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見
重組膠原蛋白,這個曾被視為小眾科研的名詞,正成為醫美行業新的流量入口。短短兩年時間里,從華熙生物、巨子生物到錦波生物,國產廠商陸續端出了重組膠原蛋白產品,試圖接替玻尿酸,成為新一代“利潤引擎”。
但在光鮮的市場故事背后,技術路線、檢測標準和監管走向的爭議正在醞釀。國內企業普遍采用的微生物發酵路徑,有專家指出“只能做出功能片段,距離全長人膠原蛋白還有技術鴻溝”。一場圍繞檢測方法的商戰,已讓巨子生物與華熙生物“唇槍舌戰”。
現在,錦波生物加入了這場競爭。背靠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的資金與渠道,它能否在資本與技術的夾縫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安全區,還是會成為又一個被“風口”裹挾的追風者?
01·資本下注——錦波生物與鐘睒睒的“醫美盟約”
6月26日,北交所市值“領頭羊”錦波生物發布了一紙公告,宣布引入養生堂作為戰略投資者。這場交易總額高達34億元,瞬間成為資本市場焦點。公告顯示,交易分為兩部分:一是錦波生物以278.72元/股的價格,向養生堂定向增發6.24%的股份,融資金額不超過20億元;二是錦波生物實控人楊霞將其所持575.33萬股(占公司總股本5%)轉讓給養生堂控制的杭州久視,轉讓價格為243.84元/股,合計金額約14.03億元。交易完成后,鐘睒睒將通過養生堂及其關聯企業合計持有錦波生物10.58%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僅次于楊霞(持股比例降至50.73%)。
這場交易不僅刷新了北交所現金定增規模歷史紀錄,還可能創造北交所實控人減持金額最大的新紀錄。Wind數據顯示,自2021年北交所開市以來,先前最大實控人減持記錄為2023年海希通訊實控人周彤的4.18億元,如今被錦波的14.03億元大幅超越。
對錦波生物而言,這筆資金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剩9.59億元,而同一時期銷售費用卻同比增長56.73%至2.59億元,營銷開支激增背后,是公司謀求“醫療產品消費化”的戰略轉型。這場交易中募集的20億元資金,錦波明確表示將用于“人源化膠原蛋白FAST數據庫與產品開發平臺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以加快產品迭代與產業化布局。
消息宣布后,錦波生物股價應聲上漲。截至6月30日午市收盤,公司股價略有回落,報收于348.61元/股,總市值穩穩站在400億元上方。同期,鐘睒睒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農夫山泉(9633.HK)股價微跌0.87%,報收于40.05港元/股,市值約4504億港元;萬泰生物(603392.SH)則微跌0.16%至61.3元/股,市值775.5億元。
71歲的鐘睒睒,此次出手引發行業熱議。這位農夫山泉、養生堂的創始人,曾三度問鼎“中國首富”,在商界以“冷靜務實”著稱。事實上,鐘睒睒布局醫美早有伏筆。早在2017年,養生堂曾聯合農夫山泉推出樺樹汁護膚品,1分鐘售罄16萬盒面膜,當時他就提出“公司目標是5年內進入化妝品行業前五”。此次押注錦波,無疑是醫美戰略的延續。
“錦波生物技術領先,但市場能力尚弱;養生堂資金充足,渠道強大。”一位長期關注醫療美容賽道的分析師指出,“鐘睒睒看中的,是錦波的重組膠原蛋白技術和高毛利產品線,錦波看中的,則是農夫山泉遍布全國的300萬個零售終端和養生堂的營銷經驗。”這一觀點在業內頗有共鳴。
根據錦波生物公告,目前公司急需通過戰略合作建設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體系,建立面向更大范圍消費者的推廣、銷售、渠道管理體系。這也是鐘睒睒的強項。農夫山泉通過一級經銷模式建立了全國性銷售網絡,覆蓋商超、便利店、餐飲集團等渠道。未來,這些渠道有望成為錦波生物功能性護膚品、重組膠原蛋白食品的重要銷售入口。
