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紀實
為深入探尋華夏文明的深厚根基,真切感受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與歷史責任感,2025年7月14日,社科考古黨支部精心組織了主題黨日活動——參觀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當日上午9:30,黨員們準時集合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門前。大家首先參加了一場高水準的學術對談——“主題、策劃與公眾:關于博物館展覽的討論與思考”。此次對談由首都博物館館長郭京寧主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資深教授宋向光和首都博物館副館長、“看·見殷商”策展人譚曉玲作為特邀嘉賓參與。三位專家學者圍繞博物館展覽的主題選擇、策劃思路及如何更好地服務公眾等核心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特別是通過譚曉玲副館長的介紹,大家了解了“看·見殷商”策展的源起、思路及背后的故事,為之后的參觀做了很好的鋪墊。
![]()
![]()
學術對談結束后,黨員們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有序參觀了“看·見殷商”展和可視庫房。
走進“看·見殷商”展廳,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作為首博“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一,該展覽精心挑選了來自河南安陽殷墟、山東青州蘇埠屯、湖北黃陂盤龍城、江西新干大洋洲等遺址出土的商代代表性文物。這些文物種類豐富、造型獨特,涵蓋了青銅器、陶器、玉器等多個品類,每一件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信息,訴說著殷商文明的輝煌與燦爛。
![]()
![]()
展覽按照“有冊有典”“青銅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4個部分有序展開。“有冊有典”部分通過珍貴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等,展現了殷商時期高度發(fā)達的文字系統和文獻記錄,讓我們得以窺探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狀況;“青銅高峰”部分則集中展示了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青銅器,如鼎、尊、爵等,這些青銅器不僅是實用的禮器和酒器,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彰顯了殷商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巔峰水平;“居中衍大”部分從城市布局、建筑風格等方面入手,呈現了殷商都城的繁榮景象,反映了當時高度集權的社會結構和強大的國家組織能力;“式范后世”部分則強調了殷商文明對后世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從思想觀念到藝術風格,從禮儀制度到文字書寫,殷商文明猶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漫漫長路。
可視庫房既是文物庫房,更是一處新穎的展示空間,既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參觀體驗,也是展示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用科技保護文物的例證。與其他展廳不同的是,這里觀展空間有限,文物與觀眾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但是策展團隊將百余件文物以場景方式精心擺放,再通過觸摸屏詳解,為觀眾打造了一個獨特的沉浸式觀展空間。可視庫房內,滿眼都是“寶貝”。正廳展出的家具多以紅木為主,散發(fā)著古樸典雅的氣息;左右兩側的邊墻陳列著更重磅的“國寶”——超過5000塊《乾隆大藏經》的木雕版,這是中國最后一次官刻漢文大藏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有這批國寶的加持,整座文物可視庫房仿若一座“藏經樓”。為了方便觀眾更直觀地了解這些文物,博物館專門設置了一塊觸摸屏,觀眾可以通過滑動屏幕看到文物的完整樣貌,獲取詳細信息,這種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讓古老的文物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
此次社科考古黨支部組織的主題黨日活動,不僅讓黨員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更激發(fā)了大家對歷史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歷史文化的學習和研究,立足本職崗位,以實際行動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活動,讓大家在歷史文化的海洋中繼續(xù)探索、不斷前行,汲取奮進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微信號丨spkaogu
新浪微博丨@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