相比妹妹,我受到了父母更多的關愛和照顧。但我內心充滿了愧疚感,總覺得自己拖累了父母,我暗暗下定決心,長大后要成為家里的頂梁柱,這種觀念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跟老公結婚時,我告訴他,娶我需要和我一起承擔很多,因為我是家里的支柱,爸爸媽媽的日常事務、妹妹的生活和工作,都是我非常關注的事項。對于父母和親人,我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在我的觀念里,只有承擔全部的責任,才能讓自己沒那么愧疚,但過度承擔責任,讓我每天像扛著一座大山,只能艱難地匍匐前行,而這種壓力也時常讓我情緒失控,成為一個“炸彈”!但我一直不敢告訴父母,因為我內心有很多的聲音:
怕別人說我不孝……
怕媽媽難過……
怕媽媽哭著說我長大了就變了……
怕自我評判的聲音……
當我發現這些聲音是來自自己過多的責任感時,我不再無意識地受其指揮。我開始嘗試跟父母溝通,去真正關心他們在意的事情,跟他們交流他們對晚年生活的期待。出乎意料的是,媽媽跟我說,其實他們兩個人在鄉下過得很舒適,不需要我總是寄那么多東西給他們,我們定期帶小孩去看看他們就好,他們在意的是我是否幸福和健康。在多次的溝通之后,我發現“責任感”這座大山,不再壓著我,它變成一根牽掛著愛的紅繩,讓我和父母都過得更加自由和幸福。
這樣的思考模式我也帶到了工作中,以前我總是會用盡方法推動我的下屬進步,總是覺得他們的成長是我的責任。這些年我還一直以此為傲,為自己幫助很多人的成長而開心,雖然背負下屬的成長讓我壓力很大,但因為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所以我仍堅持著這樣的想法和做法。直到有一個下屬向我提出離職申請,原因是他覺得跟我一起工作壓力太大了。在離職訪談時,他說自己的成長速度是拖拉機,而我希望他是法拉利,所以他跑不動了,他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不想為我而努力。當時聽到這些,我內心特別受觸動,還伴隨著難過和失落。我覺得自己的好意沒有被人接受。但是這一次對話就像一個暫停鍵,讓我暫停下來反思,我發現這種對他人成長的期待是我自己的需求,而這種過度承擔也是我內心的投射,我把他人的人生和成長放到我的背上,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滿足自己內心的安全感!
過度承擔,有時候也是過度地控制他人!當我跟下屬劃清各自的工作責任,明確區分自己能夠控制和承擔的責任范圍,了解自己的底線后,我和下屬建立了清晰的邊界。我避免過多地承擔他人的問題和責任,也不再用自己的標準去改變他人,邊界感清晰,才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糾結和麻煩。在一次調研中,下屬反饋現在的我帶給他們的是自由和信任,這份信任讓他們有自驅力去完成各種工作,我們團隊很少開會和反思,但大家的績效反而都很卓越,這也源于我更清晰地認識到,邊界感清晰是一個領導必須具備的能力。
曾經有一個客戶跟我分享了他的困擾。他的親戚去投奔他,他暫時的收留導致了后來矛盾的發生。那個親戚長期被他照顧,已經習慣了,當他要結婚,提出讓親戚搬出去住時,對方居然要求他幫自己租房子。他一邊為自己委屈,一邊也在反思自己的過度承擔、過度負責,導致了兩人的邊界感過于模糊。長期過度承擔他人的責任,會令對方把自己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一旦自己達不到對方的要求,便會招來對方的指責。
這位客戶的經歷很好地說明了與人相處時,過度承擔他人的責任和邊界感模糊可能帶來的問題。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過度承擔他人的責任時,不僅可能讓自己感到疲憊和委屈,還可能讓對方習慣和依賴我們的付出,將我們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當這種依賴成為習慣,一旦我們無法滿足對方的需求,就可能會引來對方的指責。
這種情況在家庭中也很常見。以前在家里,我總覺得老公照顧孩子、做家務都不如我做得好,出差時會一直擔心他是否照顧好了孩子,這樣的擔心除了內耗并無他用,反而會讓老公覺得照顧孩子理應是我的責任!當我劃清關系的邊界,內心認定家務和孩子,老公都需要負一半責任時,我開始建立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會優先考慮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再也不委屈自己。在孩子的問題上,老公開始擔負更多,給老二洗澡、哄老二睡覺,陪老大打球、做游戲,這樣的陪伴不僅讓父子關系變得更融洽,也讓老公體會到了更多做父親的快樂,我也變得更輕松和自在。
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對家人的愛和關心而過度承擔對方的責任,但這樣可能會讓家人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可能讓他們對我們的付出產生依賴。當我們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失望和不滿,而這往往會讓我們內疚,從而讓我們背負更多的壓力。
因此,學會在人際關系中劃清清晰的邊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和能力范圍,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同時,我們也需要尊重他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鼓勵他們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樣不僅能讓我們更加輕松和自在,也能讓人際關系更加健康和和諧。
過度承擔他人的責任和邊界感模糊并不是我們的錯,這些行為往往源于我們對他人的關心和愛。然而,為了保護自己和讓他人健康和幸福,我們需要學會在關愛他人的同時,也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擺脫過度承擔,劃清人際關系的邊界,在取悅這個世界之前,先學會取悅自己,你的人生沒有必要為他人而活。余生,我們最不該辜負的人,就是自己!
