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天,遍地的紅高粱覆蓋著中國東北肥沃的黑土地,歷史的車輪在這令人喜悅的豐收季節中以滾滾而來的氣勢,推動著偉大的解放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此刻,共產黨人正在為東北三省的全境解放運籌帷幄。一場彪炳史冊的大戰即將在這片黑土地上展開,也奠定了全國解放的偉大基礎。
![]()
塔山阻擊戰是遼沈戰役中的重要戰役
解放東北的突破點,錦州!
我們知道,東北戰場是解放戰爭中的主要作戰區域之一,在黨領導人們的英明指揮下,解放軍官兵們英勇作戰。到了1948年8月,已經解放了東北三省絕大部分地區,只有長春、沈陽、錦州三座大城市,及其附近的少數區域仍在國民黨軍的控制之下。從人數上看,當時國民黨軍在東北有約55萬人之眾,仍不可小覷。
國共雙方加起來有上百萬兵力匯集于此,不過國民黨軍雖有55萬之眾,但是實際上是各自為戰,困守三個城市及其周邊少數地區,鐵路更是被我軍切斷,補給都困難,只能靠空投,也就是說東北地區解放軍對國民黨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的條件已經基本形成。
于是經過我黨我軍的高層領導人討論后,決心于1948年9月正式發起遼沈戰役,抓住戰機殲滅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軍委領導人和東北野戰軍林彪司令員等主要指揮員經過商議,決心先打下錦州來作為解放東北的突破口。
這一選擇頗為明智的,從地圖上看錦州位于遼西走廊咽喉地帶,在當時是華北地區進入東北地區的必經之地,很多人都把我國的版圖的形狀比作一只大公雞,那么錦州就是這只大公雞的喉嚨之處。
![]()
塔山阻擊戰是歷史上的攻防奇跡
毛主席在當時曾經將錦州譽為東北的大門,因為一旦這個地區被解放軍控制,華北地區的國民黨軍無法有效地增援東北,同時東北地區的國軍也無法安全撤回華北。如此一來,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將被徹底孤立。
蔣介石也明白錦州的重要性,遼沈戰役發起之前,蔣介石知道沈陽和長春很可能無法久守。地理位置沒有優勢,蔣介石再三下令,讓時任東北剿總司令的衛立煌將沈陽的部隊撤到錦州,這樣一來東北國民黨軍便是進可攻退可守,進可增援退可回華北,而且衛立煌一旦率軍到錦州,便可以和華北傅作義部配合作戰,那時解放軍如果要打錦州,兩面受敵壓力會非常大。
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衛立煌認為在當時的情境下,沈陽所部出沈陽南下必被解放軍包圍,從而被殲滅于去錦州的路上。因此不敢輕舉妄動,多次拒絕了蔣介石的命令。
![]()
衛立煌多次拒絕蔣的命令
錦州之戰,主看塔山
時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感到了深深的壓力,錦州開始圍城后,國民黨軍以空前的兵力馳援錦州,北邊廖耀湘率領新三軍,新一軍等共約5個軍的兵力,組成西進兵團從沈陽出發 殺向錦州,南邊自華北和山東地區調兵7個師,另外加上原駐防錦西、葫蘆島一帶的4個師,共11個師兵力組成東進兵團北上增援錦州。
由此國民黨南北兩路對進,試圖夾擊進攻錦州的解放軍部隊。
