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活在沒有鐵欄的監獄里,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困住了,怎么也快樂不起來。”
![]()
這是一位抑郁癥患者的內心獨白。
普通人的情緒像夏天的雷陣雨,來得快去得也快;而抑郁癥患者的情緒卻像被按下了單曲循環鍵,無論怎么切換頻道,耳邊始終播放著悲傷的歌曲——這是因為他們的情緒系統出現了問題。
但你知道嗎,其實我們不是必須要強迫自己快樂起來,我們可以慢慢來,先選擇讓自己快樂1%。
那些被“黑狗”咬住的人生
嗨,你好呀,今天感覺還好嗎?
“我覺得我的所有情緒都被一個黑洞所吞噬,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
這是抑郁癥的典型癥狀。
其實在很久以前,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就發現了憂郁癥——類似現代所描述的抑郁癥。《憂郁的解剖》一書中對憂郁癥的描述是這樣的:
憂郁在每一個微不足道的場合中來來往往,在悲傷、有需求、患病、煩惱、恐懼、激憤或心煩意亂時,在傷心、不滿或思考時,它帶來精神痛苦、遲鈍感、沉悶感和煩惱,使我們遠離任何快樂、歡笑、樂趣和愉悅,引起我們的厭倦或反感。
![]()
而在現代作品中,也有關于抑郁癥的形象描述。
小說《哈利·波特》中有一種黑暗魔法生物,它身披一件斗篷,沒有五官,在本該長嘴的地方有一個洞。它就是“攝魂怪”,能把人的快樂回憶吸走。
書中的攝魂怪其實就是抑郁癥的象征。
那么抑郁癥有多么普遍呢?
牛津科普系列《抑郁癥》一書中提到,“在任何時刻,人群中都有2%至4%的人患有抑郁癥,這一數據令人震驚。
而許多名人也有被抑郁癥困擾的經歷。
例如,丘吉爾曾這樣描述他所經歷的至暗時刻: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
面對被“黑狗”咬住的人生,我們可以嘗試松開它1%的鎖鏈。第一步,讓我們從了解抑郁癥的誘因開始。
現代生活為何讓人更容易抑郁?
得益于人類的聰明才智,現代生活中不斷涌現出各種各樣的發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
然而,現代文明光輝的背后,卻潛藏著一場情緒危機。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電力的出現。電力的發明打破了人類數百萬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節律,讓夜晚成為白晝的延續。然而,這種“永晝”的獲得,卻是以犧牲我們的情緒健康為代價。
![]()
電燈、手機、電腦屏幕等人造光源,尤其是其釋放的高能藍光,通過視網膜向我們的大腦傳遞錯誤的“信號”,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強行讓我們保持清醒。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睡眠不足,致使我們在第二天情緒變得很低落,從而給我們的身體埋下了抑郁癥的種子。
![]()
更為嚴峻的是,這種晝夜節律的失調會干擾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多巴胺)的平衡,而有研究認為它們的失衡正是抑郁癥的核心病理機制之一(但其中的具體機制尚未被發現)。
此外,社交媒體的盛行也對我們的情緒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社交媒體讓我們得以窺見他人生活的“高光時刻”——旅行、美食、成就、幸福的瞬間,卻鮮少展示背后的疲憊、焦慮與掙扎。這種“選擇性曝光”的社交生態,正在悄然重塑我們的情緒系統。
![]()
許多人開始不斷對比他人的“完美生活”與自己的平凡日常,甚至為了維持社交媒體上的“完美形象”,刻意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強迫自己展露積極的一面。
真實的情感被壓抑,抑郁的傾向就開始慢慢顯現……
當然,影響抑郁癥的因素還有很多,遺傳易感性、人際關系質量和童年創傷等因素會交互作用。
了解這些誘因之后,我們便能更精準地識別抑郁癥的高危人群——從在學業壓力下掙扎的青少年,到被激素波動困擾的女性,再到被“無用感”吞噬的老人。
從兒童到老年:無人豁免的“心靈感冒”
其實,抑郁癥可能在生命的任何階段發生。
青春期是抑郁癥的高發期。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腦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此時他們的大腦缺乏成年人的自制力,但又保留著兒童時期的情緒化特征。這種“油門靈敏但剎車失靈”的狀態,使青少年對壓力異常敏感卻缺乏調節能力。
![]()
而這一階段,他們也容易因學業挫折、外貌焦慮或社交困境產生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他們常常以“全有”或“全無”思維來看待問題,比如一次考試“考砸了”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這是一種認知扭曲,也是抑郁癥的一大特征。
成年女性也更可能遭受抑郁癥的困擾。
成年女性常面臨多重角色沖突,且更易將壓力歸因于自身的不足,并反復思考負面的事件。此外,成年女性對人際關系更敏感,也更容易遭遇軀體虐待。在上述種種因素的作用下,成年女性就成了抑郁癥的高危人群。
![]()
在抑郁癥的大流行中,甚至老年人也難以豁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社會角色的喪失。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難以從生活中獲得成就感,而且子女離家或配偶離世會讓他們的孤獨感驟增,部分老人還會因此而陷入無助,從而更加容易患上抑郁癥。
![]()
然而,這種“心靈感冒”絕非不可戰勝。目前已經有了許多成熟的治療方法,幫助抑郁癥患者收獲嶄新的健康生活。
如何重裝思維系統,重拾快樂人生?
