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爆發,讓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等賽道異常火爆。但在一片歡騰的景象背后,也出現了一些頗具爭議的聲音,直指當下AI產業的泡沫現象。我們并不關注產業界的種種爭論,但在這些批評聲的背后,卻隱藏著某種深刻洞察,這對于今天已被AI等數智技術“點燃”的教育領域,無疑是一針“清醒劑”,讓我們能更加理性、務實地看待各類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1.在熱點技術面前,重要的是做減法。
從技術發展史來看,很多當時熱炒的概念,都經歷過起伏。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將其描述為“泡沫期—死亡谷—爬坡期”三段論,例如前些年被追捧的“元宇宙”,在大熱之后很快被看衰,但同時又在低谷中等待著新生的機會。去年以來,Meta推出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去繁就簡,舍棄元宇宙的宏大構思,聚焦簡單功能,反而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這未嘗不是元宇宙的另一種重生方式。
在教育領域,像元宇宙這樣的技術熱點也曾讓很多學校、教師心動,是一上來就打造一個“元宇宙學校”,還是從局部的簡單功能,如VR輔助教學做起?事實證明,聚焦核心教學任務,堅持在技術上做減法,是學校和教師面對技術熱點的理性應對方式。
2.在任務設計時,重要的是懂需求。
朱嘯虎對當下火爆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提出了尖銳批評:“現在是個機器人就會翻跟頭,但可能的客戶在哪里?”他直言,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客戶”。
在商業領域,關鍵是要為客戶持續創造價值;而在教育領域,關鍵是要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提升教學質量。隨著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AI應用成為當下教學方式變革的熱點。我們看到,在各地的中小學課堂上,各種AI工具輪番登場,這無疑體現出了教師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其中很多AI任務的設計大幅提升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也有一些僅僅是為了用AI而用,并不是因為有了真需求。
譬如,在語文課上,用AI數字人代替教師來朗讀課文,除了短暫的新鮮感,對教學并無實質性的幫助,其朗讀生硬且會出現斷句錯誤的現象,完全無法代替教師的真情實感,反而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在教學應用中,重要的是會互補。
很多時候,在應用AI時,我們總是會讓AI獨自承擔工作任務,但其實AI能獨立勝任的工作場景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少。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曾以機器人端盤子為例,這樣說道,機器人端盤子99%的成功率看似很高,但這就意味著機器人每端100次盤子會摔碎1個,如果是在一個餐館中,沒有人能容忍一個每天都摔碎盤子的機器人。朱嘯虎總結了當前不少成功的商業案例,它們大都有一個特征,就是“AI不夠人工補”,僅憑AI的能力還不足以滿足客戶需求,這時候必須由人力來補足欠缺的部分。
在學校教學環境中同樣如此,AI可能出現“幻覺”,在很多應用場景中也做不到完全準確地輸出和交互。這時,教師就要做到和AI相互補臺,合力完成好教學任務。
在熱點面前,堅持做減法;在任務設計時,尋找真需求;在教學應用中,能及時互補。不論技術如何花樣翻新,這都是我們在應用技術時應該把握的基本準則。
本文作者:
魏寧
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文章刊登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
2025年第15期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
魏寧.AI“泡沫之爭”背后的理性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15):21.
歡迎訂閱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