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日本人罹患大腸癌的原因,可能與腸內某些細菌所產生的毒素密切相關。由國立癌研究中心柴田龍弘分野長率領的研究團隊,對來自11個國家、近1000名大腸癌患者的癌細胞進行深入基因分析后發現,有兩種特定的基因變異——“SBS88”與“ID18”,在日本患者中尤為常見。
![]()
在這項研究中,日本患者共有28人,其中竟有14人,即半數,體內發現了這兩種基因變異。而其他國家的患者中,攜帶這類變異的比例僅為1到2成左右,顯示出這種現象可能具有明顯的地域與人種特征。更引人關注的是,這兩種變異被認為是由特定腸內細菌所產生的毒素引起的。
研究進一步發現,這類基因變異在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中更為普遍。這意味著,年輕人罹患大腸癌可能與這些毒素密切相關。柴田分野長指出,這一發現為開發預防大腸癌的新型藥物提供了新的方向,如果能夠針對這些細菌或其產生的毒素進行干預,未來有望顯著降低年輕人患病的風險。
![]()
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遠超想象。長期以來,腸內細菌被認為在維持免疫、代謝甚至心理健康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這項研究則揭示了腸內細菌的另一面:某些細菌可能是癌癥發生的直接推手。尤其是在日本人中,這些細菌所制造的毒素更可能引發基因變異,最終導致癌細胞形成。
這并非孤立現象。研究團隊還指出,類似的基因變異不僅在大腸癌中出現,也在腎癌和食道癌中有所發現。這意味著,日本人群可能存在某些遺傳或環境因素,使其更容易受到這些毒素的影響,從而更易罹患某些類型的癌癥。
這一研究成果的意義在于,它不僅揭示了大腸癌背后的潛在機制,也為“精準醫學”提供了新的依據。不同于傳統的一刀切治療思維,未來癌癥的防治或許將更加個性化、針對化——根據不同族群、不同基因背景,開發出更適合的預防或治療方案。
![]()
目前,這項研究仍處于基礎階段,距離將毒素作為靶點進行藥物開發還有一段路要走。但研究團隊已經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試圖從腸道菌群著手,開發出能夠中和或清除致癌毒素的藥物。
近年來,日本年輕人中大腸癌發病率上升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此次研究的發現無疑為公眾健康敲響警鐘,也為防癌、抗癌提供了新的科研方向。除了藥物開發,生活方式的調整也尤為關鍵——保持飲食平衡、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適度運動、減少壓力等,都有助于維持腸道菌群的健康平衡,從而可能降低癌變風險。
柴田分野長最后表示,團隊將繼續擴大研究范圍,驗證這一機制是否也適用于其他人種與國家,并加快與制藥企業的合作步伐,爭取早日將成果轉化為實際的醫療應用。他希望未來這項研究能為世界各地大腸癌的預防提供有力支撐,也能幫助更多年輕人遠離這一沉重疾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