在眾多治療方法中,認知行為療法是最為成熟的療法之一。
它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旨在幫助患者識別自己的消極思維模式和習慣,從而在練習中逐步進行改變。
![]()
牛津科普系列《抑郁癥》中介紹了認知行為療法的具體操作過程:
(1)學會在特定情況下追蹤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2)做一些練習來挑戰自己的固有思維;
(3)獲得應對自己的消極想法的新方法;
(4)更好地了解抑郁癥的“觸發器”。
研究顯示,這種療法能有效治療抑郁癥,幫助患者擺脫“黑狗”的折磨。
書中還介紹了人際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等多種療法,為抑郁癥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療方法。
抑郁癥容易卷土重來,為避免復發,書中也提到了人們可以嘗試做的許多事情:
(1)定期鍛煉;
(2)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3)繼續抑制消極的思維模式;
(4)保持健康的人際關系;
(5)接受一些有益的治療(可以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可以是經過驗證的閱讀療法等)。
從抑郁癥的現狀到誘因、治療、易感人群,再到預后,本書都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做了詳細而全面的介紹。
![]()
本書作者喬納森·羅滕貝格(Jonathan Rottenberg)是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教授、情緒和情感實驗室主任,抑郁癥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專注于抑郁癥流行、情緒功能及預后等領域的研究。
他曾在2013年發起“走出黑暗”運動,推動全球范圍內關于抑郁癥的對話與認知提升。
本書由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文化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嚴超贛教授傾情翻譯。嚴教授長期聚焦于腦影像技術方法研究,致力于開發基于腦影像的抑郁癥精準診療。
為幫助廣大抑郁癥患者,他發起“心花人生”抑郁癥研究與干預計劃,旨在采用腦影像等多種研究手段,建立抑郁癥精準診斷和分型的客觀標記,探索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新型心理干預技術,并發展藥物之外的無創神經調控新療法。
今年7月,我社編輯受邀參加了清華大學文化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儀式暨文化心理學論壇。在論壇上,嚴教授作為該中心主任,向參會嘉賓贈送了牛津科普系列《抑郁癥》一書,并介紹了“心花人生”抑郁癥研究與干預計劃。他希望通過這一計劃,構建一個由科學家、醫生、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員、公益組織和患者家屬共同組成的社會支持網絡,為抑郁人群提供早期識別、科學干預和精準治療,幫助他們走出抑郁,擁抱陽光,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
抑郁癥是一只很難戰勝的“黑狗”,抑郁人群需要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幫助抑郁人群,從了解科學的抑郁癥知識開始!
牛津科普系列《抑郁癥》立足于前沿科研成果,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剖析抑郁癥的各個方面——不僅探討了抑郁癥的生物學機制和心理學基礎,還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與治療方案。
![]()
![]()
![]()
![]()
![]()
翻開書,撥開抑郁癥的迷霧,探索情緒背后的深層真相吧!
廖智:命運將她打落深淵,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說新語〉風物》:夢回風流魏晉,一覽市井百態與人間煙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來,喝杯茶,看看書。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