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自1949 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后,臺海問題一直是我黨心中的一根刺。在我國實現了大陸地區的完全解放后,就把目光對準了臺灣,期間雙方劍拔弩張。
受到國內外局勢的影響,國共雙方僵持不下,漸漸失去了熱戰的動力。
其中,更是有許多有志之士,致力于臺灣的和平回歸。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事情曾發生多次轉機。
在 1965 年,毛主席派出了一名特使與蔣介石談判,蔣介石對此也十分重視,提出了6 個條件,稱只要我黨答應這些條件,他就同意臺灣回歸大陸。
![]()
在毛主席的欣然應允下,臺灣幾乎就要回歸祖國的懷抱,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最后關頭還是沒有成功。
那么蔣介石究竟提出了怎樣的條件?
又是為什么使得這次談判遺憾失敗呢?
劍拔弩張的兩岸
1949 年初,在我解放軍的迅猛攻勢下,國民黨反動派節節敗退。蔣介石攜家帶口,倉皇退守臺灣。
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強硬的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解放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其中當然也包括臺灣。
這是就是我國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抓緊進行軍事部署,成立了前線指揮部,由粟裕任總指揮。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提出,1950年的任務就是“解放海南島、臺灣和西藏,全殲蔣介石集團的最后殘余勢力”。
![]()
正當我軍摩拳擦掌準備收復臺灣的時候,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參與朝鮮的事務,采取了種種軍事威脅。
1950 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海軍進駐臺灣海峽,甚至還派遣了空軍護航,公然以武力阻止我軍解放臺灣。
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嚴正指出:“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的和堅決的反抗。”
同日,周恩來也發表嚴正聲明:“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我國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斗到底。”
在我黨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以后,解放軍的戰略重點轉移朝鮮戰場上,解放臺灣的計劃被迫擱置。
其實,在這個時候,兩岸雙方已經開始了私底下的溝通。
在1950 年初,蔣經國命李次白前往大陸,試探中共對臺政策。蔣經國當然知道,此時來談判肯定希望渺茫,但假使能夠緩和我黨的態度也是極好的。
![]()
李次白畢業于黃埔6期,哥嫂都是中共黨員,妹妹嫁給了陳毅的胞兄陳孟照。
當時攻臺箭在弦上,陳毅對李次白的到來并不在意,他讓李轉告蔣經國,現在談和平為時尚早,也許以后可能有機會吧。
經過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浴血奮戰,中國終于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死死的把老美壓制在了三八線上。
再加上和美國的正面交鋒,也使得我們親眼認識到了中國和美國在實力上的差距。因此,在朝戰結束后,我黨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
1955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中國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條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決祖國統一的問題。這標志著中共對臺政策開始進行重大調整。
4月,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赴印度尼西亞參加萬隆會議。
![]()
參加會議前,毛主席特別囑咐周恩來,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向國際社會點明,只要美國能徹底地退出臺灣,那么提出和平解放臺灣就一定是可能的。
1956年7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和平解放臺灣的指示》,向臺灣人民,向世界各國展現了自己的和平解放臺灣的決心。
一波三折的溝通
我國“和平解放臺灣”的政策提出后,立即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好評。
此時時任中央文史館館長的國民黨元老章士釗先生主動請纓。他說,他認識一些香港的朋友,也許可以做做蔣介石的工作,實現第三次的國共合作。
章士釗一直以來都是我黨的好朋友,而且在國內各界都聲望極高。
經慎重考慮,毛澤東、周恩來同意了章士創的請求。為了展現我方的誠意,在毛主席的授意下,章士釗還給蔣介石帶去了一封由黨中央起草的信件。
信中倡導國共實現第三次合作,并提出了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辦法。
信的結尾還寫了一句詩:“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
奉化是蔣介石的老家,更是蔣家歷代祖先的深眠之地。這句詩深深地表達了中共領導人歡迎蔣介石在祖國統一后回故鄉看看的誠意。
![]()
在我黨的秘密安排下,章士釗前往到香港會見了國民黨的地下情報人員許孝炎。
許孝炎在表面上是《香港時報》負責人,暗地里則是負責國民黨文化宣傳工作的。他與章士釗不僅是同鄉,更是抗戰時期的軍政要員,交往甚密。
在談話中,許孝炎知道了事情重大,即從香港飛往臺北,親手將中共中央的信交了蔣介石,并將他與章士創的會談情況向蔣作了報告。
蔣介石聽完他的報告,再次仔細閱讀了信件,尤其是末尾的那句詩句,思鄉情懷的涌起讓他心緒繁雜。
就這樣,他一直默默地站在那里,始終沒有說出一個字,許孝炎十分無奈,只能默默地離開。
也許是曾經的輝煌讓蔣介石不甘心就此放手,此后的一年間,他沒有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
