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界加載中》更像是一場面向未來的影視制作實驗,不僅呈現出一部風格鮮明、類型多樣的作品集,更系統性地呈現了從創意構想到成片落地的完整生產流程,為影視行業提供了「人+AI」協同創作的可行路徑的現實案例和方法參考。
作者 | 小新(北京)
《宇宙肥腸》是一部黏土風格科幻微電影,故事發生在未來星球Y87,一支航空探險小隊帶回「肥腸計劃」后鬧出連番笑話。美術風格呈現出異化玩具般的復古質感,雖然是科幻設定,但又充滿黑色幽默的現實諷刺氛圍。在IMAX銀幕觀影過程中,我甚至忘記了「AI生成」這個前提,聯想起了《僵尸新娘》式的黏土動畫杰作。
由快手可靈AI與星芒短劇聯合出品、異類Outliers團隊制作的《新世界加載中》,是一部由七個風格各異、題材跨度極廣的短片組成的AI單元故事集。從黏土動畫的《宇宙肥腸》,到東方寓言的《桃源》;從賽博朋克式的《好夢》,到聚焦戰爭反思的《不可饒恕》,再到探討AGI覺醒的《我在猶豫》,這七部作品不只是AI生成內容的拼貼,更接近于一次技術浪潮中的高密度創作實驗。
這場藝術實驗背后,是年輕創作者與快手可靈AI的深度協作。正如總導演陳翔宇所說,《新世界加載中》并不是「一鍵生成」的奇跡,而是「由一群愿意死磕技術、鉆研內容深度、相信表達價值與協作意義的人共同完成的產物。不管它是否完美,它都代表了此刻AI影像的一種可能。」
《新世界加載中》不僅在美學層面展示了AI對多樣風格的適配能力,也在實際生產中搭建了一套可復用的「人+AI」共創流程。從劇本、美術、鏡頭調度,到人物動態與表演控制,創作團隊不斷調試提示詞、訓練素材、首尾幀控制等手段,在AI尚未成熟的階段,實現了可落地的內容表達。
同時,快手作為平臺方,在技術研發、模型迭代與生態構建上的持續投入,也促成了這部作品的誕生。從可靈2.1模型的上線,到「NextGen新影像創投計劃」等配套生態機制的搭建,快手正與創作者共同探索中國AIGC影視內容的新一代創作語言。
![]()
1.七種「人+AI」的美學實踐
觀看《新世界加載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短片集在統一理念下展現出極高的風格差異和完整的內容表達,宛如翻閱一本風格跳躍卻主題貫通的現代幻想小說集——每部作品自成體系,又相互呼應,共同構建出一個宏大且富有想象力的影像世界。
這種類型跨度,在傳統影視中極難在短周期內完成。人腦的創意可以瞬息萬變,但傳統的視覺落地流程卻極為繁復,每一個風格的切換幾乎都需要重建一整套制作體系。而在《新世界加載中》中,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在AI的參與下,天馬行空得以被完整而流暢地轉譯為影像,實現多風格的連續創作。
每部作品都擁有截然不同的敘事張力和視覺氣質。《馬丁癥》中,主角王涵患上一種能使意識穿越千年歷史的「馬丁癥」,身份在獵人、將軍與宇航員之間不斷變換。借助AI輔助,美術風格與時空構建得以快速轉譯,從而讓這樣一段原本幾乎無法完成的「千年人類體驗」以具象影像的形式得以表達。《好夢》則構建了一個近未來的賽博都市,一只被改造為半人半狼的實驗體「李」與小女孩之間發生一場后現代的治愈與救贖。
![]()
《宇宙肥腸》以黏土動畫風格處理星際科技團隊的黑色荒誕故事,是七部中風格最強烈也最反傳統的一部。與之對照,《桃源》則將東方水墨構圖與寓言式敘事融合,構建出一個關于人性、命運與選擇的試煉空間,畫面在傳統山水與怪誕象征之間流轉,形成極富張力的視覺語言。
![]()
《不可饒恕》是七部中最為冷峻和現實主義的一部,背景設定為日本731部隊,講述一個少年被體制洗腦的過程。而作為壓軸的《我在猶豫》,則把視角推向未來世界的極限邊界:AGI時代,人類與AI共同對抗外星危機,月球崩塌、地殼裂變、觸手攻擊等大量CG級大場面均由AI完成。
![]()
