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10億用戶App轉向AI原生應用,大船如何掉頭?
高德最近打了個樣,用AI重構底層技術棧,建立主-從Agent架構,將千問大模型與空間智能結合,展現出了新范式的強大威力,給用戶帶去了極大便利。
一條最快的通勤路線,一份詳細的全家旅游攻略……過去需要一系列操作,全網到處搜索需求,現在動動嘴,一句話就搞定了。出行和生活,有AI Agent加持以后,原來可以這么簡單。
這也意味著高德地圖從出行工具轉變為了智能體,重塑了人機交互方式,猜得懂人心,辦得了實事。應用不再是被動等待,而是主動出擊,全程自主拆解用戶需求,智能體自主決策和執行任務。
出行場景下首個AI原生應用就此誕生,用戶超10億的高德率先全面AI化,給行業轉型提供了新的參考范式。
輸入一句話,秒辦一堆事
自從高德更新智能體后,已經離不開主智能體小高老師了,打開App就是嘮,空間智能直接調,方便懂我會辦事。
![]()
比如說日常市區通勤,開車不一定是最快方式,坐地鐵可能更快。以前如果想知道哪種方式更好,需要填好地點,然后選擇開車記下通勤時間,接著再選公共交通,對比兩條路線哪條花的時間更短,最后自己決定是開車還是坐地鐵。
一通操作又慢又繁瑣。現在只需要一句話就搞定了,直接就跟小高老師說:
現在我要去故宮,開車和地鐵哪個更快。
小高老師就會主動對比路線的時間差別,然后給到咱們最快的路線,不需要自己手動輸入地點和切換了。
不僅如此,小高老師在給結果的同時還會提供預見性服務。比如說早上6點起來趕飛機,告訴他要去首都機場,小高老師就會根據歷史數據,結合實時路況,提醒你7點20開始可能會擁堵,提前做好準備。
![]()
除了個人城區出行好用,如果全家想出趟遠門,也可以找小高老師幫忙,仍然只需要一句話:
我要帶爸媽和老婆孩子去蘇州,請給我制定一個旅行計劃。
小高老師立即安排,交通助手、景點達人和美食達人等多個智能體協作,很快檢索了多條路線和多個景點。
![]()
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計劃,3天逛完14個景點。
![]()
總得來看,空間智能加持的小高老師,既看得懂大千世界,也看得透復雜人心,在出行場景下首次實現自動拆解多步驟用戶意圖,還能自動調用各種工具。交互方式也從觸控變成了語音對話。
方方面面都區別于傳統App,高德怎么做到的?
出行場景首個主-從Agent架構曝光
App能聽得懂話、辦得成事的秘訣在于高德用AI重構了整體架構,應用融入千問大模型,在出行場景首創了主-從Agent架構。
新架構主要分為Agent層、模型層和工具層三層,高德分享了背后清晰的運行邏輯。
![]()
以前面提到的“開車和坐地鐵去故宮”問題為例,用戶輸入的這句話就是一條查詢,首先會進入Agent層給到主Agent小高老師。
小高老師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路由,他會先調用模型層的意圖理解模型(源自千問大模型),對用戶這句話進行初步的意圖分析并拆分為3個子任務,同時重寫查詢,然后將子任務下發給對應的從Agent。
![]()
從Agent再對分配的子任務做最終意圖理解,比如“規劃到故宮的路線和用時”這個子任務,就對應導航出行從Agent
導航出行從Agent接到兩個子任務后,分別提取出關鍵參數,如“{“當前位置”:”家”,”終點”:”故宮”,”交通工具”:”開車”}”,然后調用模型層的工具匹配模型,從工具層中找出匹配的工具。這里匹配到的工具是出行路線規劃工具,傳參到工具層并調用即可。
工具層負責執行具體的子任務,目前主要面向出行、本地生活和跨場景三大類需求,接受參數執行任務后,將“到故宮的地鐵線路和用時”結果返回給從Agent。
![]()
因為還需要比對駕車子任務的結果,所以這兩個子任務的返回情況會傳給服務總結Agent,該從Agent匯總處理后將結果交給主Agent,主Agent最終將結果呈現給用戶。
在整個運行過程中,還有兩個關鍵模塊起到了支柱作用:
生態數據和通信協議
高德通過自有生態沉淀了海量的多樣化需求,包括時空信息、餐飲評價、文娛信息等,這些數據原本獨立,如今打通整合后,成為高德能提供跨場景服務的基礎,也持續優化了模型。
然后是通信協議,高德在架構中沒有設置專門的交互模塊,而是基于MCP和ATA協議定義了各個模塊間的標準化接口,還支持第三方服務接入。
![]()
高德利用二十年物理世界數據沉淀,用AI重構底層技術,融入通義大模型,打造了出行場景下首個Agent協同系統、AI原生應用
這讓高德地圖不再是簡單的出行App,還是懂你的生活好搭子。
轉型AI原生應用的參考答案
高德底層架構的變化,可以從三個層面看待。
技術上,主-從Agent架構采用分治思想,突破了單點AI模型的限制。主Agent高效分配資源,提升了架構的靈活性。
同時多智能體協作分工,將超長多步驟任務拆解成多個子任務,子Agent可以更垂直更專業地處理子任務,給出更準確的結果。匯總后給到用戶前,主Agent還能再檢查一遍結果,確保對齊用戶需求,提升了用戶體驗。
應用上,新架構讓高德從單純的工具轉變為智能體,率先重塑軟件開發和用戶體驗。開發者不需要再設置大量的功能按鈕,用戶不用再四處找入口,只需要動動口,從“功能響應”躍遷至“意圖驅動”,結束了按鈕與邏輯功能綁定的時代,引領地圖服務進入自主決策時代
App不再是被動響應用戶請求,而是主動去匹配用戶需求,打通了過去割裂的場景,讓高德不僅限于出行場景,還是我們日常吃喝玩樂的好搭子。
最后,從行業視角來看,高德為行業轉型提供了可復用的技術范式
大模型重塑一切的當下,將AI作為模塊集成的應用多,敢于用AI重構底層的玩家少,尤其是高德這樣用戶數超10億的國民級應用。
10億用戶,意味著覆蓋場景廣,并發流量高,開發難度大。高德推出的全新架構,扛得住10億用戶訪問,能滿足10億用戶的各種需求,其他體量的應用自然可以參考著來。
高德在技術架構上,給行業從傳統應用轉向AI原生應用打了個樣,提供了參考答案。
另外,這也是一種信心。
AI時代確實在帶來技術重塑,但有場景有用戶的產品一旦行動起來,確實如虎添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