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快”字當頭的時代,即將迎來100周年的丹麥視聽傳奇 Bang & Olufsen (以下簡稱 B&O) 卻一直始終踐行著看似很“慢”的長期主義。
成為百年品牌,是無數創業者心照不宣的共同理想。看到一個品牌能走過百年,心里總會有些莫名的觸動。而不管是十年,還是百年,在 B&O 看來并不需要被賦予過多的意義,刪除無謂意義,拓展內心音域, B&O 的百年旅程,正是這句箴言的生動詮釋。
1925年,從丹麥的斯特魯爾小鎮開始,B&O 就錨定了三件事:聲學,設計和工藝。近一個世紀過去,當“季度爆款”成為消費電子行業的緊箍咒,當“計劃性報廢”成為心照不宣的生意經,B&O 的核心命題一貫的穩定——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咬住那些真正定義品牌價值、讓用戶甘愿為“長期主義”買單的“不變”內核?技術精進、設計哲學、人文關懷,這些“慢”功夫磨礪出來的百年根基,打磨著一套看似不合時宜的生存法則:以“守正”對抗速朽,以“慢”功換取永恒。
和 B&O 品牌亞太區市場總監 Leon Tang聊完后,胖鯨深刻感受到,走過百年的 B&O,其品牌內涵可以總結為三大要素:“慢”(長期主義)代表著定力,“快”帶來了活力,而“圓”則是它的引力。
“慢”是定力
B&O 這一百年,歷經風浪。它靠什么錨定自己?就是“守正”。說起來簡單——錨定不變的,才能駕馭萬變——可要做到,得花上多少“慢”功夫啊。
從創立之初,B&O 骨子里的基因:做最好的東西,把聲音的邊界往前推。這就是它的“正”。一百年過去,它還在音效技術的最前面領跑,這份家底,這份堅持,就是它最厚的底氣。
光有技術還不行,B&O 很早就明白,設計是靈魂。它有個特別好的傳統,不關起門來搞設計。一直以來,它就認準了要和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設計師、音樂人、藝術家——深度合作。而且它懂得“放權”,管理層不多干涉設計師的想法。它知道,聲音這東西,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這種多元碰撞,才是打破固有思維的活力源泉。
說到B&O合作的設計師,不得不提Jacob Jensen,可以說他的才華,親手把B&O塑造成了“前衛設計”的代名詞。至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里還珍藏著十四件他為 B&O 設計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守正”在設計領域價值的最好背書。
他在 B&O 擔任設計總監超過二十年,許多我們今天奉為經典的產品,都流淌著他的靈感。
![]()
1972年,Jacob Jensen與 B&O 合作推出 Beogram 4000 B&O的標志性材料——鋁材,制造加工于丹麥斯特魯爾的五號工廠,從七十年前就開始不斷探索實驗
比如,1972年,Jacob Jensen與 B&O 合作推出的 Beogram 4000,體現著他對金屬鋁的極致探索:精密的機械加工、拋光、陽極氧化......更妙的是,他大膽地把冰冷的金屬和溫潤的自然材料連接在一起,這種先鋒美學為B&O后續的設計奠定了基調。
這其實也反映出 B&O 對“人”的尊重,對創造力的尊重。
而 B&O 對“人”的關懷,是由內而外、貫穿始終的。在公司內部,它珍視那些與品牌共同成長的員工。你如果去 B&O 丹麥總部的餐廳,會看到一面特別的“25年員工照片墻”。這是對那些默默耕耘、把青春和專業技能都奉獻給品牌的匠人精神的致敬。很多員工在 B&O 工作25年以上,他們對品牌有近乎使命感的忠誠,積累的經驗被高度尊重,并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產品研發和設計的驅動力,推動著工藝和美學的極限。
![]()
B&O丹麥總部餐廳設立的一面照片墻,展示了服務滿 25 年的員工照片
這份對內部人才的珍視,和對外部創造力的開放吸納,共同構成了 B&O 人文精神的核心。
這樣看下來,B&O 的“守正”的核心就是它得咬住那些真正讓它不一樣、讓用戶覺得值的東西——頂尖的技術、有靈魂的設計、對人的關懷(無論是用戶、創作者還是員工)。
這些東西,構成了它的“正”。守住這個“正”,是要長期下“慢”功夫的,要持續投入資源,要培育一種尊重專業、尊重人的文化土壤,急不得,也快不來。
每個想長久的品牌,都得不斷問自己:我的“正”到底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愿意、真的有能力,為這個“正”去投入這種需要時間沉淀的“慢”功夫?記住,“守正”不是抱殘守缺拒絕變化,恰恰相反,它是在變化的大潮里,給自己打下最穩的那塊基石。有了這塊基石,變化來了,你才站得住,看得清方向。
“快”是活力
聊完了 B&O 那份“守正”的定力,再來看看它的另一面——“求變”的功夫。你可能會好奇,一個百年老牌,怎么還能在年輕人里吃得開?關鍵就在于,它把“創新”玩成了讓經典價值(聲音、設計、工藝)在新時代里依然閃閃發光的神奇手段。它不是顛覆自己,而是給老靈魂穿上了新衣裳。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2022年,B&O 啟動 “再現經典計劃”。在這個電子產品一年一換代的年代,B&O每年的新品并不多,它希望自己的作品都能成為經典。因此,B&O 常常回頭去“折騰”自己歷史上的老物件——更新、修復、升級那些經典之作,還讓它們能和最新款的揚聲器“對話”,組成跨時代的立體聲系統!
