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一群猶太商人從遙遠的中亞地區跋涉而來,在河南開封落腳,生根發芽,融入當地社會。千年過去,他們的后裔早已說一口河南話,吃著中原飯菜,卻在近年掀起一股回歸以色列的浪潮。
絲路遷徙,落地汴梁
![]()
猶太人進入中國的記錄,散見于各種史料中,早些時候的線索指向漢唐時期,但確鑿的定居證據多集中在宋代。宋朝開封作為繁華都城,吸引了大量外來商人,通過絲綢之路,他們攜帶貨物抵達中原。
史書如《宋史》提到,公元998年左右,有猶太人從西方進貢西洋布,獲得皇帝許可,在開封安家落戶。這批人最初可能來自波斯或中亞地區,人數估計在幾千人左右,逐漸形成社區。
他們接受了漢姓,如李、艾、趙、張、石、金、高等,共計十七姓,這些姓氏部分源于音譯或賜予,幫助他們在本地社會立足。
開封猶太人建起會堂,稱為“一賜樂業教”寺,1163年落成,內部陳設參照猶太傳統,但已融入中國元素,比如用中文書寫部分銘文。社區成員從事貿易、農業、手工藝,甚至參與科舉考試,有些人還當上官員,如明代左唐任廣東參政,清代趙映乘在福建任職。
在宋元時期,這個群體規模擴大到約兩千五百人,包括商人、醫生和農夫。他們保留了部分猶太習俗,比如飲食禁忌和節日儀式,但開始與漢族通婚,婦女裹腳,男子留辮子。漢化過程從一開始就悄然進行,中國社會的包容性讓他們沒有遭遇歧視,反而能平穩融入。
明初政策要求外來群體與本地人聯姻,進一步加速了融合。社區內部傳授希伯來字母,但日常語言轉為漢語,經書抄本中混入中文解釋。
到明代,猶太會堂多次重建,保存了十三卷希伯來經書,包括正經和附經。這些經書內容與西方猶太經典相似,但分節略有差異,顯示他們祖先離開巴勒斯坦的時間可能在公元前2世紀前后。
開封猶太人堅守安息日和贖罪節,每日禮拜三次,面向西方默贊,但已不紀念光明節,這與全球其他猶太社群不同,反映出孤立狀態下的變異。總體上,這個階段他們既保持了血統記憶,又適應了中原生活,社區繁榮卻已埋下同化種子。
![]()
千年融合,身份猶存
開封猶太人定居千年,經歷多次王朝更迭,逐步融入中國社會,但身份認同的拉扯始終存在。明朝起,強制通婚政策讓猶太男子多娶漢族女子,子女取漢名,家庭習俗中摻入中式宴席和節日。
社區討論如何平衡雙重生活,有人對照舊經書調整新風俗,但漢化勢不可擋。十七世紀后,猶太人與漢族、回族通婚增多,宗教禮儀簡化,希伯來語漸失,經書理解依賴口傳。
1642年黃河決口,開封城淹沒,會堂毀損,經卷散失。高軒等人多次潛水搶救,帶回部分文書,社區從寧夏、寧波等地購置替換,抄寫員重錄十三卷。但災后社區規模縮小,僅剩二百余家,遷往河朔等地。
洪水退去,幸存者清理廢墟,重建會堂,但元氣大傷。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又一黃河洪水襲擊,房屋浸泡,民眾轉移財產,災后變賣器物維持生計。這些自然災害反復打擊社區結構,經書損失嚴重,宗教傳承中斷。
太平天國時期,1850年代,開封遭戰亂,會堂拆毀,磚石散落,成員打包物品藏匿。貧窮家庭出售銀器和書籍,在市場討價。戰后返回者挖出埋藏物,搭建住所,但社區已分散。有些人轉向伊斯蘭信仰,日常避開豬肉,但其他禁忌淡化。十九世紀末,貧困加劇,祖傳物件在街頭變賣,成員散居城中,偶爾分享口頭傳說。
![]()
盡管融入日常生活,部分人保留血統回憶,如家族講述先祖事跡,年輕一代翻閱家譜,觸摸石碑殘片。這種遺留引發身份疑問,為什么千年后仍有認同拉扯?原因在于孤立狀態下,缺乏外部猶太聯系,加上中國文化強大包容力,同化自然發生。但血統記憶通過姓氏和零星習俗延續,如石姓家庭春節涂雞血門楣,煮羊肉祀祖,遵守部分十誡。
進入二十世紀,外部接觸增多,耶穌會士等西方訪客記錄社區情況,提供食物樣本討論禁忌。開封猶太人開始記錄譜系,擦拭文物,尋求海外援助。身份疏離漸顯,節日準備特定餐食,但越來越多融入漢人節日。年輕成員好奇祖先,引發討論。洪水和戰亂反復,1642年后經卷搶救過程艱難,從周邊購材抄寫。太平軍圍城,居民撤離,冒險返回搶經卷。
社區恢復嘗試,聚在臨時場所商議,但資金短缺擱置計劃。部分人保留習俗,如不食某些食物,但整體漢化徹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洪水再來,家具捆綁運出,災后市場喧鬧交換銀幣。戰亂余波,嘗試聯系上海猶太商人,遞交求助信,但援助有限,繼續本地生活,保留零星記憶。
回歸動向初現,一些人準備文書,抄錄證明寄海外。社區聚會,指點路徑討論出境。十九世紀中葉太平軍進軍,會堂磚塊路邊,打包余物。貧窮出售銀器,買家比劃價格。戰亂中馬車擠載家當,沿泥路撤離。返回清理廢墟,揮鍬鏟土挽遺跡。
![]()
當代尋根,回歸故土
二十世紀初,西方訪客如耶穌會士接觸社區,展開書卷展示銘文,解釋祖先慣例。社區遞食物樣品,談論飲食禁忌。二十一世紀,回歸以色列組織援助,十九人完成手續,整理行李登機,抵達后加入課程適應。
如今,開封約六百至一千人宣稱猶太祖先,少數參與活動,政府未正式承認少數民族身份,但社區維護遺產,部分通過渠道移民以色列,延續血脈。2009年七人移民,2016年五名女性抵以色列,需通過轉換程序,因中國父系傳承與以色列母系標準差異。
組織資助學習猶太律法,考試后入籍。有些繞道芬蘭組織,賣掉家產工廠,歷曲折入境。以色列《回歸法》要求母系血統或轉換,開封后裔多父系傳,需重新皈依。近年一百至二百人移居以色列,部分在當地工作定居。
![]()
社區復興努力,如建小型中心,慶祝逾越節,但面臨壓力。文化保留零星,如挑筋習俗減少,多數過漢人節日。身份認同復蘇,1980年代以來申請民族改為猶太,但按政策視為漢化外來,注冊漢族。
部分后裔表達回歸愿望,視以色列為故土,但多數留守開封,繼續本地生活。旅游開發擬建博物館,吸引猶太訪客,促進經濟。整體上,這個群體見證中猶交往,千年融合中血脈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