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93次推送
《中國攝 影》2025年8月刊視頻導讀 視頻制作/王知臨、王江
新一期雜志里
呈現以下精彩內容
【專題】
人民力量與世界回響
2025年,我們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本期專題以6位研究者的5篇文章為線索,重新梳理抗戰影像的生產與傳播軌跡,不僅是為了還原歷史細節,更在于讓當代人理解: 抗戰的勝利,緣于無數普通人的團結與堅守;而攝影作為記錄工具,既留存了這份記憶,也讓這種力量跨越時空,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紐帶。這正是這些影像在80年后依然值得被凝視的意義所在。
![]()
探析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攝影的“人民性”
以延安和晉察冀為例
文/姜溆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現實和求變求新的目標,使得攝影與革命結合得愈發緊密,抗日戰爭期間攝影者投身革命,完成自身的“雙重轉化”,他們通過對以往審美經驗的發展和對人民形象的探索,確立自身攝影風格,形成革命歷史中富有個人主體性的攝影實踐。
![]()
《晉察冀邊區影集》略考
文/杜江
《晉察冀邊區影集》系已故美國著名作家及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Anna Louise Strong,1885-1970)遺物,本文試圖回答《晉察冀邊區影集》作為一部完整的歷史文獻,是由誰編輯組織,期待達到怎樣的傳播效果?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如何獲得該影集的?
![]()
羊圈與洋房:戰時影像生產的非對稱博弈
以晉察冀畫報社與東方社為例
文/趙錦
抗戰時期,中國的晉察冀畫報社與日本東方社展開了一場戰時影像生產的非對稱博弈。晉察冀畫報社依托農村環境,以羊圈、山洞等簡陋空間構建在地化生產體系,將戰時現實素材轉化為視覺動員載體;日本東方社雖擁有先進攝影技術與充足資源,但其“洋房式”工業化生產模式因脫離戰場實際、過度追求技術精良,導致影像內容陷入殖民話語裂隙。
![]()
“保盟”視角下的西方抗戰影像
文/肖博游 黃黎
202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將舉辦“國際友人與中國抗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其中,保衛中國同盟在抗戰期間發揮了關鍵的國際傳播作用。保盟創辦《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系統刊載百余張照片,結合文字構建“苦難—抗爭—援助”敘事框架,向世界傳遞中國抗戰實況。
![]()
漫影西行:外國攝影師與陜北“紅區” 影像的早期國際傳播
文/湯雪灝
從局部抗戰末期到全面抗戰前期,數位外國攝影師深入“紅色中國”,以鏡頭穿越國民黨的信息封鎖,其拍攝的紀實影像成為國際社會認知中國共產黨敵后抗戰的重要視覺憑證。
![]()
【本土】
平山老兵
攝影并文/李君放
《平山老兵》攝影作品拍攝對象為平山縣境內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退伍返鄉老兵。2011年李君放開始拍攝時,平山縣境內在世的老兵尚有200多名。
![]()
從李君放的“平山老兵”系列看人文紀實攝影的層遞
文/汪素
李君放在拍攝“平山返鄉老兵”系列攝影作品從最初的“環境肖像”逐步發展為“關懷攝影”,進而演變為“行動主義攝影”,最終升華為“攝影行動主義”的過程,展現了紀實攝影的層遞性。
![]()
【論談】
算法強制與審美自主
智能手機影像銳化策略的全球爭議及比較研究
文/黃一凱
