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正式接棒臺灣地區領導人職位。這位曾以“臺獨工作者”自居的醫界出身的政治人物,從上任第一天起就注定不會平靜。
![]()
短短15個月,他不僅把兩岸關系推到冰點,還讓臺灣內部政壇陷入混亂,甚至被外界戲稱為“按下葫蘆浮起瓢”的代名詞。如今,賴清德的執政成績單已經亮起紅燈,而他的個人政治履歷,也成了爭議的焦點。
草根出身的“臺獨”末路
賴清德的故事,聽起來像一部草根逆襲的勵志劇。
他1959年出生于新北市一個煤礦工人家庭,父親在他三個月大時因煤氣中毒去世,母親獨自拉扯六個孩子長大。
![]()
1980年,服兵役的賴清德
靠著聰明才智,他先是考入臺北市頂尖中學——建國高中,隨后進入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再轉戰成功大學醫學院,最終赴美攻讀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
學成歸國后,他成為主治醫師,本可以安穩度過一生。然而,1996年,他突然放棄醫學事業,投身政壇,當選“國民大會代表”,正式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
![]()
賴清德的政壇起步并不算順利。1998年當選“立委”后,他花了11年才站穩腳跟,四次被評為“最佳立委”。2010年,他高票當選臺南市長,成為民進黨“四大天王”之一。
2017年,他接任“行政院長”,在任期間推動“一例一休”政策,引發社會爭議。2020年,他作為蔡英文的搭檔當選副領導人,2024年又通過選舉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
表面上看,這是一條“步步高升”的職業路徑,但細究其背后,卻藏著一條“臺獨路線”的升級版。
![]()
賴清德的政治主張從一開始就帶有鮮明的“激進”色彩。他在哈佛留學期間接觸西方政治理念,回國后加入民進黨“新潮流系”,這個派系以“臺獨”立場著稱。
2025年3月,賴清德正式將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這一舉動直接踩中了大陸的紅線,引發大規模軍演回擊。同時,賴清德還在2024年恢復了臺灣的軍事審判制度,試圖用法律手段強化“臺獨”合法性。
![]()
賴清德上任后,臺灣的生存空間迅速縮小。2025年7月,他原計劃訪問中南美洲,并途經美國紐約,結果遭美方拒絕“過境”,這是20年來臺灣地區領導人首次被拒入境。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對賴清德“臺獨”路線的不信任信號。
同時,中美在斯德哥爾摩展開貿易談判,美國向臺灣施壓,要求其開放市場、增加對美投資,并對“威脅國家安全”的產品加征高關稅。
![]()
2025年7月3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所有來自臺灣的商品征收20%的關稅,稅率與越南、孟加拉等低技術出口國持平。這一數字遠高于日本、韓國的15%,也讓臺灣的高科技產業陷入困境。
臺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原本是賴清德的“護城河”,但隨著其加大在美國的投資,臺灣的“硅盾”優勢逐漸消失。賴清德試圖用經濟手段“挾洋謀獨”,結果卻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
2025年8月,臺灣南部遭遇臺風“丹娜絲”和西南氣流暴雨,災情嚴重。賴清德在災后第四天才到現場,面對災民請求軍人協助清理房屋時,竟以“軍人不能入民宅”為由拒絕。更有災民因無法清理屋頂而自行操作,不幸墜落身亡。
這一度讓賴清德的支持率進一步崩盤,連他的“本命區”臺南都出現36%贊同、43%不贊同的“淪陷”局面。