然而,市場對錦波高估值的質疑亦未消散。6月30日收盤,錦波市盈率(PE,TTM)高達51倍,遠超港股巨子生物(27.7倍)及A股愛美客(28.2倍)。從2023年7月上市至今,錦波生物市值已暴增超10倍,實控人楊霞個人身價飆升至約185億元,登頂“山西女首富”。有投行人士坦言:“對于實控人來說,現在確實是一個理想的減持窗口。”
即便如此,這場“資本聯姻”對雙方來說是互補式的。錦波生物技術團隊在結構生物學領域深耕多年,近年來更是在三螺旋結構優化上與國內頂尖科研力量展開合作;而養生堂擁有的零售終端、智能化生產線和萬泰生物的研發體系,有望推動錦波產品向更廣泛的消費市場和嚴肅醫學領域拓展。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次渠道與技術的結合,但技術的局限也不容忽視。”“錦波生物的重組膠原蛋白基于微生物發酵表達的人源化功能片段,這在醫美填充場景已被驗證,但要進入組織修復、再生醫學等高門檻應用,技術路線必須跨越‘全長人膠原蛋白’的鴻溝。”
02·技術真相——功能片段的潛力與隱憂
錦波生物被鐘睒睒押注的核心,在于其號稱“全球領先”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技術。有醫療行業專家老陳表示:該技術產品具有“164.88°柔性三螺旋結構”,其氨基酸序列中的重復單元與天然人膠原蛋白特定功能區一致,能在體內模擬天然膠原蛋白的支架作用。這一描述,被外界視為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業的一次“技術躍遷”。
然而在結構生物學領域,這種“人源化功能片段”技術路線也引發爭議。老陳認為:“錦波生物的產品并非人膠原蛋白的全長氨基酸序列,而是拼接優化了與人體組織結合相關的功能片段,通過微生物發酵大量表達。”據了解,這種方式雖然可以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但由于缺乏羥脯氨酸化等關鍵后修飾,蛋白的穩定性與生物力學性能與天然膠原蛋白仍有差距。
在全球范圍內,真正實現人膠原蛋白的全長氨基酸序列的企業屈指可數。. CollPlant(以色列公司) CollPlant利用轉基因煙草植物生產重組人I型膠原蛋白,是全球第一個實現植物表達人源膠原的公司。其生產的重組人I型膠原已獲FDA批準用于多種醫療應用。這種路線成本高昂、技術壁壘極高,但被認為更接近“終極形態”。相比之下,錦波、巨子等國內企業均采用微生物發酵路線,聚焦在醫美填充劑、皮膚修復等輕醫療領域。
微生物發酵的優勢在于成本與效率。據了解,錦波生物其核心產品薇旖美?極純的出廠價為908元/支,目前該產品已在國內4000余家醫療機構應用,累計出貨量超200萬支。但專家指出,價格優勢背后也隱藏著技術“天花板”。
業內人士認為:“微生物發酵路線解決了商業化的問題,但要向組織修復、再生醫學等嚴肅醫療領域拓展,技術還需躍遷。”
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的取得,是錦波生物商業化進程中的關鍵一步。根據國家藥監局信息,錦波目前已擁有三項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覆蓋皮膚修復、組織填充等應用場景。但有專家指出:“現行法規重點考察產品的安全性和功能驗證,而非要求全長序列一致性。這意味著錦波的產品通過了現有標準,但一旦未來標準收緊,可能面臨新的監管挑戰。”
除技術本身,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巨子生物依靠“可復美”等產品率先打響了重組膠原蛋白的消費化戰役,2024年實現營收55.4億元、凈利潤20.6億元。錦波作為后來者,雖然擁有技術優勢,但在品牌建設與市場滲透上仍需加速。與此同時,華熙生物、歐萊雅、強生等巨頭也開始布局重組膠原蛋白和再生材料,國內市場呈現出“群雄逐鹿”的態勢。
“重組膠原蛋白的風口已至,但風口過后比拼的將是技術深度與標準話語權。”目前行業存在的檢測方法爭議(如HPLC與LC-MS/MS的適用性)及標準缺失,可能引發新一輪行業洗牌。
03·行業暗戰——巨頭博弈與未來洗牌
重組膠原蛋白的熱潮不僅讓錦波生物和鐘睒睒一拍即合,也將整個醫美行業推入了前所未有的暗戰漩渦。過去一年,圍繞“膠原蛋白含量”的檢測風波,讓行業兩大龍頭——巨子生物與華熙生物——公開交鋒,成為醫美圈的年度大戲。