面對來勢洶洶的國民黨軍,沉著冷靜、寡言少語的林彪再次體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林彪敏銳地發現國民黨東進兵團雖然人數眾多,但是他們的增援道路是狹窄的遼西走廊,在錦西和錦州之間,林彪發現了遼西走廊最為狹窄的一個點,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塔山。
![]()
葫蘆島市塔山阻擊戰紀念館
塔山距離錦州僅30公里,它東邊緊靠錦州灣、西邊是白臺山,從山腳下到海邊僅僅只有12公里,對于心急如焚的國民黨東進兵團來說,這種地形不利于大兵團作戰。因為這樣狹窄的地形部隊無法全面展開,除非奪取公路和鐵路,否則推進速度不會很快,而這些主要交通手段均被解放軍控制,更加要命的是 一旦在此地遭遇敵方阻擊,那么部隊無法集中兵力全力攻擊,只能在狹窄的正面一部接一部,形同添油戰術般前進。密密麻麻的士兵們在狹窄的正面區域內擠在一起進攻,容易受到敵方密集火力殺傷。很明顯,利于防守方,卻不利于進攻方。
國民黨軍的擔心正是林彪希望看到的,只要能夠在塔山這樣的關鍵點頑強阻擊,那么就能有效地阻止國民黨軍增援錦州,因此林彪和羅榮桓等東野領導人對塔山阻擊戰的重視程度,可以說絲毫不次于錦州攻城戰。
經過深思熟慮,林彪派到塔山的部隊是由吳克華和莫文驊率領的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主要負責塔山到白太山一線寬約12公里正面的防御。另以十一縱部署在塔山西側配合四縱阻擊,將冀察熱遼獨立第四、第六、第八師等部隊部署在塔山和錦州之間,作為預備隊使用。
![]()
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余人
隨著國民黨軍東進兵團的逐步逼近,四縱和其他兄弟部隊一刻也不敢耽擱,迅速在塔山和白臺山構建了陣地,林彪在給四縱的電報中措辭嚴厲地強調道:此戰我軍應堅決固守陣地 做好打硬仗的準備,不可冒險采用運動戰的方式來防御,拒絕游擊習氣,不應以傷亡與繳獲多少計算勝利,而應以完成整個戰役任務來看待勝利。羅榮桓更是叮囑四縱指戰員們,能不能拿下錦州就看塔山你們能不能守得住。
東野指戰員們緊張,蔣介石更緊張。緊張的蔣介石在整個錦州戰役期間,兩度親自乘飛機抵達錦州附近空域督戰,還罕見地調動國民黨海軍主力戰艦群和大量空軍戰機參戰。
此外蔣介石還親自指派了自己的心腹干將,國民黨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直接指揮東進兵團,五十四軍原屬于中央軍精銳,這的確符合一向只信賴嫡系部隊的蔣介石的作風,不過這還不夠,蔣介石又派羅奇來到東進兵團指揮系統督軍。
國民黨軍攻擊塔山的戰斗于1948年10月10日打響
一大清早,國民黨軍從海上、陸地、空中,向小小的塔山猛烈地傾瀉著火力,各種口徑的火炮賣力地噴吐著火舌塔山陣地瞬間被氣浪和煙塵覆蓋,解放軍構筑的防御陣地遭受到嚴重破壞,整個塔山村也幾乎被夷為平地。緊接著在軍官和督戰隊的監督下,國民黨軍官兵排成密集的隊形向解放軍陣地進攻,解放軍戰士則等待國民黨軍靠近 突然從戰壕中起身,以兇猛的火力大量殺傷近在咫尺的敵軍,手榴彈不斷在敵群中爆炸。
第二天的戰斗更加慘烈。這一天國民黨軍的炮火更加猛烈,陣地上的解放軍的工事幾乎已經不復存在,塔山陣地的處境更加艱難。但這一切根本難不倒解放軍,歷經多年革命,這支英勇善戰的隊伍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場面,更不會懼怕這樣的場面。村子被炸毀,就在成堆的瓦礫中與敵人周旋,敵軍沖上來了就與敵人拼刺刀,子彈打光了,石塊、槍托甚至牙齒都可以是武器。
