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認為:只要自己對兒女們好,為兒女們無私付出,兒女們長大了,懂事以后,肯定會加倍對自己好,孝順自己。
等我們老了,上了年紀以后,終將明白一個道理:我們對兒女再好,八成兒女都沒我們對他好。
年輕的時候,我們傾盡所有,供兒女們讀書,給他們操辦婚事。在兒女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像是孺子牛一般,掏心掏肺地為他們鋪路,默默地做著無私的奉獻。
盡管在兒女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累彎了腰,但那時候,我們的心里總是充滿希望,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
我們很自信,認為自己的付出終歸會有回報。等到兒女們長大了,出席了,我們也就能好好享享兒女的福了。可到頭來,我們大概率會失望,我們的付出,多半換不來兒女們等價的回報。
兒女們小的時候,我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們撫養長大,沒有絲毫怨言。可是,當我們老了,需要照顧的時候,兒女們能夠像我們對他們那樣,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著,還還無怨言嗎?大概率不會吧?
當我們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就會明白一個道理:“養兒防老”未必可靠,讓我們養老無憂的最大依靠,并不是兒女,而是我們的房子和存款。有了足夠多的錢,我們才能雇得起保姆,住得起養老院,晚年才不會遭罪。
人到晚年,兒女們存在的意義,并非貼身照顧,而是一種威懾的力量。只要有兒女在,那些無良的保姆和養老院的工作人員,才不敢肆無忌憚地欺負和虐待我們。
![]()
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后,就不會對兒女給自己養老這件事情抱有過大的期待。沒有期待,也就沒有失望,也就不會內耗,日子反而過得更加開心。
兒女們小的時候,哪怕咳嗽一聲,我們就緊張得不行,會關切地詢問: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
兒女感冒發燒的時候,我們更是急得不行,哪怕請假要扣工資,我們也要第一時間帶著兒女去醫院,陪他打針,喂他吃藥。
到了晚上,我們更是徹夜未眠,守候在兒女身邊,一遍一遍地給他測量體溫,如果體溫超過了三十八度,就趕緊喂他喝退燒藥。
兒女的病痊愈了,我們也累得幾乎虛脫。即便是這樣,我們的心里也是開心的,只要兒女不生病,我們咋樣都行。
兒女再大一點,上了小學,無論刮風下雨,我們都會一天三遍地接送上下學。哪怕工作再累,也要精心準備飯菜,讓兒女吃好喝好,哪怕困得眼皮子打架,也要陪著兒女寫作業,直到深夜。
哪怕我們的收入不高,讀大學需要花費很多的錢,我們依然拼盡全力,供兒女讀書,讓他們接受高等教育。
兒子娶媳婦,女兒出嫁,我們更是掏空了積蓄,有時還得借錢,風風光光地給兒女們操辦婚事。
我們為兒女們傾盡了所有,以為自己是功臣,兒女們長大以后,會感激,會回報。
![]()
可到頭來,但凡兒女們的做法不如人意,我們偶有抱怨的時候,他們就會理直氣壯的說:“當父母的,不都是這樣嗎?”他們用輕飄飄的一句話,抹消掉了父母多年來嘔心瀝血的付出。
有些老年人,面對兒女們這樣的態度,會憤怒,會內耗,讓自己長期深陷于不開心的情緒當中。
這樣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就算兒女們沒有理解我們對他們的付出,但是,那又能怎樣呢?那是我們親生的孩子,就算從頭再來一次,我們依然會選擇為兒女無私的付出,不是嗎?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糾結對與錯,不要再內耗自己。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要對自己好一點,想吃啥,我們就吃啥;想買啥,我們就買啥,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才不枉此生。
人到晚年,我們最好的狀態,是看開、放下、活明白。趁自己身體還行,生活能自理,好好照顧自己,把余生還給自己,才是晚年最好的活法。
人老了,最大的福氣不是“兒孫滿堂,”而是“內心無恙。”人老了,精力有限,我們要把關注點從兒女身上,回歸到自身。我們要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因為有了健康的身體,我們才會擁有幸福的晚年。
人到晚年,我們不要把所有的期待,全部都押在兒女身上。要明白:我們對兒女再好,八成兒女都不及我們當年對他的好。
當認清這個事實之后,我們與其無休止的內耗,不如把余生還給自己,趁著自己還能走,還能笑,把前半生沒享受到的,全都享受一遍,這輩子才不會留下遺憾。
愛孩子可以,但不能忘記愛自己。降低期待,回歸本心。該吃吃,該花花,錢留三分,愛給三分,剩下的七分留給自己,讓自己活得安穩,活得體面,才是晚年最重要的事情。
兒女孝順,是福;兒女冷漠,不怨。靠別人,不如靠自己。錢在手,才有尊嚴。自己安好,身體健康,才是人生最好的結局。你們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