這些短片在風格、敘事、情感基調上完全不同,但都通過「人+AI」協同完成。快手可靈AI超級創作者、異類Outliers創始人、《新世界加載中》總導演陳翔宇介紹說,2024年可靈AI上線文生視頻的功能后,異類團隊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生成了一支短片,關于一輛小的汽車飛上太空的內容,他們意識到顛覆性的創作范式正在出現,「當商用標準影像呈現多出了一種新的可能,一種來自AI大模型的、不依賴于實拍的傳統動畫流程的表達路徑,又開始有了一種新的可能?」
帶著這樣的初衷,陳翔宇及其團隊與快手可靈展開深度合作,催生了《新世界加載中》。
在《新世界加載中》的制作過程中,導演陳翔宇強調說,AI創作實際上不是所謂的「一鍵生成」。在他看來,這是一次系統性表達實驗,面對尚不成熟且未固化的流程,制作團隊需在表達愿望與執行可能間不斷試探。
正因如此,《新世界加載中》遠不止是技術展示,而是一次導演與技術共同摸索敘事新邊界的過程:創作者確立敘事和情感方向,AI承擔建模與生成,團隊反復調優與反饋,最終探索出創作新范式。這種嘗試的價值,不僅在當下,更在未來。
![]()
首映禮現場,《新世界加載中》總導演陳翔宇、可靈AI產品及運營負責人李楊、快手星芒短劇業務負責人張蘭蘭
2.AI如何拍出電影級細節
《新世界加載中》的驚喜之一是用技術手段實現「電影級藝術表達」。這部劇集像一次系統的能力驗證測試,輪番測試AI在當下能否接近甚至達到工業影視的影像標準——AI能否生成可信的人物表演?能否精準應對復雜的水體、毛發、光影細節?能否在長鏡頭中自然銜接口型與情緒?又能否在黏土動畫等高風格化語境中保持動態與比例的一致性?
每部作品都在這些問題上給出了自己的實驗答案。
以《好夢》為例,片中有一幕少女角色「零號」在水下的鏡頭,對畫面生成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既要還原真實水體的波光粼粼,又要讓角色毛發的浮動符合自然動態,人物面部還要完成情緒表演與口型同步。制作團隊表示,這一鏡頭對AI模型的空間感知、動作推演和語義理解提出了極高挑戰,是目前AI影視在水下場景的成功樣本之一。
在《虎與旅行者》中,創作者團隊借助首尾幀控制技術完成了人物轉身與水中互動動作。AI模型不僅保留了角色動作中的微妙身體動態,還處理了水體對人物形態的遮擋、透視與反光效果,并保證了前景人物與遠景雪屋之間的光影協調。異類團隊表示,AI對水的識別能力、光影跟隨和空間理解程度比想象中更強。
![]()
《馬丁癥》中動作打斗鏡頭的生成則是另一種路徑。該片大量使用了漫畫風格、快速切換鏡頭與高密度動作信息。創作者利用可靈的「首尾幀+補幀」功能,在關鍵起始與結束幀之間生成過渡動作幀,配合腳本化動作拆解與圖像測試,形成了一條動作設計—畫面生成—微調反饋的閉環流程。最終打斗場景流暢自然,節奏控制得當,表現了AI在「高頻率運動」場景下的動態穩定性。
![]()
更亮眼的是AI在風格一致性上的突破。比如《宇宙肥腸》的黏土風格,創作團隊原本認為AI無法穩定輸出這種藝術風格,尤其是角色比例、面部表情、動態一致性等要求極高。但最終結果表明,可靈AI不僅保留了黏土動畫夸張、荒誕的美學特點,還在角色運動過程中實現了視覺邏輯的高度統一,為風格強烈的影像實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撐。
![]()
《新世界加載中》并非快手可靈AI首次涉足影視內容深度試水。早在2024年底,快手發起「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聯合李少紅、賈樟柯、葉錦添、薛曉路、俞白眉、董潤年、張吃魚、王子川、王卯卯等九位知名導演,共同探索AI在電影級內容創作中的協作可能。這是中國影視領域首次大規模導演群體參與AIGC生成項目。
在2025年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AIGC單元中,由快手可靈AI深度參與的《憤怒把一個男人搗碎成很多男孩》榮獲社會組最佳影片。影片以碎裂敘事與多重身份轉換,描繪男性在憤怒與成長中的精神圖景,畫面富有象征意味與詩性表達。導演徐文君表示,作品對畫面美感與語義節奏要求極高,而可靈AI在將抽象構想快速視覺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一過程中,模型能力的持續進化同樣關鍵。快手可靈AI產品及運營負責人李楊表示:「可靈AI致力于提升模型基礎質量,增強畫質清晰度,并引入更多創新功能,以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她強調,可靈AI始終堅持做實際落地應用的產品,兩條主線始終未變,一是打磨好底層模型,二是盡早與用戶交互,明確需求,及時更新。
