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智庫
近年來,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成為新常態,呈現出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破壞程度強等鮮明特點,對城市應急管理提出新挑戰。2025年7月,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汛期后,北部多地在下旬遭遇連續極端強降雨過程,造成多座城市出現嚴重內澇、洪水,甚至地質災害,導致重大人員傷亡,極度考驗城市韌性。針對類似極端天氣,日本東京、法國倫敦等大型城市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相對完善的應對經驗舉措,相關做法值得我吸取借鑒。
![]()
主要國家應對經驗做法
針對極端災害性天氣帶來的危害,日本東京、英國倫敦、荷蘭鹿特丹等城市因地制宜,在慘痛教訓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效果顯著,值得借鑒。
一是科學規劃城市建設。倫敦政府嚴格把控城市建設規劃,將控制洪災風險作為重要考量因素,明確禁止在洪災高危地區進行建設。社區和地方政府部門公布的規劃政策要求,在開發文件中必須充分考慮洪災風險及管理,在規劃程序的所有層面均應開展洪災風險評估,開發商也需對其開發項目進行相關評估。
二是科學設置城市排水系統。巴黎城市地下排水系統位于地面以下50米,總長2347千米,分小下水道、中下水道和排水渠3種類型,其中排水渠規模最大,中間是寬約3m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m的通行便道,下水道下部是城市廢水排放管道,上部則排列著飲用水、非飲用水和通信設施管道等。同時還專設直通塞納河的溢洪口管道,在特大暴雨來襲時,溢洪口管道會打開,塞納河岸邊抽水機也會啟動輔助排水。
東京地區地下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為“5至10年一遇”,遇到強降雨時,城市中心地帶以及容易發生城市水災地區的雨水一般通過各種建筑的排水管、路邊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積排放管道并排入大海,其余地區的雨水則通過建筑物的排水系統進入公共排水管,再隨下水道系統的凈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其設計構思具有很強的功能性和實用性。
三是建立科學的排澇系統。日本東京在遭遇強降雨導致城市周邊河流水位超過一定高度時,洪水會自動通過引水設施流入分洪暗河,匯入一個底面積相當于兩個足球場、深約20m的“調壓水池”,當蓄水超過一定深度后,多個水泵會立即啟動,向附近的河流泄洪。
此外,還積極推廠具有儲存和滲透功能的雨水井,在新建道路時采用滲水材料,以確保強降雨時既能迅速排水又可補給地下水。荷蘭鹿特丹通過修建“水廣場”來消減水災,在市內很多低洼地帶同時也是水災高危地帶都建有廣場、停車場和步行區,平時供民眾正常使用,下雨時可瞬間變成儲水蓄洪的“水廣場”,各個“水廣場”之間有渠道相連,雨水可循環流動,或被抽取用作淡水資源,有效防止城區街道出現大面積積水。
![]()
四是健全完善預警機制。倫敦建有廣泛且高效的防洪排澇預警體系,政府要求各地建立強降雨預警制度,并制定詳細應對內澇方案,綜合運用氣象部門預報技術和環境署水文知識,針對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表水泛濫風險發布精準預警。新加坡擁有完善的預警系統和及時的暴雨援助機制,涵蓋積水監控和短信預警等細節。
對策建議
當前,極端氣候頻發,針對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城市應如何排水防澇、管好生命線工程,已成為全球城市治理的重要課題。面對持續性強降水等極端災害性天氣影響,雖然我多方施策,極力減少損失,但整體效果不彰。我宜吸取日本、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相關經驗,從頂層設計著手,加快相關措施落地落實。
一是科學制訂城市規劃。此次北京暴雨部分街道仍出現積水現象,說明北京道路排澇能力仍然不足。因此,城市內澇的潛在風險預測及災后評估,對于城市建設與管理至關重要。為更科學、準確預測內澇風險,我需要持續提升數值模擬技術水平,繪制內澇風險圖。同時,做好暴雨過后評估工作,為排水設施改進升級提供重要依據。充分考慮北京地區“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地理環境,加大東部和南部區域抗洪澇設計。
二是構建韌性交通體系。借鑒成都“海綿城市”的成功經驗,通過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生態基礎設施,提升路網的快速恢復能力。引入基于AI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實現交通流的實時監測與動態引導,并在極端天氣預警發布后,立即啟動彈性交通預案,如分時段、分區域的強制性限行,甚至在必要時,提供免費的臨時公共交通接駁,確保城市應急通道的暢通無阻,讓“堵車”成為歷史。
三是完善監測預警體系。針對氣候變化加劇,超標降雨事件屢見不鮮,我宜更加重視預警的準確性和應急響應的及時性。首先是構建城市內澇感知系統,通過管網和河道水位監測實時預測降雨風險,并向公眾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構建內澇監測預警體系,提升降雨預報能力,通過信息化手段發布實時預警。同時,借助CCTV技術實時監控道路積水狀況,確保車輛和行人安全,并提供必要援助。
四是加強災后心理援助。城市應急管理體系應將心理援助納入常態化范疇,設立遍布社區的心理援助站點,提供免費、便捷的心理咨詢服務。借鑒日本等國在災后迅速組織專業心理干預團隊的經驗,并強化社區內部的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通過鄰里互助小組、線上心理互助社群等形式,幫助居民走出陰霾,重建心理韌性。
五是重視采取非工程措施方式。借鑒日本建立完善應對超標大暴雨防災應急系統經驗,重視暴雨預警、繪制洪水災害地圖、降雨淹水及時公開、城市運行應急調度等非工程措施。政府通過河道及降雨數據的監測及時進行應急搶險調度;民眾通過降雨信息系統的查詢,可隨時了解雨情、災情,做好自我救助;定期進行洪澇災害應對的科普活動和演習,持續提高公眾對于洪澇災害的重視和應對能力。
![]()
極端暴雨天氣提示我們,在自然災害面前,任何防范措施都不是多余的。政府和社會機構應注重啟動高質量城市防洪建設,加強信息共享和協調,統籌城市建設和防洪,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奠定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