![]()
B&O “再現經典計劃”第三季作品 Beosystem 3000c 音樂系統,重新演繹來自1985年的經典之作 Beogram 3000 黑膠唱機
比如今年推出的 Beosystem 3000c 音樂系統,就是對1985年推出的 Beogram 3000 黑膠唱機的重新演繹。胡桃木的典雅飾面,搭配嶄新的 Beolab 8 揚聲器,既保留了黑膠唱片獨有的儀式感和溫暖音色,又無縫接入了流媒體的便捷,實實在在地踐行著品牌“打造經久不衰產品”的承諾。這也順便證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好設計、好聲音、好工藝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這不就是最好的可持續理念的落地。
但要讓經典真正“永續”,B&O 還從軟件上進化產品的“壽命基因”。B&O 在技術底層做了件挺“硬核”的事:模塊化設計和莫扎特平臺。這思路很“反消費電子行業”——別人巴不得快速換新換代讓消費者購買新品,它卻想盡方設法讓你的設備“活”得更久。
2021年,B&O 憑借配備模塊化設計的 Beosound Level 榮獲消費者電子產品行業有史以來第一款通過 Cradle to Cradle? 認證的揚聲器。這個認證有多難?它要求產品從設計之初就考慮材料健康性、可循環性、可再生能源使用等嚴苛標準。
![]()
采用模塊化設計的 Beosound Level 更易于維護、保養與維修,使用壽命遠超于行業常規標準
Beosound Level 的模塊化設計意味著喇叭單元、電池、甚至連接模塊都能相對方便地拆卸、更換、升級。壞了不用扔整機,換零件就行;未來有了新技術,也能通過升級模塊跟上時代。莫扎特平臺則提供了未來多年內升級連接方式和兼容性的基礎。這大大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也努力減少電子垃圾帶來的環境污染,像備受歡迎的 Beosound A9第五代就延續了這種理念。
![]()
2025年,B&O 正式推出“Atelier 高定工坊”,以經典產品為基礎,利用品牌百年精進的匠心技藝,打造全球限量的定制款產品,賦予多元選擇,展現 B&O 對創造力、工藝和突破性設計的不懈追求
更令人驚喜的是,今年 B&O 推出了 Atelier 高定工坊。通過“ Atelier 專屬定制”,用戶可以參與到音響的設計,自由選擇心儀的材料與色彩,與 B&O 丹麥斯特魯爾的工匠大師共同“用美麗的事物創造美麗的事物”。這不僅是產品,更是個人愿景的具象表達,將匠心臻品推向新高度。
所以你看,B&O的“創新”不是隨意而為之,它目標清晰得很:一切 只為服務于那個“正”字——讓核心價值(好聲音、好設計、好工藝)在新時代找到新的表達方式。可持續性,也從一種責任,巧妙地轉化成了提升產品長期價值和用戶黏性的商業智慧。
這給我們提了個醒:創新當然重要,但別為了追風口而迷失方向。時刻問問自己:這個新點子、新產品,是不是在強化我品牌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東西?是不是讓我的“正”變得更清晰、更有吸引力了?B&O的“變”,恰恰是因為它心里那根“不變”的錨,扎得足夠深。
“圓”是引力
聊完了 B&O 的“守正”根基和“求變”智慧,最后這一環——“拓圈引新”,一個讓百年品牌持續煥發新鮮感、觸達更廣闊人群的放大器。簡單說,B&O很懂得如何跳出“音響”這個框框,用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敘事,去連接不同圈層的人和生活。
B&O 玩跨界,眼光一直很獨到。它的合作伙伴里有: 法拉利 (Ferrari)、麗娃游艇 (Riva)、圣羅蘭 (Saint Laurent)、巴黎世家 (Balenciaga).....都是各領域的頂級玩家,而且都是和B&O自身調性、人群高度契合的品牌。
![]()
B&O 與法拉利第二季特別合作系列: Beovision Theatre電視、Beolab 50揚聲器
這背后,是價值觀的共鳴,比如對“挑戰者精神”和“追求極致”的共同信仰。和法拉利的合作就特別典型,兩季聯名產品背后,是兩位創始人都曾顛覆行業的傳奇故事——Peter Bang、Svend Olufsen 之于視聽,Enzo Ferrari 之于跑車。來自丹麥小鎮斯特魯爾和意大利馬拉內羅的兩股創新力量,跨越時空找到了彼此。這種合作,遠不止是營銷,更是品牌精神內核的延伸和共振。
從中國市場來看,B&O 這幾年“本土化”的探索一直在不斷破圈,而且做得相當聰明。比如,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中國消費者對本土文化元素的青睞。于是,在乙巳蛇年,他們以最受中國用戶喜愛的產品之一 Beosound A9 與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一場對話。