截至目前,可靈AI已累計完成超過20輪版本更新,其在動態質量、語義響應、風格輸出等方面持續保持領先。特別是在2025年5月底發布的可靈2.1模型中,同時提供標準(720P)與高品質(1080P)輸出模式,并在運動表現與細節控制方面有顯著優化。總導演陳翔宇透露,如果《新世界加載中》能在2.1模型下制作,最終效果「至少會提升兩倍以上」。
![]()
依托可靈2.1模型生成的視頻內容
也正是在這一次次模型演進與創作實踐中,「AI能否拍出好作品」這個問題逐漸從假設走向現實。而《新世界加載中》是一個現階段的實驗節點。
3.影視工業化變革前夜
在觀眾看來,《新世界加載中》是一部風格多樣、技術感鮮明的AI短劇合集;但在行業內部,它更像是一場面向未來的影視制作實驗。與其說它完成了一部作品,不如說它嘗試模擬了一套從創意到成片的完整生產流程,
目前來看,AI創作遠未完美,反而因充滿不確定性,創作者在調試模型、測試輸出、適配流程等方面需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這使得《新世界加載中》的創作更像是在「邊搭建、邊測試」的狀態中完成。但也正是在這種不斷反饋、反復試錯中,一種全新的影視協同方法逐漸成型,從文本設計到角色設定,從風格訓練到最終畫面生成,每一步都以AI為協作對象進行重構。
另一方面,《新世界加載中》的實踐也為行業提供了關于「降本增效」的真實案例。導演陳翔宇指出,尤其在科幻類型創作中,AI生成工具在成本與時間上的優勢已相當顯著,整體制作成本可降至傳統動畫或實拍方式的一半甚至更低,制作周期也僅為傳統動畫的三分之一左右。
![]()
隨著工具能力不斷提升,生成式AI有望逐漸成為幻想類影像創作的關鍵助力。此前,新聲Pro在對AI短劇創作趨勢的跟蹤報道中也指出,AI技術在奇幻、科幻等高度視覺依賴的類型內容中,表現出更強的適配性。當前已有不少中小制作團隊在實際項目中使用AI輔助生成大規模戰爭場面或打斗鏡頭,以此節省拍攝成本并提升產能效率。
作為出品方與模型提供方,快手不僅在算法、算力和工具層面提供支撐,也通過內容生態的建設推動AIGC創作體系化發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平臺對新一代創作者群體的深度支持。快手以「NextGen新影像創投計劃」面向高校、技術團隊和獨立導演開放AI影視孵化資源,同時計劃通過「AI創想劇場」走進高校課堂,推動技術與創意教育的融合。
在這類機制推動下,包括陳翔宇與異類這樣具有實驗精神的團隊在內,還有越來越多年輕創作者通過快手平臺獲得訓練模型、算力支持、流量曝光甚至聯合開發項目的機會。他們往往技術敏感度更高,表達意愿更強,可能會成為未來AI影視的中堅力量。
在內容形態上,短劇、廣告、自媒體內容將成為AI影視率先落地的「主場」,一方面是制作周期短、結構靈活、對快速生成的適應性更強,另一方面也因觀眾審美習慣的遷移,使得AIGC形式逐漸具備普遍接受度。
而從行業角度看,AI技術在影視場景的價值,更包括解鎖原本難以實現的影像想象,比如極端場景的還原、大場景資產的生成、動物或超現實角色的塑造,都可以通過AI以更低門檻實現工業級品質,為類型創作與視聽邊界帶來新變量。
《新世界加載中》證明,在AI尚未完善的當下,依然可以創作出具有鮮明特質、能引發行業討論的作品。在這一實驗過程中,技術的不確定性并未被回避,創作者的主動性也未被取代,反而在不斷的磨合與協作中,初步形成了新型生產關系下的創作范式。
接下來,真正值得持續觀察的,是這類嘗試能否具備被持續復制、被系統吸納的可能性,并最終在現實的內容生產邏輯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