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詢的過程中,遇到過不少曾經的學霸和勤奮努力的孩子,慢慢變得厭學。
這讓家長非常棘手和懊惱,一方面無法接受,一方面又倍感擔心和焦慮。
比起孩子的厭學,知道孩子為什么厭學,才是父母最應該去探索的。
01
孩子的厭學,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這點父母要清晰。
父母認為的之前上進勤奮的孩子,因為某一些事,而突然性情大變,比如:
因為人際關系或某個同學關系破裂,而影響了自己的情緒,開始厭學;
因為分班或沒進重點班,或者從重點班掉出來,而變得厭學;
因為跟父母吵了一架之后,拿不學習對抗父母,導致厭學。
這些都是讓父母意難平的一些厭學原因,父母覺得這點小事,怎么就突然影響了孩子。
但我想說的是,這些事情只是導火索,只是冰山一角。
![]()
真正導致孩子厭學的從來不是突然發生了某件事,這件事只是誘因,真正讓孩子厭學的是堆積已久的內耗與壓抑情緒。
這些壓抑的情緒和內耗,大概分為幾種情況:
孩子自我要求高以及常常自責,陷入求而不得的壓抑和不快樂之中;
太在乎面子,有點玻璃心,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的眼光與看法;
眼高手低,既吃不了苦,又想要好的結果,還接受不了自己平庸。
而孩子的一些自我要求與習慣思維方式,跟父母的早期教育也有著根深蒂固的關聯。
02
提起家長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方式,那些厭學的孩子往往有這些共性:
父母對孩子管得特別細致,包辦得事無巨細,孩子除了學習什么都不用操心;
父母對孩子細節上要求很高,但除了學習之外,其它方面就比較溺愛和寵孩子;
對孩子又溺愛又包辦,要求又嚴格,孩子變得又膽小又任性,還眼高手低。
厭學的孩子爆發期往往都出現在高年級階段,比如初中和高中,在小學期間基本沒有凸顯出來。
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階段,就開始不斷出現幺蛾子:
跟父母的沖突加劇,對父母言聽計從的話開始忤逆和反抗;
對學習的興趣降低,更想去躺平和娛樂,學得不開心就開始擺爛。
這時候,父母就很焦慮和著急,剛開始對孩子硬剛,要求孩子怎樣怎樣。
![]()
但隨著孩子激烈的抵抗,父母的要求都失效了,孩子根本不聽,而且還會背道而馳。
眼見壓制不住孩子,父母就開始換另一種策略:
哀求和卑微,以及看孩子的心情行事。
父母這時就從之前嚴厲和權威的規則制定者,慢慢變成了嘴硬心軟的紙老虎。
慢慢被孩子拿捏,變得卑微和討好孩子,跟著孩子的情緒變化而陰晴圓缺。
同時,對孩子的厭學,躺平和擺爛,也開始全面陷入無力感,只能隨孩子想怎樣就怎樣。
03
父母要明白孩子厭學的底層邏輯是:
過去的因,造就了現在的果。
因果關系,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時期的潛伏,最終導致的爆發。
盯太緊,管太多,態度太強硬,或者太溺愛,都會導致孩子玻璃心,任性,既要又要還要的逃避心理。
逃避是一種最簡單和本能的選擇,會讓孩子暫時的不去面對問題。
但逃避久了,就變成了無能為力的任性與擺爛。
即便孩子想上進,心力也早已匱乏。
心力就像是一種力量訓練,越直面越勇敢,越逃避越萎靡。
如果孩子厭學已經很嚴重,著急是沒有用的,只能先允許孩子這樣的狀態存在。
![]()
同時修復父母自己的狀態,先維穩家長自己的心理,情緒以及恐懼和災難化思維。
才能有能量和力量來幫助孩子,托舉和溶解孩子的焦慮。
先解決父母自身的焦慮與心力不足,再看見孩子的無力與落差,理解孩子的感受與煎熬,溶解孩子的焦慮與不安。
慢慢孩子才能從厭學中找回勇氣和力量,但這個過程不可太著急和用力過猛,只能慢慢來,在潛移默化去影響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