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赴安康市旬陽市 “護綠傳紅·同心育青”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
![]()
這個七月,在秦巴山區的旬陽大地上,一群來自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的青年學子,以腳步丈量山河,用愛心澆灌未來。他們組成的“護綠傳紅·同心育青”暑期社會實踐團,在為期十三天的實踐中,完成了一次從理論探尋到躬身實踐的深刻轉變,將青春的誓言書寫在綠水青山與朗朗書聲之間,完美詮釋了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
實踐的前半程,是一場深入旬陽肌理的探尋之旅。團隊以“護綠傳紅”為核心,足跡遍布旬陽的標志性地帶。他們站在宋家嶺上,為漢江與旬河勾勒出的天然太極圖而震撼,感悟著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他們走進旬陽博物館,在歷史的長河中追溯這片土地的文化根脈。在水泉坪,隊員們親眼見證了“稻魚共生”的生態農業模式和崩雪峽谷的原始之美,深刻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
在呂河鎮,團隊的調研更加立體。他們走訪了將地方特產“拐棗”發展成非遺產業的醋廠與食品公司,看到了產業振興的蓬勃生機;也參觀了污水處理廠,了解了守護碧水的現代科技。最觸動人心的,是與旬陽守護漢江志愿者聯合會的交流,老黨員王孝文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護綠”從一個口號,化為一種沉甸甸的精神力量。最后一站蜀河古鎮,隊員們在感受其“漢江小都會”歷史風華的同時,也學習了當地系統化的“河長制”水資源保護經驗。這一路的探尋,不僅讓團隊對旬陽的生態、文化與產業有了全面認識,更堅定了他們守護家園的信念。如果說前半程是“知”,那么后半程便是“行”。
![]()
7月16日,實踐團來到白柳鎮愛心驛站,開啟了為期一周的“同心育青”支教活動。經過與上一屆支教團隊的細致交接和內部的精心策劃,一場充滿愛與智慧的教學實踐正式拉開帷幕。
隊員們將第一階段的所學所感融入課堂,為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元的課程。除了基礎的作業輔導,他們還開設了繪畫、手工折紙、寓言故事等趣味課程,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將旬陽的“太極圖”故事和地方風土人情編成鄉土課程,讓孩子們在了解家鄉中建立文化自信。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特色的禮儀操教學,則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們的文明素養。在傳授知識之外,志愿者們更是孩子們生活中的大朋友,他們耐心輔導、溫情陪伴,組織用餐午休,開展安全教育,用無微不至的關懷守護著每一顆童心。
![]()
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青年社會實踐的號召,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與旬陽市呂河鎮環保協會(旬陽市守護漢江志愿者聯合會)掛牌共建大學生實踐基地,推動高校與地方環保組織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此次掛牌不僅是校地資源的簡單對接,更是守護漢江、守護國家水源,踐行環保行動得堅定理念。基地可圍繞漢江保護、鄉村振興等領域,設計長期實踐課題,確保合作從“掛牌”走向“扎根”,為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貢獻青年力量,更為南水北調工程水源保護貢獻基層不可取代的力量。
從探訪山水到陪伴成長,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的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將“護綠傳紅”的宏大主題與“同心育青”的具體行動緊密結合。正因為親眼見證了旬陽人民守護綠水青山的努力,隊員們才能更深刻地向孩子們傳遞環保的理念;正因為深入了解了旬陽的厚重文化,他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們熱愛家鄉。這次實踐,不僅為旬陽的孩子們帶去了知識與歡樂,更讓實踐團隊的成員們在奉獻中收獲了成長,深刻體會到知行合一的力量。他們的青春,在旬陽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綻放出了最絢麗的光彩。
指導老師:付粉玲
文:王泊昊 黃逸凡
圖:王泊昊 張顥馨 梁遠模
來源: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赴安康市旬陽市“護綠傳紅·同心育青”暑期社會實踐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