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泥鰍
文/厲向軍
同學聚會,大家免不了會點上一道常山的鮮辣美食:"辣椒炒泥鰍"。
“辣椒炒泥鰍”很是講究,鍋燒熱,泥鰍放進去,蓋上鍋蓋,然后再放素油進去,泥鰍用鍋鏟將肉捶扁,再將爆炒好的辣椒放進去一起炒,誘人的肉香合著辣味便會讓你垂延三尺、滿口生津。
對于70后的我們,吃上這道菜,都會有滿滿的回憶。
在我們這代人的小時候,家里卻普遍較窮,一年到頭難得嘗幾次葷。為了改善伙食,泥鰍等野味便成為了一種美食,捉泥鰍也成為了一種勞動。
泥鰍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大,就算水干涸了,也能在淤泥里生活。如果環境稍微好一點,還會大量繁殖。所以,捉泥鰍是那個年代最常見、最常干的事。
那時,泥鰍一年四季都可以捉,特別是小孩十分樂于此。
捉泥鰍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或去溪里摸,或到水田扎,或往池塘抓,或在泥田翻,花樣繁多,其樂無窮。水渠、田溝、小溪……處處留下了我們的身影足跡和歡聲笑語。
![]()
在收割稻子的時候,田里的水也慢慢排干了,所以泥鰍基本上就躲到了溝里的淤泥之中。這時,只要把泥巴一塊塊地翻起,一條條的泥鰍就暴露在眼前,俗稱“翻泥鰍”。
泥鰍很滑,也很狡猾,這就是民間常用“滑得像泥鰍”來形容狡猾的人的緣由。
泥鰍的身上滿是滑膩膩的黏液,手剛一碰,它就“滋溜”一下逃走了,有的還故意鉆進了剛剛翻過的稀泥里,迫使心存不甘的你不得不回頭重新翻。
所以,捉泥鰍是個技術活,必須眼明手快,一旦發現翻開的泥土中有泥鰍,要將食指與中指彎成老虎鉗狀,把泥鰍緊緊夾住,才不易讓其逃脫。
最好的辦法,是用雙手連泥巴帶泥鰍一把捧起來,放到干硬的田里,它就逃不掉了。
有一件"小插曲"如今還記憶深刻。
我10歲,讀小學三年級,周末做好功課,閑來無事,提著水桶,來到屋后的一水稻田,依著經驗,在稻田壟與壟之間翻泥鰍是收獲最大的。還真是,不到半小時,我就翻到了30多條泥鰍,那個開心之情難以言表,因為晚餐又可讓全家開葷了。
"你什么可以隨便在我田里翻泥鰍!"突然一聲呵斥,把我嚇一跳,原來這塊田的主人王叔趕過來,一把搶下我的水桶,并將水桶扔進了一旁的水溝里,我的勞動成果付之東流……提著空水桶、抹著眼淚,我沮喪地回到了家。王叔的"欺負",讓我父母親也難過了好幾天。
![]()
"大家都鄉里鄉親的,我兒子有啥不對,可以同我們大人說呀,何必如此這樣對待只有10來歲的小孩呢?"母親是個直腸子,逢人便說王叔的不是。從此兩家不相往來。
過了幾年,由于父親工作崗位的調動,我們全家搬到了鎮上居住。父親在鎮的一所初級中學教語文兼當班主任。湊巧的是,王叔的女兒在父親任教的班級里讀書。
聽我母親說,在開學時,王叔提著好幾斤泥鰍硬是要送給我們。當然,這泥鰍母親肯定是不會要的。為人師表的父親也不可能另眼相看其女兒,認真負責教學是他的職責。父親還讓其女兒當語文課代表呢……
曾經的農村,泥鰍就像韭菜一樣,捉一茬長一茬,怎么也捉不完。如今,因為濫用農藥和頻繁電打,野生泥鰍幾近絕跡了。
時過境遷,往事難忘。兒時輕易就能獲取的泥鰍樂趣,已經演變成了一種遺憾和奢望,當作在記憶深處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期待。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