iPhone相機系統自iPhone 11系列以來引發了全球用戶對于“過度銳化”的爭議,這一事件揭示出 智能手機影像算法演進中技術邏輯、市場策略與用戶審美之間的深層沖突。未來影像系統需向場景自適應銳化與AI個性化處理演進,通過動態調和清晰 度與自然度,實現從“廠商定義美學”到“用戶主導風格”的范式轉變。
![]()
【海外】
女性主體與戰后韓國視覺現代性中的去殖民實踐
讀韓榮洙1950-1960年代的照片
文/南無哀
韓國攝影師韓榮洙(Han Youngsoo,1933-1999)1950-1960年代的作品被視為重構戰后韓國社會精神圖景的重要視覺文本。通過漢城街頭、女性形象與漢江景觀,其攝影突破了“誤發彈一代”的頹廢 敘事框架,揭示了朝鮮民族在戰爭廢墟中展現的堅韌生命力與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其中尤其凸顯了戰后韓國女性的主體性。
![]()
【影廊】
觀念攝影中時空的地理與身體的地理
評胡為一作品《侵蝕》
攝影/胡為一 文/王鵬飛
胡為一的觀念攝影作品《侵蝕》系列探討觀念攝影中“時空地理”向“身體地理”的轉向,通過“身體作為地理尺度”的隱喻,拓展了身體地理學的維度?外部空間感知內化為生理性體驗,呼應段義孚“戀地情結”理論中環境刺激與情感寄托的關聯。
![]()
在碎片中再建意義的結構
劉鼎的圖像寫作
攝影/劉鼎 文/印帥
藝術家劉鼎的《十字街頭的信使》與《世界的詞語》兩大系列創作以20世紀初期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為歷史錨點,通過圖像拼貼、遮掩、涂抹,與文本互文,形成矛盾與張力,試圖在色彩與破碎筆觸中解構歷史敘事的宏大性。
![]()
我就是你
攝影并文/羅嫻
《我就是你》這組作品的“劇情”圍繞著天生互為鏡像的人們以及鏡子本身展開。雙胞胎擁有最緊密的聯結。同時,他們自己的身份、主體性也喪失了獨一無二的確定性。
![]()
【交流】
天目疊翠·鏡界臨安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國攝影大展作品選登
文/蔣雷超
“天目疊翠?鏡界臨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國攝影大展,猶如一扇窗,讓世人得以透過鏡頭,領略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的獨特魅力。
![]()
【器材與技術】
在那扇窗邊,尋找光影與質感的和弦
富士X-E5人像拍攝體驗
攝影并文/闕麗萍
光,是信仰,它照亮萬物,點燃生機;風,是向往,它自由不羈,潤物無聲。一如富士X-E5賦予我的肆意創作之境。
![]()
目錄索引
專題
人民力量與世界回響
· 人民力量與世界回響——紀念抗日戰爭勝利 80 周年
· 探析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攝影的“人民性”——以延安和晉察冀為例 文/姜溆
·《晉察冀邊區影集》略考 文/杜江
· 羊圈與洋房:戰時影像生產的非對稱博弈——以晉察冀畫報社與東方社為例 文/趙錦
· “保盟”視角下的西方抗戰影像 文/肖博游 黃黎
· 漫影西行:外國攝影師與陜北“紅區” 影像的早期國際傳播 文/湯雪灝
本土
· 平山老兵 攝影并文/李君放
· 從李君放的“平山老兵”系列看人文紀實攝影的層遞 文/汪素
論談
· 算法強制與審美自主:智能手機影像銳化策略的全球爭議及比較研究 文/黃一凱
海外
· 女性主體與戰后韓國視覺現代性中的去殖民實踐——讀韓榮洙1950-1960年代的照片 文/南無哀
影廊
· 觀念攝影中時空的地理與身體的地理——評胡為一作品《侵蝕》 攝影/胡為一 文/王鵬飛
· 在碎片中再建意義的結構——劉鼎的圖像寫作 攝影/劉鼎 文/印帥
· 我就是你 攝影并文/羅嫻
交流
· 天目疊翠·鏡界臨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國攝影大展作品選登 文/蔣雷超
器材與技術
· 在那扇窗邊,尋找光影與質感的和弦——富士 X-E5 人像拍攝體驗 攝影并文/闕麗萍
來源:中國攝影雜志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