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細胞因子(Cytokines)及相關通路,已經成為二三十年以來持續受關注且不斷除“爆款”大藥的一類靶點。
胖貓已經寫了好多細胞因子相關文章,今天搞一把相對系統的梳理,包括細胞因子基本概念、主要藥物開發進展,及未來值得關注的創新方向!
努力為各位觀眾老爺提供一個全面、兼具前瞻視角的參考。
![]()
1、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是一大類來源廣泛的小分子多肽和糖蛋白,包括白細胞介素(IL家族)、腫瘤壞死因子(TNF家族)、干擾素(IFN家族)、集落刺激因子(CSF類)等。
他們的主要作用是作為細胞間通訊的“信使”,可以理解為細胞免疫功能的“傳令兵”,在復雜的免疫系統中,構建出了更加復雜信號傳遞網絡!
![]()
細胞因子主要由免疫系統細胞(如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分泌,在免疫防御、炎癥調控、造血等多方面起到系統性調節作用。
當然,在其它類型細胞中也會分泌細胞因子,形式生理學功能!
細胞因子作為傳令兵,由于類型的不同而作用廣泛,且帶來的下游信號錯綜復雜。
既可促進免疫活化、抗感染、抗腫瘤,也可能造成免疫失調、炎癥風暴,影響自身免疫及炎性疾病發生發展。
有的時候同一個細胞因子會兼具兩個完全相反的功能,絕對具有“人格分裂”的潛力!
![]()
二、細胞因子藥物
1、細胞因子與自免
干掉細胞因子,就好像弄掉傳令兵,或者切斷免疫系統的電話線。
基于這個原理,與自身免疫相關藥物,TNFα抑制劑(如Infliximab、Adalimumab等)問世,且徹底改變了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等疾病的治療方案。
繼續的后來者,IL-6及其受體抑制劑(如Tocilizumab)廣泛應用于風濕免疫及新冠炎癥風暴管理,度普利尤單抗單抗,那也是響當當的“大藥”。
IL-17、IL-23等靶點新藥,為銀屑病、炎癥性腸病等慢性炎癥類疾病提供多樣治療選擇,各種“大藥”,出自該系列細胞因子門下!
細胞因子藥物的銷量十分驚人,常年霸榜各種銷售排名。
2024年,Abbive 的Skyrizi(靶向IL-23p19單抗)和JNJ的Stelara (靶向IL-12/23p40單抗)銷量均過過百億。
當然,更不用說前藥王Humira了,統治藥物江湖將近十年之久 。
![]()
2、抗腫瘤與免疫調節藥物
干擾素(IFNα、IFNγ)在惡性血液病、部分實體瘤與慢性感染治療中具有長期歷史,但因副反應較多,目前多被新一代免疫治療藥物所替代。
IL-2、IL-15等免疫激動劑,推動CAR-T/TCR-T等細胞療法領域。新的變體分子正在優化安全性和療效窗口。IL-7、IL-12等免疫增強細胞因子,正被用于提高抗腫瘤細胞治療的體內持續性和擴展性。
3. 罕見病和創新賽道
新型細胞因子(如IL-36、IL-35)已在部分罕見炎癥性疾病、特定腫瘤中顯示出潛力,相關藥物開發也正處于臨床II期及以上階段。
IL-36,最近還爆出了一個BD的“大單子”
![]()
三、未來有啥搞頭?
細胞因子類型多、通路屬性復雜,使藥物設計須兼顧選擇性與整體平衡,常面臨“療效與毒性”雙刃劍困境。對藥物遞送系統和藥代優化需求高。
多數細胞因子體內半衰期短、生物利用率低。如何提升定向遞送、減少全身暴露、降低免疫原性,是提升安全性和療效的關鍵。
除了現有的細胞因子外,新的細胞因子的作用要不斷被發現,如 IL-33、IL-36、GM-CSF等,不斷被驗證為治療自身免疫、炎癥和腫瘤的潛在靶點。
![]()
對細胞因子靶點來說,新的藥物形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多抗、mRNA藥物、小分子通路抑制劑等,均是開發細胞因子藥物的創新選擇。
藥物有了,在臨床上,如何實現基于炎癥或免疫分型的個體化選藥,是藥物開發精準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就像胖貓在朋友圈講的那樣子,以后細胞因子療法會不會像中藥那樣,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給出不同細胞因子療法的搭配方案!(我們細胞因子系列文章還會繼續寫,歡迎各位觀眾老爺們持續關注)
![]()
往期細胞因子相關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