直到1957 年年初,蔣介石仿佛終于下定了決心,決定探一探北京方面的虛實。他急召許孝炎回臺,讓他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選替他訪問北京,最終蔣介石最終在諸多人選之中看中了宋宜山。
![]()
宋宜山畢業于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一直在黨部工作,對于國民黨的忠誠深受蔣介石的信任。同時他又是國軍被俘將領宋希廉的哥哥,派他的話可以探親名義前往北京,比較合情合理。
宋宜山在北京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并邀請了統戰部部長李維漢共同商談。
李維漢代表中央提出了我黨的想法:
首先,所有外國的軍事力量必須退出臺灣,這一條是不能動搖的。
至于臺灣的軍政人事都可以交由國民黨方面管理,詳細的細節都可以拿到談判桌上,通過和平商討的方式一一解決。
探親完畢的宋宜山返港后寫下1.5萬字的訪問報告,呈交蔣介石。報告中,深受感動的宋宜山在許多方面對我黨正面表達的贊賞之情,這讓蔣介石十分難受。
他認為短短半年的時間,宋宜山就“赤化”背叛了黨國,此后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感受到了蔣介石的動搖,黨中央也想起了辦法打探臺灣的實情。
1956年7月1日,旅居香港的曹聚仁在周恩來的安排下秘密返回祖國大陸。
![]()
曹聚仁
16日,周恩來總理在頤和園宴請曹聚仁,陳毅等人,席間,周總理親自向曹聚仁表示了我黨和平統一臺灣的誠意,并表示一定會說話算話。
為了進一步表示和平統一的決心,當年10 月,毛主席也接見了曹聚仁。
10月3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單獨約見曹聚仁,雖然談論的內容,至今仍屬國家機密,無法知曉,但我們可以知道雙方談得非常融洽、友好。
會談結束后,毛澤東步出居仁堂親自送他上車。
曹聚仁回到香港,將所有的談判結果告訴了臺灣方面。不久,蔣介石親自傳來消息,讓曹聚仁再去大陸一趟,主要任務是到回到蔣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去蔣氏祠堂祭祖。
1957年5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陸,趕往浙江。在奉化溪口鎮,他在蔣介石曾經居住的房子參觀。
同時,他還代表蔣氏父子到蔣家的墓地掃墓。所到之處,曹聚仁都一一拍攝了照片。
回到香港后,曹聚仁立即向蔣經國匯報了在大陸的所見所聞,并寄去了他親自拍攝的照片。
在另一封信中,他還談了自己對此次事件的評價,他認為這一次共產黨方面已經提出了極大的誠意。
可惜的是,國民黨方面對再次談判始終不冷不熱,既不在明面上讓曹聚仁放棄,但又遲遲不松口,一拖就是好幾年。
功虧一簣的和談
1965年,當國民黨二號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陸,沒想到這位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竟然受到了熱烈歡迎。
![]()
蔣介石方面看到此景,終于重新展開了行動,他們通知曹聚仁,蔣經國將在最近秘密前往香港接他到臺灣商量要事。
曹聚仁聽到消息喜出望外,急忙前往北京,和黨中央進行了緊急會議。隨后返回香港,等候蔣經國。
最終,曹聚仁被秘密帶往臺灣的一個偏僻小港停泊。蔣介石很快在蔣經國的陪同下,成功地與曹聚仁碰上面。這次的會議被列為的高度機密,整個談話的具體內容我們已不得而知。
但據曹聚仁所說,臺灣方面第一次表達出了極大的誠意。他主動提出,只要我黨同意他提出的六個條件,他就答應讓兩岸和平統一。
第一,除外交事務之外,臺灣的所有軍政人事都由蔣介石親自安排。
第二,如果臺灣的經濟建設遇到困難,中央必須撥款援助。
第三,臺灣的社會改革暫緩,必須要尊重蔣介石和全臺人民的意見。
第四,國共雙方坦誠相待,不互相破。
第五,廈門與金門合并,作為大陸與臺灣之間的緩沖地帶。
第六,臺灣方面的官員和職稱待遇不變。
這些消息由曹聚仁親自帶回來北京,交由毛主席親自處理。
毛主席看到了這些條件之后,發現與我黨設想的條件并無很大沖突,欣然應允,只要蔣介石能夠同樣遵守他的諾言,那么中國共產黨就一定會一諾千金。
![]()
可惜的是,1966 年,大陸政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陸與臺灣之間的溝通就此停滯,后而不了了之。
20世紀70年代初,國民黨代表被趕出聯合國。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中日關系的改善,這使得臺灣的處境急轉直下。
因此,毛澤東和周恩來又把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兩岸談判的重啟,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士劇中聯絡。
1973年,毛澤東親自拜訪了章士釗,希望他能再去香港,促成國共和談。當時章士創已經92歲,可連他都覺得自己年齡太大,恐怕去不了。
毛主席得知之后,親自做了安排。不僅提出了極為有誠意的條件,更是命周恩來總理安排了專機,親自派人護送。章士釗知道后十分高興,說毛主席懂得他的想法。
1973年5月,章士釗從北京乘專機赴港。然而,到香港后不到一個月,因頻繁的活動及對香港氣候的不適應,加之年事已高,到6月下旬便一病不起。
![]()
章士釗
最終, 章士釗于7月1日病逝。此事由于無人能夠勝任而被擱置。但無論如何,此時的我黨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
尾聲
1975年春節后,蔣介石找來心腹大將陳立夫,讓他通過地下的情報渠道,向我黨方面表示誠意,希望可以請毛澤東來臺灣訪問,毛主席得知這個消息,十分高興。
但那時,毛澤東的身體已經經不起長途跋涉,周恩來總理也重病在身。為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大事,毛澤東主席準備委派鄧小平同志親自前往臺灣。
![]()
聽到這個消息之后,陳立夫十分高興立即安排起了具體事宜。
可惜,國共兩黨的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能夠看到國共再次合作局面的出現。蔣介石在此之后不久,于1975年4月去世。時隔一年多,周總理和毛主席也與世長辭。
自此,和平統一的事業一直磕磕絆絆,至今仍然保持現狀。
結語
現今,臺灣回歸的事業已經落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中國的國力日趨強盛,希望在吾輩的努力下,臺灣能夠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