今年5月份,自媒體博主“大嘴博士”發布視頻,質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復美”產品的重組膠原蛋白含量不足,并展示了其團隊采用HPLC(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所得出的數據。此舉迅速引發公眾熱議。6月1日晚間,華熙生物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支持郝宇博士維護消費者權益的聲明》,力挺郝宇(網名“大嘴博士”)。并在文中披露了公司與郝宇存在資本關聯。同日,巨子生物隨即回應,指責華熙“惡意競爭”,發文表示公司已經收到了來自“大嘴博士”所用檢測機構的道歉,但將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這一爭議不僅揭露了重組膠原蛋白行業在檢測標準上的真空地帶,也讓資本市場感受到風險。
“目前國內缺乏針對重組膠原蛋白的統一檢測標準,檢測結果的差異很容易被放大為商業競爭的武器。”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分析道,“這種混亂局面在短期內可能刺激市場,但從長期看,對整個行業都是隱患。”
錦波生物在這一場商戰中保持了罕見的“沉默”。作為后發者,錦波生物選擇避開公開紛爭,專注于產品研發和渠道建設。不過,業內普遍認為,一旦行業標準收緊,錦波的“人源化功能片段”產品也將面臨重新驗證的挑戰。
除了檢測爭議,市場競爭也日益激烈。玻尿酸市場紅利正在消退摩熵咨詢的數據顯示,隨著醫美新材料涌現,玻尿酸的市場份額受到一定程度擠壓,已從2021年的42%跌至2024年的36%。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市場將快速發展。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市場未來將以44.93%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在2025年達到585.7億元。重組膠原蛋白成為新一代“利潤引擎”。
錦波生物雖然在技術上有一定優勢,但也面臨市場推廣壓力。2025年一季度,其銷售費用同比增長56.73%,達到2.59億元;薇旖美?極純產品出廠價同比下降7.5%,行業價格戰的信號愈發明顯。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錦波機構投資者數量由2024年底的101家驟降至51家,資金端對其高估值的耐心正在減弱。
監管風險同樣不可忽視。相關部門對二類及三類醫療器械的生產、經營及流通等多環節提出了嚴格要求,未來可能出臺更嚴格舉措。今年6月19日,國家醫保局發布《美容整形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將全國常用醫美服務統一歸類為101項具體項目,并且統一規范了“填充注射”等常用美容整形類價格項目。被認為是“暴利時代的終結者”。該指南明確將醫美價格納入監管,未來可能影響高毛利產品的定價空間。
有專家表示:“重組膠原蛋白行業現在處于‘技術紅利期’,但要做好迎接下一階段監管收緊和國際競爭的準備。”“風口下跑得快不一定贏,技術突破與標準話語權才是生死線。”
對于錦波生物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依托鐘睒睒的資金與渠道,錦波生物有可能實現“醫療產品消費化”的躍遷,快速拓展至護膚品和功能性食品領域。
重組膠原蛋白的故事,正在資本、技術與監管的三重夾縫中急速書寫。這個新興賽道的熱度,似乎讓每一家入局者都成為“時代寵兒”。
但在業內專家眼中,微生物發酵路線的技術瓶頸并未消除,行業缺乏統一檢測標準,政策對高毛利的重新審視也在逼近。風口之下,跑得快的企業固然搶占先機,但能笑到最后的,或許是那些率先跨越“全長人膠原蛋白鴻溝”、擁有標準制定話語權的玩家。
對于錦波生物來說,鐘睒睒的資金與渠道提供了難得的加速器,但真正決定公司未來的,仍然是實驗室里那場技術攻堅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