這不叫孝順 而是越界
孝順,是一種美好的品質,但有時候孝順卻成了一種壓力,甚至越過了應有的邊界。
我的童年基本在病房中度過,親身感受了父母生活的不易,加上被重男輕女的思維洗腦,讓我對父母充滿了愧疚。如果我是個健康的孩子,父母的生活就不用如此艱難;如果我是男孩,父母就不用如此委屈。這樣的聲音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我內心暗暗發誓,長大后一定要讓父母以我為傲,我要好好孝順父母。
當我開始工作后,我就把大部分工資交給父母,我常常思考可以讓爸媽開心的方式,比如,給父母買很多東西,讓他們在鄉下的生活可以更加舒適。我努力成為我自己設想中的好女兒,拼命給自己提要求,就怕父母不高興。似乎我不努力就不配成為我父母的女兒,這種想法讓我一直在向外尋求認可,想用做孝順女兒來證明我值得被愛!
這樣的行為看似孝順,實則越界。那些看似現代化的設備,在鄉下成了擺設!而我自己也身心疲憊,內心積壓了很多委屈的情緒。其實孝順不是盲從、不是物質,而是一種理性的關愛,在尊重和照顧父母的同時,我們更要照顧好自己的真實感受。
曾經有位客戶告訴我,回家過節成了她最大的恐懼。作為一個“30+”的女性,每次回家,她都面臨父母催婚的壓力。為了逃避這種情況,她逐漸減少了與父母的聯系,甚至不再回家。我問她為何如此恐懼催婚,她回答說,這件事讓她深感內疚,覺得自己讓父母失望了。
她回憶說,小時候,她一直是個懂事的孩子,遵循父母的教導,努力成為好學生、好女兒。長大后,她認為這就是孝順。父母希望她畢業后回家鄉工作,于是她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了小城市,成為大家眼中的孝順女兒。現在父母和她雖然在一個城鎮,物理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卻很遠。她內心對父母有抱怨、有恐懼、有內疚,這些情緒的累積讓她不太愿意跟父母說話。可她的父母以為是她工作壓力過大,還特意到她的身邊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她和父母的關系因為孝順和愛被深深地纏繞在一起,他們在彼此身上尋找自我的存在感,似乎沒有另一方就會失去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意義!
這種向外尋求的認可和存在感,是內心的“不配得感”,它讓我們無法獨立。真正的孝順是尊重父母和自己的獨立性,讓父母和自己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真正對子女的愛是適當的關愛和支持,而不是影響他們的生活和習慣。
愛與越界之間其實只隔著一顆心,這顆心需要我們用心去傾聽、去理解、去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與父母的相處中找回那份最真摯的愛!
不管是父母還是子女,我們都是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存在的,尊重彼此,才能跨越界限,找回真正的孝順和關愛。
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的一個客戶是典型的孝順兒子,從小到大,他的生活目標仿佛都是為了取悅父母。他選擇了父母期望的大學和專業,放棄了自己熱愛的藝術;他放棄了與朋友們的旅行計劃,只為了能夠在家陪伴父母。在他的心中,讓父母開心是他的責任,是他存在的意義。
他媽媽總是跟別人夸他,說他孝順又聽話,在外人眼里,他是孝順兒子的模板,周圍的鄰居都說,這個“夾克衫”比“小棉襖”貼心,但他并不快樂。他曾跟我探討: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他想要的嗎?他的內心充滿了掙扎和痛苦。在家里,他越來越少跟父母溝通,常常一個人悶悶不樂地在房間里玩游戲。
我問他,如果不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他想過什么樣的生活?他思考了很久說,從他記事起,他就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優秀(母親是醫生,父親是老師),所以作為他們的兒子,他不敢不優秀,他怕讓父母丟臉,所以他總是努力保持好孩子的形象。當他想要學藝術時,他父親跟他說,學藝術很難養活自己,考公務員才能讓他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讓父親安心,他選擇了順從,雖然最后考上了,但是他工作得并不開心。從小到大養成的順從他人的模式,讓他在工作中對領導和同事的要求也從不拒絕。他是領導眼里的好員工、同事嘴里的好同事,但是他自己的內心非常糾結,他覺得他的價值都來自外在的肯定和認可,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像他一樣的很多“80后”,似乎從小就被告知要孝順父母,要尊敬長輩,要為家族爭光。在這樣的教育下,他們學會了放棄自己的興趣和愿望,只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他們選擇了父母認為有前途的專業,放棄了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他們按照父母的意愿安排生活,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他們以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才能贏得父母的贊許和笑容。
但是,這樣的生活真的能讓人快樂嗎?他們真的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我價值和成就感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當他們長大了,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應該只是圍繞著取悅父母而轉,而應該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追求、有權利去探索和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成長過程中的順從模式總是在無形中影響著他們。
我鼓勵客戶突破自己,在一次春節聚會上,他向父母坦陳了自己的感受,他說:“我一直試圖讓你們開心,成長過程中從未反抗過你們的任何決定。但是這樣的我不快樂,我以為順從你們能讓你們開心快樂,但這樣的我并不開心。”
他的父母非常震驚,可能他們也從未見過這樣“勇于自我表達”的兒子,當他們冷靜下來后,他們表示自己從未想過要讓兒子取悅他們。他們只是想用自己的經驗為兒子選擇一條安全幸福的道路,但他們不知道這份愛給兒子帶來了如此大的壓力!
那次的溝通,讓客戶突破自己,他決定做出改變,他開始在業余時間學習藝術,參加畫展,并開始嘗試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生活開始有了新的色彩,他的笑容也更加燦爛。他發現,當他開始追求自己的幸福時,他的父母也會為他感到驕傲。
活出自己的精彩,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幸福的人。當你做到了這一點,你會發現你的父母也會因為你的成長和成功而感到自豪和開心。而這份開心,才是最持久的。
本文節選自|《過有選擇的人生》
作者|朱瓊 劉夏 楊海霞著
![]()
![]()
About us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