![]()
Beosound A9 蛇年限定款面罩
設計師在 A9 標志性的圓形面罩上融入了音樂、煙花、元寶、蜿蜒向上的靈蛇等元素,滿滿的新年富貴吉祥寓意。巧妙的是,A9 的設計靈感本就源于“聲音的漣漪”——聲音以圓形傳播,就像石子投入水面泛起的波紋。這“圓”的意象,與中國文化中象征團圓、美滿的“圓”不謀而合。這一創意,既展現了B&O一貫的美學高度,更傳遞出對中國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尊重,瞬間拉近了與本土用戶的情感距離。
![]()
2022年,B&O Beosound A9 與蕭敬騰、新褲子樂隊主唱兼吉他手彭磊、表情銀行樂隊的合作款
但 B&O “拓圈”野心遠不止于產品設計。他們把A9的面罩,徹底變成了連接多元創意社群的“媒介”。2022年啟動的 “Art of the A9” 全球音樂藝術項目,首站就放在中國,攜手蕭敬騰、新褲子樂隊主唱兼吉他手彭磊、表情銀行樂隊三組風格各異的有才華的音樂人,定制了三組個性鮮明的A9音響,鼓勵用戶以音樂和藝術表達自己的個性和風格。
![]()
![]()
2024年9月,B&O Bump into A9 系列活動,線下門店櫥窗
2024年,是 A9 誕生12周年,B&O 攜手 12位有“圓”人發起了Bump into A9系列活動:Nordisk(戶外)、& Tradition(家居)、BASAO(茶飲)、BROMPTON(折疊自行車)、電力寵物公司、上海建業里嘉佩樂酒店 la Boulangerie 烘焙坊、Jetlag Bookstore(書店)、Levi's(牛仔品牌)、PURE Yoga(瑜伽品牌)、SIGMA適馬(光學品牌)……以“圓”為起點誕生的A9,此刻又成為串聯起各種摩登生活方式的“圓”心。
“我們希望通過以一場融合聲音與藝術的展覽、同時聯動不同合作伙伴的門店、B&O 的線下門店、快閃店等渠道,為用戶提供多維度的聲音藝術體驗觸點,以更具沉浸感和藝術感的方式傳達給中國消費者,通過可聽、可感的互動形式,讓聲音成為連接品牌與用戶之間情感的橋梁。”
B&O 以“音樂”為觸角連接不同的生活方式,在 A9的圓形面罩上進行開放性創作并攜手插畫藝術家,共創了12件獨特的聲音藝術品。2024年9月,B&O在上海舉辦的 “有‘圓’自會相遇”聲音藝術展,將這些天馬行空的聲音藝術作品、背后的靈感故事、A9誕生12年來的進化與發展歷程共同展出,吸引了無數音樂和設計愛好者。
“圓”,從聲音的物理形態,變成了連接多元創意、生活方式的超級節點。而且,為了讓更多人體驗,這些藝術品還走進了 B&O 合作伙伴的線下體驗門店、B&O 的線下門店與櫥窗、快閃店等,與消費者進行全面持續的互動,讓 A9 的聲音藝術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今年,在 B&O 成立100周年之際,這個項目還會有新動作,值得期待。
![]()
2025年7月,B&O 聯合栩栩華生共同發起一項音樂人文播客《?jeblik 也不立刻》,以聲音為序,開啟一場關于音樂、時間、文化的非凡旅程
聲音的探索還在繼續。為迎接百年華誕,B&O 聯手栩栩華生打造了音樂人文播客 《?jeblik 也不立刻》(“瞬間即永恒”的意味)。請來資深音樂人梁翹柏,以創作者視角帶大家深入音樂人的世界,挖掘聲音背后的故事。這檔播客,是B&O百年慶典的序曲,也是他們用聲音連接時間、文化與人群的又一次嘗試。
從進入中國市場起,B&O 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北歐的精髓融入本土語境。無論是與國際頂奢的價值觀共振,還是深入本土文化的細膩表達,亦或是攜手多元伙伴打造創意社群,其核心都是:以清晰的核心價值(奢華、恒久、科技)為引力,主動打破圈層壁壘,觸達新人群,注入新活力,讓品牌的“正”與“新”在更廣闊的維度產生回響。 他們期待未來能與更多志同道合的中國品牌一起,用設計、故事和可持續理念,服務好中國的消費者。
這“拓圈引新”的功夫,本質上是在編織一張以聲音和設計為紐帶、連接無限可能的未來之網。
結語
百年光陰,于浩瀚宇宙不過一瞬,于一個執著于聲音與美學的視聽品牌,卻足以沉淀出穿越喧囂的定力。
當 B&O 以清晰的“正”為圓心,以開放的姿態畫圓,百年,不過是一個更遼闊樂章的開始。
相信下一個百年,屬于那些敢于“也不立刻”、潛心構筑長期價值的智者。而 B&O 的百年序曲,正邀請整個行業,共同譜寫關于“永恒價值”的新樂章。
本期作者:Ann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