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于2025年8月4日清晨在美國匹茲堡逝世,享年95歲。
作為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家之一,許倬云少時顛沛避難,后隨家人遷往臺灣,受學術大家傅斯年的影響從外語系轉入歷史系,又經胡適推薦,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他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師,也是流行明星王力宏的舅爺。
許倬云熔古鑄今,學貫中西,精通上古史、經濟史、文化史、考古學、社會學,對中國文化的梳理和傳承是他畢生的使命,“中國文化三部曲”作為其代表作,影響甚深。
許倬云生前飽受病痛折磨:他天生殘疾,手足畸形,直到6歲都不能動,7歲才能坐上椅子;2012年,他動了兩場大手術,術后不能低頭,不能彎腰,只能勉強站立。
2021年,他徹底癱瘓,站立也成為難事,只剩右手食指還能動;吃飯更是要靠太太孫曼麗喂食,而寫作只能靠口述。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倬云并沒為病痛所臣服。
70年間,他完成了個人專著近60種、合著作品20余種、編著作品9種、論文上百篇,內容橫跨古今,從歷史出發,談文化、說文明、論哲思、述生平,這不僅是著作等身,更是垂范史學。
![]()
1930年,許倬云出生于江南無錫的一個大家族。許家是士大夫世家,乾隆年間從福建搬到無錫,代代都有讀書人。許倬云的父親許伯翔畢業于曾國藩在南京辦的江南水師學堂,十八歲一畢業便做了炮艇副長。
許倬云出生時因小兒麻痹無法行走,因此也無法上學,父親的書房成了他的課堂,直到抗戰結束回到無錫老家,許倬云才直接讀了高中。
抗戰期間,許倬云一家流亡在路上。不到十歲的許倬云經歷了一次次轟炸、絞射,看到了一幕幕百姓逃亡的殘酷景象。
在萬縣大轟炸后,從防空洞回家的路上,許倬云看到了電線上半具尸首、樹干下一條大腿,一具無頭女尸還有嬰兒在哺奶……
在訪談節目《十三邀》里,他回憶起戰時大家的團結一心、互幫互助:“滿路的人奔走,往內陸走,沒有人欺負人,沒有人擠著上車擠著上船,都先讓老弱婦女先上,自己留在后面。多少老年人走不動了,跟孩子說你們走,走...... ”
多年后,已成為一代歷史學家的許倬云,依然無法忘懷少年時所看到的景象。
1949年,許倬云考取臺灣大學,報的是外文系,不過他入校的國文、歷史成績引起閱卷老師的注意,便拿去給當時的校長傅斯年看,傅斯年說:“應該去讀歷史系。”一年后,許倬云轉入歷史系,從此一生以歷史為志業。
臺灣大學畢業后,在胡適先生的幫助下,許倬云拿到一個獎學金到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顧立雅。顧立雅是美國第一代漢學家,研究古代金文。
1962年,32歲的許倬云回到臺灣,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和臺灣大學任職。1970年,許倬云又回到美國,在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之后就留在匹茲堡大學,致力于歷史研究。
1999年,許倬云在匹茲堡大學退休。此后,他便開始全力寫大眾史學。
![]()
許倬云研究的是中國歷史,身在異鄉,卻一輩子活在中國的文化精神里。到了晚年,身體每況愈下,于是,落葉歸根之念,終成泡影。
2023年,知名學者許知遠再度遠赴美國,采訪許倬云,交談過半時問他,這一生,最重要的遺憾是什么?
許老停頓半晌,忽而,淚水涌滿他的雙眼:“但悲不見九州同啊。別人可以不悲九州同。我在抗戰那邊長大的人,‘中國’兩個字刻在我心里的,三四千萬的人被殺,被轟炸,不能忘,忘不掉。”
鮐背之年,向死而生。許倬云先生一個人屹立在時代中,就像一座陌生而重要的燈塔。今天大師遠去,永遠懷念許倬云先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