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中旬,一起令人震驚的海上事件在中俄關系中掀起波瀾:一艘名為“新星號”(New Star)的中國租賃貨輪,在納霍德卡港附近,遭俄羅斯海岸警衛艦炮擊后沉沒,多名船員失蹤或遇難。
本文對這一歷史事件做一回顧,來嘗試理清其中復雜的關系。
![]()
事件背景:疑涉走私、自行離港引發追擊
“新星號”是一艘約5000噸級的貨輪,由浙江通宇船務有限公司所有,租給香港吉瑞祥船務有限公司運營,船旗為塞拉利昂,船員中包括10名中國籍、6名印尼籍成員。2009年1月底,“新星號”載貨抵達俄羅斯遠東納霍德卡港,但因貨物(據稱為大米)存在質量問題,俄羅斯收貨方拒絕接收,并要求賠償,因此船舶無法清關出港。
直到2月12日深夜23:30,船長在多方清關未果、卻受到承租人催促下,擅自啟航駛向公海,未辦理出港手續,同時俄羅斯港務部門隨即通報邊防軍。此舉成為隨后海上追擊的直接導火索。
2月13日凌晨2時20分至清晨,俄邊防艦“瑪尼契朱爾”號及“濱海”號先后加入追擊,對“新星號”發出無線電信號、閃光彈、旗語以及警告性槍擊,要求船長停船返航。但“新星號”拒絕理會報警與警告,繼續航行。
上午10:10,“濱海”號在距離僅約500米處開槍警告,于10:51在取得俄聯邦安全局授權后,開始對“新星號”首尾開火,俄方連射超過500發機槍與火炮子彈,射擊持續約兩小時,船體劇烈震動、結構受損,卻始終未能使該船停航。
![]()
開火未果后,“新星號”依然航行。俄軍巡邏船再次射擊“新星”號螺旋槳舵組,最終“新星”號船長在18時許決定返航。返航途中,航速下降并出現嚴重進水。2月14日早8時,船員發現貨艙進水;16時傾斜度達15度,船體接近沉沒危險;船員準備棄船。
2月15日凌晨1點左右,因船舶有沉沒危險,“新星”號船長開始向俄“濱海”號求救,要求他們靠近“新星”號接走船員,但遭到拒絕。
7點55分,船長發出SOS求救信號,并下令棄船,疏散船員。但所有救生艇因被炮擊受損已無法使用,只得啟用充氣救生筏。船員分批上筏后漂流海上,首批救生筏上載有7名中國籍、1名印尼籍;另一筏載有其余5名印尼與3名中國籍船員。
惡劣天氣下,首批救生筏很快進水沉沒,筏上人員無力自救;只有第二筏被俄軍巡邏船救起,船上人員五具遺體浮出,三人一度跳水試圖游向軍艦,但因極寒海水沖擊失蹤殆盡。最終,8名船員遇難,8人獲救。遇難船員中7名為中國籍,1名為印尼籍。
![]()
中俄立場對峙:外交抗議與俄方調查
事件發生后,中國外交部迅速對此表達嚴重關切與強烈不滿。2月19日,外交部副部長李輝緊急約見俄羅斯駐華大使,要求俄方徹查事件、妥善救援并妥善善后,明確提出對俄羅斯未及時救援與調查機制拖延的不滿
俄方則在調查中提出,船長未遵守停航命令,對救生設備疏忽,釀成悲劇,應承擔主要責任。俄羅斯外交部于2月21日發表聲明稱“深表遺憾、對遇難者表示慰問”,并認為船長“極不負責任”,違反俄羅斯邊境法規,且俄方顯示已對事故展開刑事案件立案調查。
輿論場上,國內媒體與論壇不僅關注7名中國船員失蹤的悲劇,也對俄方射擊商船的正當性提出質疑。不少公眾認為俄艦使用武力過度,不應對未構成直接威脅的商船開火。也有批評指出,中國船方缺乏危機應對經驗,未能及時制定避險方案。同時,也有聲音認為船長擅自離港出海,是此悲劇的先導。
而俄方媒體,則普遍援引官方通報,強調俄艦是“合法執法”,對“是否使用過度武力”的質疑避而不談。反倒是外媒如BBC、CNN、路透社等,在報道中表達了對俄方執法尺度的擔憂,例如,“對一艘貨輪使用武力是否合乎國際慣例?”“在平時狀態下擊沉非敵對船只,是否構成武力過當?”
當然,這些評論在俄羅斯國內并未得到回應,俄媒對此幾乎保持沉默。
![]()
“灰色地帶沖突”
從事后調查看,事件過程是比較清楚的,主要問題在于區分各自責任,那么責任到底如何認定呢?
《航運觀察》雜志曾采訪業內專家、前航海船長周明(化名),他從專業角度提出,船長脫離監管,決策失誤,是主要原因:
“新星號違反港口規定擅自出海,本就埋下禍根。尤其是在國外港口,任何異常出港都可能被當作走私或逃避處罰。”
船長為何這么做呢?他認為有可能來自租船方的壓力:
“很多小型船東常受制于承租方壓力。若合約里寫明‘違約即賠巨額’,船長在港務拖延下容易鋌而走險。”
但俄方就一點責任沒有嗎?當然不是,這也是爭議焦點之一。周明認為,俄方武力執法,存在很大疑點:
“正常程序中,除非商船公然抗拒登船、威脅軍事目標,否則一般是‘逼停登檢’,絕不會直接火力打擊。這種近似戰斗行為對一艘商船,是極不尋常的。”
俄國學者安德烈·洛馬諾夫在《中國新聞周刊》中發表評論指出:
“俄羅斯遠東港口長期存在執法‘地方割據’問題,一些地方軍警與港口公司之間糾葛復雜。在邊貿糾紛升級時,極容易出現誤判。”
也就是說,這些港口實際上是灰色地帶,這種地帶的典型特征就是,沒有明確戰爭狀態,卻容易使用軍事手段。事前沒有宣戰,事后也難以審判,卻直接造成了平民傷亡。
![]()
事件的善后處理,也證實了洛馬諾夫這種說法。
盡管中國外交部曾多次要求俄羅斯調查真相、歸還遺體、合理賠償。但根據媒體公開信息,事件并未獲得正式聯合調查,俄方以“船長負全責”為由,僅進行了象征性協商處理。
最終,遇難船員家屬得到一次性撫恤金,多數由中國雇主公司墊付,并未有俄方正式道歉或賠償。
這種做法顯然無法令遇難者家屬滿意,某遇難者家屬向媒體表示:
“我們不要多少錢,只想知道一個真相:船為什么會沉?誰該負責?但好像,誰都不想回答。”
至今,“新星號”事件在中俄官方渠道中被逐漸淡化,難覓其蹤,民間也缺乏系統的紀念。
2025年,距離“新星號”事件已有16年。
遇難者家屬或已年老,幸存船員多已退海上生活。那艘曾在風暴中求生、在炮火中傾覆的貨輪,最終消失在太平洋的某片冷水之中。
但留給我們的問題,還沒有沉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