兩天的戰斗下來,防守塔山陣地的四縱十二師三十四團和防守白臺山的三十六團損失很大,有的排連建制只剩下數名戰士,但是陣地依然牢牢攥在解放軍手中,國民黨軍除了丟下大片的尸體外什么也沒得到。
![]()
在國民黨的飛機大炮下 解放軍依舊頑強反抗
隨后塔山阻擊戰有了戲劇性的變化,國民黨軍內部一個又一個變數開始出現。
先是侯鏡如率領九十二軍二十一師到達塔山戰場,隨后從天津、煙臺等地海運過來的六十二軍和三十九軍也陸續抵達。雖說援軍到來是好事,但是六十二軍宣稱大部分官兵嚴重暈船無法戰斗,三十九軍更是受海上風浪的影響困于海上,也暫時無法登陸作戰。
同時在國民黨東進兵團的指揮部內的兵團作戰會議上,蔣介石派來監視和督戰的羅奇開始干預兵團的指揮,五十四軍參謀長楊中藩提出建議,將主要兵力轉至八臺山以西的開闊地區,那里平坦的地勢便于機械化部隊展開攻勢,一旦拿下白臺山就可以利用公路鐵路直插錦州。
后世關于這段歷史的研究中,眾多觀點均認為楊子藩的建議較為可行,但是羅奇卻堅持繼續當前部署,并以輕易改變主攻方向于戰事不利,正面攻擊符合總統之精神等理由,否決了楊子藩的建議,侯鏡如等人居然也如數附和羅奇的意見。
隨后這位督軍更是提出了,要在10月12日也就是塔山狙擊戰的第三天休戰一天的荒唐建議,理由是要帶新到的獨立九十五師觀察戰場地形。這給了四縱休整部隊和調整部署的時間,四縱指揮機關借機增強了塔山的部署,充實了正面防御力量,加強了預備隊,還新調來了一個炮兵團。
![]()
炮兵團正在制定防御方案
10月13日和14日兩天,國民黨軍獨立九十五師在第八師和第一五一師的配合下,繼續攻擊塔山陣地。國民黨軍以波次攻勢如潮水般涌來,解放軍戰士毫不畏懼,在彈片橫飛喊殺聲震天的陣地上,解放軍用頑強的意志繼續抵擋著國民黨軍。即使負傷倒地也要堅持與敵人戰斗,全體官兵視死如歸。
10月15日,坐在指揮部內的羅奇又決定休戰一天,但是一切都晚了。16日早上塔山前線的將領們和身在葫蘆島的蔣介石,幾乎同時收到了錦州被解放軍攻破的消息!
占有優勢的國民黨軍為何失敗?原因其實很簡單。
國民黨軍兵力雖多,但是來自不同戰區,派系之爭嚴重,領袖和將軍、將軍和下級士兵之間都不和。初期不愿打頭陣當炮灰的侯鏡如借口去接部隊拒絕指揮,蔣介石被迫臨陣換帥讓闕漢騫指揮,而國民黨軍基層官兵們,如闕漢騫的五十四軍官兵因為長期被長官克扣軍餉,早已怨言四起,是帶著一肚子怨氣打仗的。士兵們拿不到軍餉,卻要用生命替高官們去爭奪頭功,厭戰情緒使國民黨基層士兵們的戰斗力受到很大影響。
再者,國民黨軍作戰過于依賴炮火支援,作戰意志不強,基層官兵如果聽到炮聲停了,士氣就會受到影響。解放軍在陣地防御戰中經常將敵人放近了再打,看似防守不嚴密的陣地,一旦靠近,大量解放軍戰士會猛地從戰壕里起身,輕重火力一齊開火,已經沖到解放軍陣地前沿。而且排成密集隊形的國民黨軍官兵會遭到密集殺傷,短時間內便被打懵。即使是肉搏戰國民黨軍也不如解放軍頑強,只能一次次地丟下大量尸體后望著塔山興嘆。
![]()
國名黨被打跑 只留下灰溜溜的背影
塔山之戰的國民黨軍雖然人數是解放軍的數倍,裝備也優于解放軍,但是由于其內部指揮和溝通協調十分混亂。此外,國民黨內派系林立互相勾心斗角,危急時刻則猶如一盤散沙,這樣的部隊戰斗力,自然無法與同仇敵愾、團結一致的解放軍相比。
換句話說,塔山之敗、東北之失,其實就是國民黨全面失敗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