![]()
內部治理上,賴清德同樣陷入困境。2025年7月,民進黨發動“大罷免”行動,試圖通過罷免國民黨立委削弱對手。然而,這場精心策劃的“青鳥行動”卻遭遇滑鐵盧。
25個選區全數否決罷免案,支持率均未達到25%的法定門檻。賴清德的“清鳥”計劃(諧音“清零”)徹底失敗,連國民黨發起的唯一一單罷免案也未成功。這場“大潰敗”不僅暴露了賴清德對民意的誤判,也讓民進黨內部的裂痕進一步擴大。
![]()
更糟糕的是,賴清德的“罷免”策略反而加速了民進黨的“空心化”。黨內中堅力量出走,組織動員力下滑,而賴清德本人卻固執地堅持“斗爭路線”。
黨內議員公開要求他辭去黨主席職務,但賴清德拒絕讓步,甚至強推“823大罷免”政策,引發更大分裂。如今,民進黨的“綠色體系”已顯疲態,曾經的動員機器只剩下裂痕與反抗。
除了政策失誤,賴清德的個人形象也屢遭質疑。2024年3月,有退役少將爆料,賴清德的兒子在美國讀書,未按規定回臺服兵役。
![]()
這在臺灣掀起軒然大波,畢竟“服兵役”是每個公民的義務。盡管賴清德團隊否認“特權”,但網絡上的罵聲卻難以平息。網友調侃:“別人家的孩子在服役,賴家的孩子在美國‘留學’。”
遇刺風險,箭在弦上
目前,賴清德的安保級別已接近“戰時狀態”。他的保鏢數量比蔡英文時期增加三成,出門前呼后擁,臺北的安保幾乎進入“戒嚴”模式。
![]()
2024年5月,賴清德辦公室突發火災,雖然官方稱是電路問題,但民間猜測不斷,甚至有人認為是“警告信號”。臺灣歷史上曾發生過領導人遇襲事件,如今社會分裂加劇,極端分子的威脅不容忽視。據傳,“洪門”等組織已公開放話要找賴清德“麻煩”,讓他的處境更加危險。
賴清德的“臺獨”路線不僅讓兩岸關系惡化,也讓臺灣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進一步邊緣化。2025年8月,尼加拉瓜宣布與臺灣“斷交”,臺灣的“邦交國”僅剩12個。賴清德試圖通過訪問美國、日本等國家“刷存在感”,但收效甚微。
![]()
美國對臺政策的“實用主義”顯露無遺:只要臺灣能為其“科技競爭”服務,就給予一定支持;一旦臺灣“越界”,立刻祭出“關稅大棒”。
眼下,美國要求臺灣開放市場、增加對美投資。臺積電加大在美國的投資固然能緩解部分壓力,但臺灣本土的產業鏈卻因此受到沖擊。賴清德試圖用經濟手段“挾洋謀獨”,卻讓臺灣陷入“被掏空”的尷尬局面。
![]()
2025年8月,臺灣“民意基金會”發布最新民調,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僅為33.3%,不滿意度高達54.4%。創下了近3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以來的最低紀錄。
年輕一代的投票率更是觸目驚心。TVBS民調顯示,30-39歲群體對賴清德的滿意度只有20%,是各年齡層最低。罷免團體志愿者中,300人里僅有4個大學生。賴清德試圖通過“太陽花世代”維持支持,但現實卻證明,這些年輕人早已對“政治操弄”感到厭倦。
![]()
如今,兩岸關系緊張、經濟停滯、外交孤立、民意流失,這些“內外交困”的局面讓賴清德幾乎無路可退。并且,他的“臺獨”路線與臺灣主流民意背道而馳。根據民調,大多數臺灣民眾希望維持兩岸和平,賴清德的激進政策卻讓臺灣走向危險邊緣。
賴清德的“政治豪賭”是否還能翻盤?目前來看,可能性極低。美國對臺政策日趨強硬,民進黨內部已顯疲態,而民眾的不滿情緒正以“火山爆發”的態勢蔓延。如果賴清德繼續堅持“臺獨”路線,他的政治生命恐怕已進入了倒計時。
![]()
臺灣省一代目,蔣介石
歷史上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從蔣介石到蔡英文,都完成了任期。但賴清德很可能成為“例外”。而臺灣,這個原本充滿活力的寶島,如今正在賴清德的“攪局”下,變得顛三倒四、雞飛狗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