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在課堂上,周令飛經常受到同學們的關注,每次講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室里就起了一陣細碎的騷動。
同學們的目光刷刷落在他臉上,不是因為他答不上問題,而是因為他那張臉,和課本插圖里魯迅的畫像太像了。
同樣的濃眉,同樣的顴骨線條,連抿嘴的弧度都如出一轍,可只有周令飛自己知道,這張酷似祖父的臉下,實則對寫文章毫無天賦。
![]()
周令飛第一次清晰感受到魯迅孫子這個標簽,就是在小學語文課上。
那天老師剛讀完就把目光投向了他,請他來分享自己的見解感受,周令飛騰地站起來,腦子里一片空白,他張了張嘴只擠出一句挺好的。
這樣的場景成了周令飛學生時代的常態,只要課本里出現魯迅的文章,老師總會特意叫他發言,仿佛他天生就該對祖父的文字有獨到見解。
有一次學《阿Q正傳》,老師讓周令飛分析精神勝利法,他實在說不出來,急得臉通紅,這都讓他感到很是羞愧。
其實周令飛試過模仿祖父的風格寫作文,可他更喜歡的是畫畫。
![]()
![]()
放學路上蹲在胡同口,用粉筆在地上畫小人兒,一畫就是兩小時。
父親周海嬰看出他的心思,可外界的期待像一張網,不是家人一句話就能解開的。
魯迅早已被奉為民族魂,他的畫像貼在無數教室的墻上。人們提起魯迅,總帶著敬畏,這種敬畏自然轉嫁到他的后代身上。
鄰居見了他會說,長大了要像你爺爺一樣有出息,親戚聚會話題總會繞到什么時候發表文章,周令飛漸漸學會了低頭走路,盡量避開別人的注視。
長大后,周令飛有了當兵的念頭,他聽說部隊里只看本事,他覺得穿上軍裝就能把魯迅孫子這個標簽暫時甩掉。
![]()
可到了征兵處,接兵干部翻著資料上下打量他半天,還是認出了他,魯迅那是文化人啊,能扛得動槍嗎?
周令飛急了,干部被他的倔勁打動,勉強點了頭。
新兵連的第一天,連長點名叫他,周令飛剛站出來就聽見隊列里有人憋笑。
接下來的日子,魯迅孫子成了他的代號,他最頭疼的還是寫東西,部隊要辦黑板報,指導員一定讓他寫稿,說你爺爺是大文豪,你肯定遺傳了基因。
他硬著頭皮寫了篇《新兵日記》,內容無非是今天練了刺殺,很累但很充實,指導員看了直搖頭,這哪有你爺爺的氣勢?重寫!
![]()
更離譜的是崗位分配,他原本想當偵察兵,結果卻被分到了衛生隊,領導找他談話時說魯迅當年不也學過醫?你去衛生隊不是剛好對口嗎?
他站在醫務室里,看著一排排藥瓶,哭笑不得——祖父是棄醫從文,他倒好,被硬生生從文逼回了醫。
在衛生隊,周令飛學包扎、背藥方,有次給戰友打針,手抖得半天扎不進去,心里翻起一陣苦澀:為什么所有人都覺得他必須像魯迅?
改革開放以后,出國留學成了新鮮事,周令飛抓住這個機會申請了東京的一所電視學院,學電子媒體制作。
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把自己關在屋里,翻出小時候畫的小人兒,忽然覺得或許有個地方,沒人在乎他是誰的孫子。
![]()
飛機降落在東京成田機場時,他看著眼前的陌生街道深吸了一口氣,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沒人知道他的祖父是誰。
老師布置作業讓拍一支短片,他選了街頭藝人的主題,扛著攝像機在東京街頭跑了三天,拍得滿頭大汗,心里卻前所未有的輕松。
他去便利店買飯團,店員不會多看他一眼,和同學討論作業,沒人突然提起魯迅。
有次小組合作拍紀錄片,他負責剪輯,同學夸他手法利落,不是因為他是魯迅的孫子,只是因為他做得好。
也是在東京,他遇到了一個臺灣姑娘張純華,他們在同一所學院學編導。
![]()
![]()
第一次見面,她遞給他一瓶烏龍茶,她沒提魯迅,沒提他的臉,只聊鏡頭角度、光影處理,周令飛覺得,這才是他想要的相處方式。
他們一起在澀谷看電影,在隅田川邊散步,聊未來想拍什么樣的片子。
張純華知道他的身份后,只是說,你爺爺很偉大,但你是你自己,這句話他等了太多年。
留學的日子里他偶爾會收到家里的信,父親說國內有人找他寫文章,被拒絕了。
他回信,我不是寫文章的料,讓我拍片子吧。他開始明白,身份是別人給的,可人生是自己的。
周令飛最后當了一個編導,有人找他做關于魯迅的節目,他答應了。
![]()
節目里他站在魯迅故居,指著墻上的照片說,很多人覺得我該像他,可我學不會寫文章,只能用鏡頭講故事。
周令飛后來辦了魯迅文化基金會,不是為了繼承祖業,而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魯迅不只是課本里的斗士,也是個愛吃點心、會跟朋友開玩笑的普通人。
如今的周令飛頭發白了些,眉眼間仍能看出魯迅的影子,可眼神里多了份平和,
這大概就是他故事里最讓人哭笑不得的地方,長得像魯迅,卻不會寫文章,本是件尷尬事,
可他偏偏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就像他常說,爺爺的筆是他的武器,我的鏡頭是我的,不一樣,卻都能做點有意義的事。
![]()
參考資料:
1. 《周令飛:我與魯迅的七十年》(周令飛口述,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 年)
2. 《魯迅后人的平凡生活》(《三聯生活周刊》,2010 年第 38 期)
3. 《周令飛:走出祖父的光環》(《南方人物周刊》,2008 年第 12 期)
4. 《魯迅家族往事》(周海嬰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1 年)
5. 《改革開放初期的留學潮》(《黨史博覽》,2018 年第 5 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